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峻
西晋官员
庾峻(?-273年),字山甫,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太中大夫庾遁之子,侍中庾纯之兄。魏晋之际学者,散文家。
人物生平
庾峻,字山甫,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庾峻从小好学,才思敏捷。游学到京师,听说曹魏的散骑常侍苏林在家又老又病,前去探望。苏林曾经是庾乘的学生,见到庾峻后痛哭流涕,很久才说:“你的祖父才能很高,而且性格谦虚退让,慈祥和蔼,爱护众人,清静无为,没有奢欲,在世时不经营家业,只是修德养性而已。鄢陵从前有百姓五六万户,听说现在才有几百户。你的伯父和父亲从小就经历战乱,能够平安的活到今天,你的伯父在当今是国家栋梁,你们兄弟又非常有才能,这都是你的祖父积德所致啊。”
庾峻历任颍川郡功曹,被举荐为计掾,豫州聘任他为从事。太常卿郑袤见到庾峻,非常惊叹,把他推荐为博士。当时学界注重《庄子》《老子》而轻视儒家经史,庾骏担心儒道不能推广和发扬,于是静心投入研究儒家经典。正逢高贵乡公临幸到太学,向庾峻询问《尚书》的大义,庾峻引述老师的观点,阐发说明《尚书》的主旨,解答其中的疑问和不通的地方,回答的非常详细。升任为秘书丞。长安当时有个大案子,久久不能判决,于是朝廷任命庾峻为侍御史,前往审理,朝内朝外都陈赞他的公正。晋武帝即位,封他为关中侯,升任司空长史,改任秘书监、御史中丞,有任命为侍中,兼任谏议大夫。常常侍奉在皇帝身边,为他讲解《诗经》,中庶子何劭谈论《风》《雅》正变(指《诗经》的正风、正雅和变风、变雅及遵循其创作原则的作品)的大义,庾峻来回出来向他问难,在坐的都不能驳倒他。
当时的风俗互相攀比,礼让的风气得不到发扬。庾峻上疏说:我听说黎民百姓的品性,人多但是贤能的人太少;分设了官职,则官职少而贤能的人又太多。因为贤能的人多而增设官职,则有碍教化;因为没有过多的官职而放弃了贤能的人,则不合大道。所以圣贤的帝王治理天下,因人的品性,有的让他出仕,有的让他隐居,所以现在有在朝做官的人,又有在山林隐居的人。在朝为官的人,辅佐君主,教化天下,正如人有股肱、心膂,是不可分的整体。在山林隐居的人,穿着粗布衣服,揣着宝玉,隐居在丘壑田园,它们的品节远远高于众人。他们轻视爵位服饰,远离耻辱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处在最下等,虽然没有建立功绩但是能知足。他们的清洁高尚足以让人遏制住贪污之心,他们的隐忍退让足以平息鸡毛蒜皮的纠纷。所以在朝为官的人听说到他们的事迹而高兴,在将要受封的时候都能推辞不受。这就是山林隐居的人和不愿被过度宠爱的大臣们的可贵之处,先古的帝王赞扬这些人。他们虽然远离凡世,但德行符合圣主的主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同于朝廷官员,而他们的功绩一样有利于国政。所以对隐士的表彰,大到赐给玉帛,征聘为官,其次有颁发几杖,使之以厚德载物,出仕或隐居都有选择。朝廷上贤才很多的话,在野的人也多有君子,这是先古的帝王所要发扬的。
秦朝废除了这种(选官)方法,做官给与利益。虽然有人拥有处士的名声,而不在朝做官,没有爵位,商鞅称这些人为“六蝎”,韩非称这些人为“五蠹”。当时的人不知道修德,只知道追求官爵。所以平民如果做了官就敢欺侮乡人,小官如果加封了爵位就敢瞧不起自己的父兄。汉高祖纠正了这种方法,大反其道而行。任用萧何、曹参治理天下,重用隐居在南山的“四皓”。以张良这么大的功勋,却位列叔孙通之后;胶西盖公地位低下,而相国曹参向他咨询政事。帝王在上面尊敬有德之人,下面的凡人于是也返回到原来的风气。所以田叔等十人,汉朝的大臣没有能比他们更有才能的,而从不追求高官厚禄。以张释之这样的贵人,替王生在朝堂上穿袜子,而他更被人尊重了。如果不是君王推崇德行,主张兼爱,怎么能够一扫天下的风气,形成如此大的局面呢!
如果不革除百王之弊,只是强调救世的政策,读书人都比聪明才智,往朝廷里面挤,习武的人都仗着力气争强好胜。官职已经很高了,却还不满意;功劳已经得到表彰了,却还求赏不止。又加上国家没有因才任官的制度,民间没有进难退易的风气。官位一高,就算没有功劳也不会贬职,就算打了败仗以后仍然被任用。所以因此而升官,则隐士出仕的道路就不通了。再加上做官的人奖罚升降没有制度可循,所以普天之下,重视竞争,忽视退让,满天下的读书人,只知升职不知隐退。国君被易变的风俗所迷惑,执政这被众人的言语所干扰,失去了公正的标准,怎么还能辨别是非,谁清谁浊呢?从前先帝担心取得天下所依靠的那些东西,到现在会成为弊端,所以功业建成之后一定要改革旧俗,变更教化。虽然用官爵和俸禄来使用臣,臣下也不会有贪污骄纵的行为;虽然依靠武力打下的功业,君王也不会后悔滥用武力。
我认为古代的官员到七十岁退休,现在如果不是国家元老,三司(司马、司徒、司空)高官,可以让他们七十岁也退休,则官员们就没有空拿俸禄的嫌疑了。父母达到八十岁后,可以任听他们回家奉养,因为最大的孝行就是侍奉父母。官员多次考核都没有政绩,按照古代的制度就是终身不能再做官了,这样做官的就不会推行无用的政策了。官位能小而不能大,可贬可降,这就能让人有所作为。君王以礼任用人,以礼罢免人,臣子也凭多高的才能接受多大的官爵。比如孝子王阳,到了九折阪这个地方弃官而去,比如清官贡禹,一旦被免官就再也不出仕了,比如知止者王孙,知足者疏广,虽然抛弃官位住在田野,和老人交谈,说些慈爱的话题,和孩子交谈,说些尽孝的话题。他们的言语符合国家大政,他们的行为受到成听得表扬。抛弃强大的势力就如脱鞋一般,过路人都感动得流泪;他们辞别皇帝的宠爱,决心如金石一样,凡夫俗子都为之而感奋。所以先帝同意他们归隐(或退休),圣人认为他们的做法可贵。
人之的性情喜欢向上爬上,正如水的性情喜欢向下流一样,水一直不停的充满就会决口,人不停的攀升就会陷入困境。开始作为一个品行不好的平民,可能就会死于一个打了败仗的贵人,所以不能不谨慎。下面的人人一心急于往上攀升,上面的人应该以退让的方式罢免那些极其心切的人。退让虽然不能像刑罚那样使用,不如听任那些愿意归隐的朝廷官员实现他们的志向,欢迎那些愿意做官的隐士出山。不要让人一旦进入朝廷就再也出不去,一旦归隐就再也回不来。这样出仕和隐居相互交替,达到平衡,就不会再有争斗,天下就能教化了。
庾峻讨厌当时浮华的风气,不注重名誉,写文章来批判,文字太多就不一一纪录了。泰始九年去世,朝廷下诏赐给他朝服一具、一套寿衣、三十万钱。他临死时,吩咐儿子庾珉如果自己早晨死了晚上就装殓,头戴幅巾,身穿布衣,埋葬的时候不要特意挑选日子。庾珉遵从他的遗嘱,用当时的规格安葬了他。
家族成员
庾峻的祖父庾乘,才学广博,曾受汉朝司徒(官职名)的招聘,以及朝廷征聘有道之人,他都没有接受。
庾峻的伯庾嶷,中正简朴,在魏朝任太仆(官职名)。
他的父亲庾遁,廉洁退隐,坚持不出来做官。家里的牛马有爱踢人、咬人的,庾遁担心它们会伤人,从不拉到市上去卖。等到儿子们都显贵了,朝廷拜他为太中大夫。
庾峻有两个儿子:庾珉庾敳
史书记载
《晋书卷五十 列传第二十 曹志 庾峻(子珉 敳) 郭象 庾纯(子旉) 秦秀》
庾峻,字山甫,颍川鄢陵人也。祖乘,才学洽闻,汉司徒辟,有道征,皆不就。伯父嶷,中正简素,仕魏为太仆。父道,廉退贞固,养志不仕。牛马有踶啮者,恐伤人,不货于市。及诸子贵,赐拜太中大夫。峻少好学,有才思。尝游京师,闻魏散骑常侍苏林老疾在家,往候之。林尝就乘学,见峻流涕,良久曰:“尊祖高才而性退让,慈和泛爱,清静寡欲,不营当世,惟修德行而已。鄢陵旧五六万户,闻今裁有数百。君二父孩抱经乱,独至今日,尊伯为当世令器,君兄弟复俊茂,此尊祖积德之所由也。”
历郡功曹,举计掾,州辟从事。太常郑袤见峻,大奇之,举为博士。时重《庄》《老》而轻经史,骏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属高贵乡公幸太学,问《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迁秘书丞。长安有大狱,久不决,拜峻侍御史,往断之,朝野称允。武帝践阼,赐爵关中侯,迁司空长史,转秘书监御史中丞,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常侍帝讲《诗》,中庶子何劭论《风》《雅》正变之义,峻起难往反,四坐莫能屈之。
是时风俗趣竞,礼让陵迟
峻上疏曰:臣闻黎庶之性,人众而贤寡;设官分职,则官寡而贤众。为贤众而多官,则妨化;以无官而弃贤,则废道。是故圣王之御世也,因人之性,或出或处,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朝廷之士,佐主成化,犹人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山林之士,被褐怀玉,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志。最下就列位,惟无功而能知止。彼其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斯山林之士、避宠之臣所以为美也,先王嘉之。节虽离世,而德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故大者有玉帛之命,其次有几杖之礼,以厚德载物,出处有地。既廊庙多贤才,而野人亦不失为君子,此先王之弘也。
秦塞斯路,利出一官
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于朝者,商君谓之六蝎,韩非谓之五蠹。时不知德,惟爵是闻。故闾阎以公乘侮其乡人,郎中以上爵傲其父兄。汉祖反之,大畅斯否。任萧、曹以天下,重四皓于南山。以张良之勋,而班在叔孙之后;盖公之贱,而曹相谘之以政。帝王贵德于上,俗亦反本于下。故田叔等十人,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而未尝干禄于时。以释之之贵,结王生之袜于朝,而其名愈重。自非主臣尚德兼爱,孰能通天下之志,如此其大者乎!
功德事迹
夫不革百王之弊,徒务救世之政,文士竞智而务入,武夫恃力而争先。官高矣,而意未满;功报矣,其求不已。又国无随才任官之制,俗无难进易退之耻。位一高,虽无功而不见下,已负败而后见用。故因前而升,则处士之路塞矣。又仕者黜陟无章,是以普天之下,先竞而后让,举世之士,有进而无退。大人溺于动俗,执政挠于群言,衡石为之失平,清浊安可复分?昔者先王患向之所以取天下者,今之为弊,是故功成必改其物,业定必易其教。虽以爵禄使下,臣无贪陵之行;虽以甲兵定功,主无穷武之悔也。
隐退
臣愚以为古者大夫七十悬车,今自非元功国老,三司上才,可听七十致仕,则士无怀禄之嫌矣。其父母八十,可听终养,则孝莫大于事亲矣。吏历试无绩,依古终身不仕,则官无秕政矣。能小而不能大,可降还涖小,则使人以器矣。人主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人臣亦量能受爵矣。其有孝如王阳,临九折而去官,洁如贡禹,冠一免而不著,及知止如王孙,知足如疏广,虽去列位而居东野,与人父言,依于慈,与人子言,依于孝。此其出言合于国检,危行彰于本朝。去势如脱屣,路人为之陨涕;辞宠如金石,庸夫为之兴行。是故先王许之,而圣人贵之。
总结
夫人之性陵上,犹水之趣下也,益而不已必决,升而不已必困。始于匹夫行义不敦,终于皇舆为之败绩,固不可不慎也。下人并心进趣,上宜以退让去其甚者。退让不可以刑罚使,莫若听朝士时时从志,山林往往间出。无使入者不能复出,往者不能复反。然后出处交泰,提衡而立,时靡有争,天下可得而化矣。
又疾世浮华,不修名实,著论以非之,文繁不载。九年卒,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临终,敕子珉朝卒夕殡,幅巾布衣,葬勿择日。珉奉遵遗命,敛以时服。二子:珉、敳。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2: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