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著名青铜乐器。1974年3月陕西
蓝田出土。钟有甬、干、旋、枚,是西周中期发展起来的甬钟的形式。钟通高26厘米。在两铣及钲间有铭文,已开晚期钟铭的格式。据铭文可知钟为恭王时期的器物。由于甬钟出土不多,且大多没有铭文,所以此钟对研究
西周金文及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日本美术家兼文物收藏家
中村不折(1968—1943)收藏的《应侯钟》和1974年陕西蓝田考古发现的《应侯钟》双钟连铭,两铭连读,得见“见工”乃应侯之名,是初封
应国武王之子应叔的曾孙。铭文中有“雁侯见工遗王于周。”“朕皇祖雁侯。”“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此钟为周昭王时所铸,按照何光岳先生的考证,是
周昭王准备移封应侯见工之时,举行了隆重的移封典礼,并在镐京附近铸钟纪念。《应侯钟》铭文多“雁”字,《路史·国名记·戊》释:“雁,今作应。
”从中国古文字“六书”的造字方法来说,依清代学者
王国维的解释,“雁”与“膺”、“应”是互通而同意的,都从鸟从月(肉)。从古音韵方面讲,它们是同音同声,是符合同音同韵相转的音变规律的。从古文字考古学的角度看,
郭沫若同志经考证甲骨文及1958年出土的《应监?》之铭文“雁监作宝尊彝”也认为:“雁即
应国之应”。“应国之器已见著录者”,如《应公鼎》、《应公彝》等,其字皆作应,是知周初第一代应侯之后,应君有称应公的。“膺”字在其后的演变中,又把下面的“肉”换为“鸟”字,衍生出“鹰”字来。这一字体的演变,在其后的考古发现中,又多次得到佐证。1986年,在
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西
滍阳岭上,发现了以两周时期
应国和楚国贵族墓地为主兼有两汉时期的墓地,经过连续十年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其中大多数是周代青铜器。该墓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特别是在墓冢内出土了大量有关应国贵族婚嫁、封赏、往来、葬礼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其中有“应伯壶”、“应伯盘”、“应公鼎”、“应事爵”、“应事鼎”、“应事簋”、“应事觯”,以及有关古邓国国君的铭文铜器,为研究古应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