库蚊属指的是蚊科库蚊亚科的一属,通称库蚊。体型体色变化较大,爪末端有发达的爪垫;雌性有食窦甲,雄性肛侧片有刺冠;幼虫呼吸管毛1-S有3—7对,并于腹侧各排列成1行,或有7N14株在腹面排成1曲折行;2-S仅l对,生于末端背位。
形态特征
雌蚊:棕黄、暗棕或黑色的小型至中型蚊虫。
①头:喙末端部膨大也不向下弯折。触须约为喙长的1/6,鳞片全部暗色或顶端有白斑,或中段形成白环,因种类而异。头部鳞饰变化很大,竖鳞主要分布于后头,也有部分分布于头顶;平覆鳞主要分布于头顶,以窄弯鳞为主。颊部有平覆宽鳞。有时复眼后缘有淡色宽鳞形成的眶缘饰。
②食窦甲:食窦弓内凹,一般具弱中突。
③胸:前胸前背片无长鳞簇。中胸盾片绝大部分平覆窄鳞,但有的有裸露的条纹或小裸区,某些蚊种叮有淡鳞形成的斑点、条纹或区域;亚前段中侧部凹陷,常被暗鳞;背中侧鬃发达;小盾片后缘分三叶,各有一组缘毛;后背片裸露。中胸侧板暗色、淡色或淡色具条纹或暗斑。无气门前、后鬃;无或仅有1-2根中胸下后侧鬃,偶有4根以上(路蚊亚属Lutzia)。
④翅:翅鳞通常全部暗色,有些种类可杂有暗鳞而形成麻点或杂有密集的淡鳞形成斑点或条纹。
⑤足:爪下各有1个爪垫。前跗节l长于跗节2~5之和。基、转节被鳞很少,其余各节全被密鳞。
⑥腹:腹节I很小;腹节Ⅱ~、Ⅷ被平覆鳞,其鳞全暗或具淡色鳞饰。
雄蚊:外形与雌蚊相似,区别为:触须长于喙(真黑蚊亚属EiLmelanonzyia除外),触角轮毛长而密。
基本简介
在中国,库蚊亚属中的
尖音库蚊淡色亚种(Culex pipieus pallens Coquillet(即淡色库蚊)、尖音库蚊致倦亚种(Culex pipiens quinque aseiatus) (即
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Culex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等是重要的传病媒介。
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又是最常见的“家蚊”,所以对人体传染病更为重要。这两种“家蚊”的分布大致以北纬33°为界,淡色库蚊分布在33°以北,致倦库蚊分布在33°以南,其中间地带则为二者的过渡型。三带喙库蚊广布于东洋界和古北界,中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区)都有记录。
防治致倦库蚊和在容器积水中或小型积水中生长的库蚊,主要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孳生场所,杀死幼虫,并在室内喷洒杀蚊剂,把侵入室内的蚊虫消灭。防治广大稻田以及其他自然积水中孳生的三带喙库蚊,应注意改进农田灌溉方法,提倡水塘养鱼,疏通渠沟,防止蚊虫孳生。当
乙型脑炎流行时,应采用地面或空中超低容量喷洒杀蚊剂,作为应急措施。
地理分布
本属分布于今世界。已知有17个亚属约800种。中国已报告有9亚属65种和亚种,多数分布于东洋界。包蚊亚属1种、新库蚊亚属2种和迈蚊亚届1种,分布于中国古北界。簇角蚊亚属14种、泰蚊亚属2种分布于东洋界。库状蚊亚属8种,分布于东洋界,少数可分布至古北界。真黑蚊亚属9种分布于东洋界,但林氏库蚊可延伸至古北界。库蚊亚属26种。其中三带喙库蚊系广布种。尖音库蚊、淡色库蚊、东方库蚊和
类迷走库蚊分布于古北界。其余蚊种分布于东洋界,但麻翅库蚊、棕盾库蚊、斑翅库蚊、小斑翅库蚊、迷走库蚊、白霜库蚊和
伪杂鳞库蚊又可延伸至古北界。上述东洋界各亚属除泰蚊亚属和迈蚊亚属外,在贵州省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
幼虫孳生于池塘、沼泽、稻、水库、沟渠、水坝、泉井、石穴、蹄印、树泂、竹筒、叶腋,以及各种谷器或临时积水等处。多为杂食,少数捕食弱肉。成蚊按栖性可相对地分为家栖和野栖两大类。只有雌蚊吸血,少数嗜吸人血,多数喜吸野生鸟兽或家养禽畜甚至冷血动物如蛇蜥、蛙类的血,也有相当一部分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的。库蚊亚属,要吸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簇角蚊亚属和路蚊亚属主要吸家畜和野生鸟类的血;真黑蚊亚属则主要吸爬行动物和两栖类的血。其它亚属尚不清楚。
常见种类
库蚊(Culex)
无脊椎动物,
昆虫纲,
双翅目,
蚊科。又称家蚊。体多呈黄棕色,
翅上无花斑,触须短,触角与
口器近等长。
刺吸式口器。静止时,身体与停落面平行。雌蚊傍晚或夜间吸取人、畜的血,传播
丝虫病和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幼虫多喜在房屋
附近污水或水缸中孳生,成
蚊多躲在室内黑暗、温暖、潮湿处越冬。中国常见的种类为致乏库蚊(Culex fatigans)、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mch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