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楚璜(1868—1937),字麓樵,
湖南宁乡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清末及
民国初年先后任舒兰县监督官及农安县知事,后作为吉林省省长郭宗熙僚属,宦游吉林前后至少有五六年时间。
人物生平
廖楚璜(1868—1937),字麓樵,
湖南宁乡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
清朝时期,经过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二年(1910年)三次奏请,舒兰才被批准设县,隶属吉林省西南路与巡兵备道,廖楚璜被任命为首任县监督官(俗称县官,后改称县知事)。
廖楚璜幼年时家里贫困,但他
勤奋好学,常到县城的书院里借书阅读,每次往返三十余里,不知疲倦。后来他考中了秀才,被当地名士周震鳞聘任,教授子女。周震鳞比廖楚璜小7岁,早年参与组织华兴会,后入兴中会和同盟会,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大元帅代表、大本营劳军使等职。当年,周震鳞藏书非常丰富,廖楚璜利用教其子女之机,把这些藏书几乎通阅了一遍。
几年后,廖楚璜被选送入
日本弘文师范留学,归国后与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谭延闿及周震鳞于
长沙共同创办了城南优级师范及周南女校。赵尔巽在东北任盛京将军后,将廖楚璜招往奉天,委为任方言学堂的监督,后又充任提学使司署的科长。1907年,廖楚璜被奉天学务公所选派为省视学员。
1910年初,舒兰设治局成立,廖楚璜以特委候补知县的身份参加了吉林省民政使组织的舒兰、额穆(今蛟河市)两县实地勘界活动,并于当年二月十四日出示晓谕云:“奉设治委舒兰暂住朝阳川官衙,择期开印视事,本县办理设治诸事宜。事属初创,县境官辖,尚未勘划,一切诉讼命盗各案,暂赴吉林府审判厅投诉。”
廖楚璜曾亲赴朝阳川(俗称抢坡子)视察设治地址,会同当地绅商验查,认为此地合适,回省汇报,又派人购置木料、砖瓦、石灰等准备修建官衙。可境内水曲柳岗乡绅提出异议,并赴省城请示。省谘议局获悉,责承廖楚璜再次查核。廖楚璜会同有关人员重新验查,认为朝阳川商业繁盛,有居民数百家,地处东、南、北三乡进省城的要道,是设置县城的理想之地,于是再次呈文报省民政使司核准。当年三月十八日(4月27日),舒兰正式设县,廖楚璜于在朝阳川开印视事,从此由县正堂承理刑事和民事诉案。
廖楚璜出任舒兰县官后,关注民生,做了很多好事,廖公纪念碑上“民不能忘”四个字可以佐证。其德政大体有二:一是廖楚璜就任后发出了舒兰最早的戒烟(毒)令,次年戒完,为百姓扫除烟害做出了贡献。二是廖楚璜任职当年,东北发生鼠疫,吉林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患病死亡人数达2万余人,但相比而言,舒兰受灾较轻,这是因为廖楚璜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断其要道,防止蔓延,即时消毒施药,日不暇息,得以安宁”。廖楚璜离任后,当地百姓立碑纪念,现在碑上“以志去思”的字样清晰可辨。
廖楚璜不仅在舒兰如此,其后任农安县知事期间,也以治盗匪而深得民心,当地百姓也曾立碑纪念。
1913年9月,江苏海安人韩国钧被北京政府特任为江苏省民政长,后又任安徽巡按使。韩国钧调廖楚璜南下,先后署江苏宜兴和安徽巢县知事。
1917年,廖楚璜重回吉林,在吉林省省长郭宗熙幕府,并参加了郭宗熙组织的诗社“松江修暇社”。
1922年,韩国钧再掌江苏
政权,廖楚璜在其幕下先后任江苏太仓及东台等诸县知事。
主要功绩
廖楚璜任职宜兴期间禁种烟苗,任职太仓期间兴修水利,都颇有政绩。他还心系地方文化事业,当时南宋朝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所著的《周易总义》《周礼总义》在当地没有存书,他得知江南图书馆有《四库全书》印本,就出资誉写副本,后来湖南长郡学宫用此副本刊行了新书。卸任后,廖楚璜寓居金陵(今南京),晚年回到家乡湖南与同乡友人齐璜(抗日名将齐学启之父)研习佛学,并赴宁乡县内的沩山整修佛寺。后来抗日烽火燃近,于是迁回宁乡,不久逝世,享年69岁。
廖楚璜不仅是一个有一定历史功绩的地方官员,而且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但生前诗词著作并未专门结集而传世。他参加了松江修暇社的第四、五、六、七、八次集会,并留下诸多诗篇,如《泊尼什哈山麓渡口》《龙潭》《神树歌》《北山看红叶》《北山晴雪陪颐庵节使高宴食松江白鱼》《立夏前日饯春山寺见杏花盛开》等,均被收入诗社刊印的《松江修暇集》中。其中《阳历九月九日北山高会》一诗道出了他重赴吉林的物是人非之感:
鸡塞重来路八千,玉皇高阁别三年。江山到眠都如梦,花草经秋欲化烟。
大地风云杯酒外,遥天砧杵戍楼边。昨过白露今重九,人事茫茫海变田。
目前,廖公纪念碑已被舒兰市文物管理部门妥善保管。天气转暖后,此碑将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建县百年献上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