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市相望,西邻甘肃省庆阳市,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3月,延安市辖1市2区10县,总人口226.14万人。延安市方言是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晋语”向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话”(属中原官话)过渡的过渡区方言。
名称衍变
秦汉时期,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设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肤施大业三年置及置延安郡。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左右,延安市境内已有晚期智人“
黄龙人”生息。约在公元前13世纪,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域。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
春秋时,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游牧兼狩猎的少数部族。晋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于延安一带。战国时期,延安大部属魏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迄今犹存。秦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统兵30万北击匈奴,后又监修长城和秦直道。汉武帝时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使陕北等地农业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富庶如关中)。三国,延安为羌胡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匈奴铁弗部赫建立大夏国。其在延安城东修筑丰林城(今宝塔区李家渠镇周家湾村)。
隋唐至宋元时期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记载,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另记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延安南部设富城郡,后改为上郡,统县五(洛交、内部、三川、富城、洛川)。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延安郡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川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三州;改上郡为富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内部、富城6县。
宋代,延安地区归属永兴军路,设延州、富州、丹州、坊州。这一时期,宋与西夏战事频繁,宋代名臣庞籍、范雍、韩琦、范仲淹等在此御敌。宋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为延安府。金统治时期设置彰武军部管府。元朝时设置延安路。
明清时期
明朝时改设延安府。明末陕北农民爆发大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纵横延安南北。
清延续明朝建制,仍设延安府,顺治年间领三州(富州、绥德州、葭州)16县(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清涧、洛川、中部、宜君、米脂、吴堡、神木、府谷)。雍正年间,三州归省直隶,府领8县(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乾隆年间,又增领定边、靖边二县。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军和西捻军张宗禹在延安境内反清,左宗棠率湘军入境剿抚。最后一支捻军武装袁大魁部在永宁山被镇压,捻军运动在中国最后失败。清末,清政府设延长石油官厂,在延长县钻成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延安、榆林二府撤销。1914年,设榆林道。1920年,治所迁驻肤施县(今延安市宝塔区)。1928年,撤榆林道,由省直接领县。1935年,设行政督察区。同年,陕甘边和陕北苏区设立陕甘省和陕北省,1936年5月,陕甘省改称陕甘宁省。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停止使用肤施县名称。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1月称陕甘宁特区,1938年1月,复称陕甘宁边区。1942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建吴旗县,隶属三边分区。1942年11月,设立延属分区,领延安市和延安、安塞、志丹、延川、延长、固临、甘泉、廊县、子长9县。1948年2月,设立黄龙分区,机关驻洛川。1949年5月5日,撤销延属分区,陕北行政区成立,行政公署驻延安,领延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甘泉7县及榆林、绥德、三边、黄龙4个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延安隶属陕甘宁边区陕北行政区。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成立,陕甘宁边区结束使命,始设延安专区。1950年10月,延安专区辖延安、延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郡县、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黄龙12县。1956年10月,绥德专区之延川、子长2县改属延安专区。延安专区辖延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郡县、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黄龙14县。
1958年12月,撤销延川、安塞、甘泉、廊县、宜君、黄龙、吴旗7县,辖地并入延长、延安、志丹、子长、宜川、洛川、黄陵7县。1961年9月,延川、安塞、甘泉、廊县、宜君、黄龙、吴旗恢复县级建制,延安专区仍辖14县。1964年,国务院批准廊县更名富县。1967年,延安专区机构瘫痪。1968年,成立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改称延安地区。1978年,置延安地区行政公署。1972年3月,县级延安市成立,与延安县分设。延安地区辖1市14县。1975年8月,撤延安县,辖地并入延安市。1983年10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延安地区领延安市及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12县。
1997年1月8日,延安地区改为延安市,为省辖设区的市,辖区不变,原县级延安市改为宝塔区。延安市辖1区12县,即宝塔区和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2005年10月,吴旗县更名吴起县。2016年,安塞撤县设区。2019年7月,子长撤县设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延安位于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气候
延安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冬季寒冷干燥,维持期长;春季气温快升多变,易有霜冻,多大风、风沙、浮尘天气,常有春早:夏季温热,雨量集中,间有伏旱,多雷阵雨天气,偶有冰雹;秋季气温速降,多雾,早霜出现,有阴雨天气。温度日较差大,全区年平均日较差为11.1—14.9℃,富县最大,洛川最小。一年中,4—6月日较差较大,平均15—16℃,7—9月日较差较小,平均11—12℃。
气温与降水
延安市年平均气温9.9℃,年平均最高气温17.7℃,年平均最低气温4.1℃,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3.2℃,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4℃,极端最高气温41.5℃(2005年6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28.7℃(2002年12月26日);年平均降水量524.8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95.3毫米(2002年7月4日),年≥0.1毫米降水日数为79.1天,年≥50毫米降水日数为7.8天,最多年降水量772.8毫米(2013年),最少年降水仅346.1毫米(1997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平均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于7月,为119.0毫米。
日照与风速风向
延安市年日照时数2408.9小时,以5月最多为246.0小时,9月最少为167.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5%,最大12月为62%,最小9月为46%;年平均风速1.5米/秒,最大风速17.9米/秒,风向为北西北风(NNW),出现于2017年7月12日,年最多风向为北西北和静风(NNW,C)。
四季
延安的四季,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春季干燥少雨,气温回升迅速,气候多变,有大风、扬沙天气。季内降水占年总量的17%,3月平均气温4.5℃,5月平均气温16.9℃,最高可达36.5℃,遇较强冷空气侵袭时,最低气温可降到0℃左右,出现霜冻。
夏季炎热多雨,季降水量312.3毫米,占年总量的57%,多为阵性天气,有时伴有冰雹,季内月平均气温21.1—22.9℃,7月最热为22.9℃,季内最高气温39.7℃,无酷热期。
秋季降温迅速,湿润,多阴雨大雾天气,9月降水日数11—12天,9—10月雾日占全年一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现初霜,11月上旬土壤冰结。
冬季雨雪稀少,明朗干冷,多西北风,季内降水仅13毫米,占年总量4%,1月最冷,平均气温-6.4℃,极端最低气温-25.4℃,相对温度平均为54—60%。
地质
延安地质构造简单,无大型剧烈的褶皱和断层。在东部单斜层上,有连续小翘曲,呈波浪式由东向西推进排列,东边宜川至洛川县李家河为第一条台阶带;由米脂、延川至宜川县丁盘为第二条台阶带;永坪至富县茶房为第三条台阶带;
安塞区招安至甘泉县老人仓为第四条台阶带;延安由东北向南至崂山处在第三条台阶带,而延安以北和枣园川则处于第四条台阶带。
延安没有中生代以前的老岩系出露,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岩层自东向西由老而新,走向一般作南北向或略呈东北向,岩层一致向西倾斜,倾角极缓,约1°—3°左右,在延安附近岩层近于水平,局部地区有轻微波折的现象。第三纪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于中生界之上。第四纪的黄土岩系,深厚、广泛地覆盖于整个市境的老岩层之上。岩层露头只出现于深切河谷或曾受到强烈剥蚀的山岭地区。
地形地貌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点在吴旗县五谷城镇的白于山顶,海拔1809.8米;最低点在宜川县集义镇猴儿川,海拔388.8米,相对高差1421米。北部以黄士梁峁、沟壑为主,占全区总面积72%;南部以黄土塬沟壑为主,占总面积19%;全区石质山地占总面积9%。西部子午岭,南北走向,构成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是高出黄士高原的基岩山地之一,海拔1500—1600米,主峰1687米;东部黄龙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海拔1500米,主峰(大岭)海拔1788.7米;中部劳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大墩梁)海拔1464米。黄龙山和劳山统称为梁山山脉,形成延安地区地形的骨架。
水文水利
水文
延安市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河流以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及汾川河为主干,形成树枝状的水系网,崂山—黄龙山山脉为分水岭,东侧的延河等河流直注黄河;其西的北洛河等河流南流出境汇入渭河。年平均水径流总量13.38亿立方米。
黄河
黄河在延川县
大禹街道马家骞村入区境,自北而南沿东界流经延长县安河、罗子山、南河沟,在宜川县猴儿川口出境,长183公里,年均流量950立方米/秒。河流深切,峡谷多。河床比降大,总落差470米,水力资源丰富。
北洛河
北洛河又称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南麓,流向由西北而东南,自吴旗县头道川入境,经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等县出境,进入陕西省渭南市,汇入渭河。区内河长385公里,流域总面积17948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2条,属黄河二级支流。
河源海拔1506.21米,河口海拔325.61米,总落差1180.51米,河道平均比降1.95‰,河谷宽度400米左右,上游宽40米,中游最宽处1502米,平均流量19.96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62940万立方米。1966年洛川交口测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880立方米/秒,年输沙量7972万吨,输沙率2528公斤/秒。主要支流有石涝河、周水河、葫芦河、沮水河、淤泥河、仙姑河。
延河
延河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天赐湾镇周山,流向由西北而东南,经安塞、延安,在延长县
雷赤镇凉水岸汇入黄河。全长286.9千米,境内河长248.5千米,总流域面积7725平方千米。延河水系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2条,组成扇形水系,易发洪水。1977年甘谷驿测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9050立方米/秒,年输沙量8177万吨,输沙率2593公斤/秒。
清涧河
清涧河发源于
子长市李家岔镇周家崄村,向东流经子长市马家砭进入陕西省清涧县折家坪镇,由清涧贺家湾流入延川县境内,经马家河流向东南,在
乾坤湾镇大程注入黄河。全长169.9千米,流域面积4078平方千米;境内河长96千米,流域面积3577平方千米。支流主要有中山川、永坪川、拓家川河。上、中游段河谷较宽,下游段河谷狭窄、比降变化大(8.73‰);年平均流量5.2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6438万立方米。1959年延川测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6090立方米/秒,年输沙量5643万吨,输沙率1789公斤/秒。
云岩河
又称汾川河,发源于劳山东麓九龙泉,向东流经宜川县,在西沟村东南注入黄河。全长112.5公里,流域面积1781平方公里,水力蕴藏量0.68万千瓦。支流集中在上游河段,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松树林川、南川(临镇川)、九龙泉川、固县川。干流年平均流量1.4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618万立方米。1977年宜川新市河测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120立方米/秒。
仕望河
又称县川河,发源于黄龙山北麓,自河源至宜川为南北流向,到秋林折向东流入黄河。全长99公里,流域面积2354平方公里,属黄河一级支流。河源至圪台为上游河段,谷窄水急,平均比降10.53‰。圪台至宜川为中游河段,河谷宽160—300米,最宽处645米,平均比降7.1‰。下游河段,河谷宽20—40米,最宽处175米,平均比降11.74‰。主要支流有西川河、交川河、小南川、大南川等7条河流。年平均流量3.18立方米/秒,平均径流量10030万立方米。1964年大村测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72立方米/秒,平均输沙量543万吨,输沙率172公斤/秒。
水利工程
“十三五”时期,延安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44.65亿元;新增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50平方公里,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0.2亿元;解决和改善了231.33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延安王瑶供水工程
延安王瑶供水工程是国家水利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为缓解和改善延安市区人民长期缺水、水质差现状而兴建的“德政工程”。供水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56亿元,工程于1996年10月3日开工,1997年12月21日竣工通水。2023年11月29日,陕西省延安市王瑶水库扩容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为国务院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水利部2023年重点推进的重大水利工程。王瑶水库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境内延河一级支流杏子河上游,距下游延安市区约6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820平方公里。王瑶水库扩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库区清淤1650万立方米,新建堆泥库4座、堆泥场3座,新建开敞式溢洪道,改造加固Ⅰ号、Ⅱ号泄洪洞,重建输水洞放水塔,新建水库管理道路,完善工程安全监测系统。工程总工期54个月,总投资19.67亿元。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强化水库大坝自身防洪安全,维持水库供水任务,延长水库使用年限,对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发挥水库供水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延安黄河引水工程
延安黄河引水工程是陕西省十大重点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事关延安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工程供水范围涉及“一区四县一镇六工业园”,供水人口约100万,工程总取水量8977万立方米,总投资43.85亿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泵站9座,水库2座,水厂2座,泥沙预处理站1座,隧洞9条,输水管线143.34公里(黄延线88.26公里)。引黄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开工,2021年9月16日,延安黄河引水工程项目延水关泥沙处理站电气机电设备安装、高家湾四级泵站电气机电设备安装、南河水库大坝管理房、南河水库大坝交通道路四个分部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土壤
延安市从南向北依次为淋溶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粘黑垆土、黄塔土、黑垆土、黄绵土、沙黑垆土、沙壤质黄绵土。零星分布在沟谷川道的有新积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根据土壤分布状况及规律,可分为水平分布和地域性分布。
黑垆土,多分布于南部黄土原面,北部川道二、三级阶地,梁峁分水鞍(崾崄)亦有零星分布。褐土,分布于黄陵县西部子午岭和宜川县的老虎梁、桃树窑、曹家山一线以南的黄龙山区,共609.6万亩,占总土壤面积11.1%。𪣻土,分布在黄龙县东南部白马滩、柏峪川,宜川县集义川一带。黄绵土,全区各县均有分布,共4321.34万亩,占总土壤面积78.9%。红土,被耕作利用或生长林草,全区有31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5.7%。紫色土,分布在志丹、安塞、延长、富县、宜川、黄龙等6县河床下切较深的坡脚及黄河沿岸,面积19.87万亩。风沙土,是在风力作用下沙性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幼年土壤,主要分布在吴旗县长城乡北部墹口的迎风坡面。新积土,面积73.2万亩,占总土壤面积1.3%,分布在河流两岸河漫滩和低阶地。潮土,分布在河流两岸一级阶地和低平沟滩地。水稻土,分布在延安、甘泉、富县、黄陵等县的沟滩地。沼泽土,是在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下形成的,仅有1.3万亩,分布在延安、富县、宜川、洛川等县的低凹沟地。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对延安市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危害较大的有干旱、水涝、冰雹和冻害。其中干旱危害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出现次数多。1951—1988年,38年中延安市共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160次,年平均为4.6次。最多达6次(1960年),最少2次(1961年、1967年),旱期平均209天。在160次的干旱中,其中大旱30次,占干旱总次数的19%;中旱85次,占总次数的53%;小旱45次,占总次数的28%。
水涝多由暴雨造成,少数因连阴雨所致。1951—1985年,35年出现暴雨28次,年平均0.8次,最多年4次(1978年);连阴雨117次,年平均3.3次。最多8次(1964年),最少1次(1955年)。
雹灾在延安市发生次数多、范围广、危害大。1955—1989年,出现于延安市境内的冰雹共有148次,年平均为42次。一年之内,4—11月冰雹都有发生。83%的冰雹集中在6—9月,6月最多,占总次数的40%。最早日期为4月3日(1959年),最晚为11月1日(1981年)。一日中主要发生在12—17时之间,占总次数的85%,集中于14—15时之间的冰雹,约占总数的一半。冻害、虫灾、瘟疫、地震等在延安历史上都曾出现过,造成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延安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并存,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城市。2022年,延安市水资源总量13.35亿立方米,总用水量3.1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0.98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0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01亿立方米。2023年,延安市水资源总量13.35亿立方米,总用水量3.2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1.0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0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0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17.3立方米/万元。
土地资源
耕地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延安市耕地面积25.35万公顷(380.21万亩)。其中,水田0.05万公顷(0.80万亩),占0.21%;水浇地0.45万公顷(6.73万亩),占1.77%;旱地24.85万公顷(372.68万亩),占98.02%。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市、安塞区和宝塔区5个区县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60.25%。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79万公顷(26.86万亩),占全市耕地的7.06%;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27万公顷(64.08万亩),占16.8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8.86万公顷(132.83万亩),占34.94%;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4.49万公顷(67.29万亩),占17.70%;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5.94万公顷(89.15万亩),占23.45%。
园地
园地20.91万公顷(313.63万亩)。其中,果园19.02万公顷(285.24万亩),占90.95%;其他园地1.89万公顷(28.39万亩),占9.05%。园地主要分布在洛川县、延川县和宜川县,占全市园地的48.38%。
林地
林地259.54万公顷(3892.89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69.78万公顷(2546.60万亩),占65.41%;灌木林地42.07万公顷(630.93万亩),占16.21%;其他林地47.69万公顷(715.36万亩),占18.38%。富县、宝塔区、志丹县3个区县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35.33%。
草地
草地47.74万公顷(716.26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46.05万公顷(690.86万亩),占96.45%;人工牧草地0.005万公顷(0.07万亩),占0.01%;其他草地1.69万公顷(25.33万亩),占3.54%。草地主要分布在吴起县、子长市、延长县3个区县,占全市草地的58.51%。
湿地
湿地0.41万公顷(6.22万亩)。其中,延安市只存在内陆滩涂0.41万公顷(6.22万亩),湿地主要分布在宝塔区、延长县、志丹县和吴起县4个区县,占全市湿地的69.85%。
其它用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20万公顷(108.06万亩)。其中,城市用地0.41万公顷(6.10万亩),占5.65%;建制镇用地0.99万公顷(14.88万亩),占13.77%;村庄用地4.70万公顷(70.49万亩),占65.23%;采矿用地1.03万公顷(15.49万亩),占14.3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07万公顷(1.10万亩),占1.02%。
交通运输用地4.70万公顷(70.51万亩)。其中,铁路用地0.11万公顷(1.66万亩),占2.35%;公路用地1.34万公顷(19.99万亩),占28.35%;农村道路3.22万公顷(48.36万亩),占68.59%;机场用地0.03万公顷(0.46万亩),占0.65%;管道运输用地0.002万公顷(0.04万亩),占0.06%。
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48万公顷(37.27万亩)。其中,河流水面1.82万公顷(27.39万亩),占73.49%;湖泊水面0.0009万公顷(0.01万亩),占0.03%;水库水面0.30万公顷(4.57万亩),占12.26%;坑塘水面0.26万公顷(3.84万亩),占10.30%;沟渠0.04万公顷(0.53万亩),占1.42%;水工建筑用地0.06万公顷(0.93万亩),占2.50%。吴起县、子长市、安塞区和延川县4个区县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45.49%。
矿产资源
延安市自然资源富集,截至2024年3月,石油储量13.8亿吨,煤炭资源储量110亿吨,天然气资源总量3000亿立方米以上,远景储量20万亿立方米,紫砂陶土2亿吨,煤层气192亿立方米,岩盐储量1113亿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煤炭
延安市煤炭储量75亿吨,主要分布在黄陵、子长、宝塔、延川、富县和延长6个县区。含煤地层为三叠系延长群瓦窑堡组(称瓦窑堡煤系)和中侏罗统延安组。煤炭产地19处,其中大型产地5处,中型产地4处,小型产地10处。1994年底,全市煤炭累计探明储量319670.1万吨,预测储量431646万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4.62%,列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的煤炭生产蓬勃发展,产量逐年上升,1949年至1999年全市累计生产原煤8767万吨,1996年最高达到595万吨。1998年以来,国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煤炭行业实施关井压产,2001年底全市煤炭企业减少到137个,原煤产量降低到350万吨。
延安市子长市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区,是陕西省三叠纪成煤条件最好的富煤区。子长市矿区煤炭地质储量28.94亿吨,探明储量23.88亿吨。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配焦、气化、液化、燃料动力和化工的优质煤种,被称为“天然化工精煤”“最佳配焦煤”。
石油
延安石油资源丰富,在其所辖13个县区中,安塞、子长、延川、延长等11个县区均有石油资源分布。“十二五”时期,延安市原油产量保持在16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量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石油工业增加值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延安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从单一开采转变成综合型利用,提高油气资源本地转化率,建设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
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大陆第一口油井位于延安市延长县,石油开发已有百年历史。“延长石油”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延长油田七里村采油厂是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截至2020年底,延长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亿吨以上,按照储量和产量现状推算,油田千万吨可持续稳产30年以上。
天然气
2022年7月20日,延长石油150亿方/年天然气产能增能建设启动暨富县—甘泉10亿方天然气项目投产仪式在富县举行。根据建设规划,从2022年至2025年,延长石油将新增投资400多亿元,新建净化厂3座,投产气井2500余口,到2025年底累计产能达到150亿方/年,实现天然气产能倍增目标。
此次投产的富县—甘泉10亿方天然气项目是落实150亿方/年天然气产能增能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净化厂1座、投产气井274口,计划建成产能8.4亿方/年、净化处理能力10亿方/年。
2022年,延安市生产天然气88.2亿立方米。2023年,生产天然气99.5亿方、较2022年增长9.2%。
铁矿
延安地区有铁矿点7处,分布子长、安塞、延安、富县等县,为产于中侏罗统延安组、安定组及上三叠统永坪组中的沉积菱铁矿,矿体薄而品位低,难以利用。
林草资源
延安天然林区位置在市域西南,截至2016年12月,天然林总面积为1893万亩,占全市有林地总面积75.1%,活立木蓄积量为6611.2万立方米,占全市总林木蓄积量88.4%。有木本植物474种,其中乔木175种,灌木299种。天然林覆盖范围,主要围绕桥山和梁山两大山脉主脊增减变化。靠近山脉主脊,海拔相对较高,地形陡峭、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不适宜人居,农耕条件也差,在历史上人口较多时期,沿两大山脉主脊土石山区和陡峭地段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天然植被,是现有森林植被的种源库。延安天然乔木林以栎类为主,面积为995.98万亩,占天然乔木林面积64.6%,其次是油松,面积为125.48万亩,占天然乔木林面积的8.1%,其他依次为桦类、杨类、侧柏、硬阔、软阔和漆树等,占比较少。截至2023年2月,延安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07%,活立木总蓄积增长到8696.6万立方米,新增天保公益林面积469.3万亩,累计少采伐林木蓄积1653万立方米,天保管护面积达到3840.6万亩,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实现了“双增”,为延安市山川大地由黄到绿历史性转变、整体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物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延安市有陆生野生动物264种,种子植物147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延安市子午岭林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数量增至110多只,是迄今全国已知华北豹野生种群最为密集的区域;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褐马鸡种群数量达到2800多只,原麝分布区域不断扩张,黑鹳、苍鹭、白鹭、绿头鸭等候鸟已变成留鸟。
图片资料来源: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3月,延安市辖1市2区10县、21个街道办事处、87个镇、9个乡。延安市人民政府驻地宝塔区。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延安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延安市常住人口2282581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187009人相比,增加95572人,增长4.37%,年平均增长率为0.43%。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92560人,占52.25%;女性人口为1090021人,占47.75%。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71下降为109.41。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81349人,占21.09%;15-59岁人口为1445797人,占63.34%;60岁及以上人口为355435人,占15.5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35166人,占10.3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2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4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92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延安市常住人口226.14万人,城镇化率63.02%;人口自增率-1.53‰,出生率5.49‰,死亡率7.02‰。
资料来源:
民族
延安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截至2024年3月,全市有已落户的30个少数民族2045人,分布在全市13个县区,主要在宝塔黄龙、宜川、洛川、黄陵、富县6个县区,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3%(71%),其中以回族居多。
语言
延安方言是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晋语”向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话”(属中原官话)过渡的过渡区方言。其方言大致可分为三个片。以延安市城区为中心,包括枣园、河庄坪、碾庄、丁庄、梁村、青化砭、元龙寺、甘谷驿、姚店、李渠、川口、桥沟、万花、柳林、松树林、南泥湾、麻洞川为一片,说的是标准的延安话;南面的官庄、临镇为一片,音系接近宜川话;北头的贯屯、下坪、张坪、蟠龙为一片,其突出特点是保留的入声字远远多于延安城区话,仄声古全浊声母读不送气清音。
宗教信仰
截至2024年3月,延安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有审批登记宗教活动场所95处、教职人员125人。全市有爱国宗教团体15个(市级3个、县级12个)。有全国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宝塔区清真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1个(安塞区弘法禅寺)。
佛教
东汉时,佛教传入今洛川县,县城南40里处仁里府首建祖庙。北魏,佛教分别传入今延安、吴旗、志丹、安塞诸县。唐、宋、元各代,尊佛之风更浓。安塞境内,尚存石窟寺12处。延安市城北的石佛寺,是唐、宋、元延安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明代,建寺院24处,教徒218人。清代,盛极一时,有教徒3000人。清末渐衰。土地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佛教活动销声匿迹,出家者大都还俗。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实行信仰自由,各地群众重修庙宇,塑造神像,焚香敬佛日渐增多。延安市恢复清凉山古迹,农历四月初八,吸引信徒及游客朝拜观光。
道教
隋唐时期,道教传入延安境内,道士所居庙宇,称“宫观”。金大定九年(1169),肤施城南建有“岭山寺”,影响遍及四乡。元大德元年(1297),周围寺群成为道教公馆,大通寺是寺庙的中心,“明伦堂”接待朝拜进香者。宋末元初兴建的“紫极宫”、“三后庙”等,香火不断。蒙古至元二年(1265),门山县(今属延长县)县令牛志生弃官归隐,于洛川县建颐真观,修道诵经,有道徒3人,是该县道教之始。明代有道观9处,道徒百余人。
天主教
清初,天主教传入鄜州(今富县),在茶坊街道川口村和北道德乡东村建有两所天主教堂。民国3年(1914),西班牙传教士艾志贤在洛川、黄龙两地创办天主教会,在黄龙的神底、太平梁村,洛川的彭家河村各设教会1所,仅有河南籍教徒10余家。民国7—8年(1918—1919),因黄龙山“匪患”,传教停顿。民国11年(1922),西班牙传教士马石臣在洛川县城王家巷创办教会,设教会学校1所。时洛川天旱兵患,马氏请准“华洋义赈会”拨款救济,借引传教,信奉者日渐增多,教徒达115人。
民国13年(1924)天主教传入肤施(今延安市)、安塞、延长。民国20年(1931),在今延安桥儿沟、延长县甘谷驿(今属延安市)兴建教堂,从教46户百余人,分布周围乡村。教会设育婴堂及学校1所,1935年延安解放,教会搬离,教徒自散。安塞区天主教由聂得发(系甘泉县人)传入,在县城(新乐寨)修筑教堂1座(今毁),开始只有教徒几人,后发展到40余人。1935年安塞解放,停止活动。民国14年(1925),方某在中部县(今黄陵县)康崖底天平村一带传播天主教,发展教徒93人,并建1座教堂。民国20年(1931),方某被陕北红军镇压,该教在中部县消失。民国17年(1928),天主教传入安定县(今子长市),瓦窑堡建有总教堂,谓之“救世堂”(今瓦窑堡街道东风学校校址),属肤施主教区管辖。入教者百余人。民国20年(1931),吴堡人薛中茂在安定县吴家坪传播天主教,并集资在村中建有教堂1座,发展教徒300余人。1935年,由于土地革命兴起,安定县天主教活动即告终止。宜川、吴旗、保安(今志丹)等地未传入天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发展教徒125名。
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部传入基督教。时有教徒19户38人,多是山东籍居民。民国12年(1923)发展教徒10人,民国14年(1925)发展40人,1948年黄陵解放,基督教组织消失。
清宣统二年(1910),瑞典牧师山菇仁与山西荣河县解道仁将基督教传入宜川。在县城内西大街设教堂1处。1940年有教徒15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教徒减到99人,该县有3处教堂。1983年,宜川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集义、薛家坪两个教堂,集义镇人民政府批准,在桐树沟等3处设立教徒聚会点。宜川县1965年前有教徒114人,“文革”中发展教徒87人,1977—1985年发展教徒890人,1988年共有教徒1045人。宜川县基督教活动规模较大,一直持续迄今。
伊斯兰教
1940年10月,延安市北郊文化沟(今大砭沟)清真寺落成,朱德、高自力、曹力如、谢觉哉、李维汉、李卓然、艾思奇等出席典礼,毛泽东为寺庙题名“清真寺”,边区政府赠匾,上书“众志成城”。延安市又在宜川县建1处清真寺,为1943年山西来的徐姓回民所修建,请白姓阿訇主持。宜川解放后,买有祥继任阿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6年8月,买回河南原籍。1996年有教徒52人,男女各半。延安市其它县(市)也有伊斯兰教徒,延安市有百余人,但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无清真寺,因而无集中活动点,多在家中设堂,祷念诵经。
经济
综述
2023年,延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80.2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100695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3.1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0.0%。2023年,延安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4.87万户,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19万户。
参考资料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延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市项目和农户)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4%。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5%,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22.8%,民间投资增长8.3%。
财税收支
2023年,延安市财政总收入572.74亿元,下降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02亿元,同口径增长5.3%;财政支出507.97亿元,增长6.4%。
人民生活
2023年,延安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64元,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08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2元,增长8.2%。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1,较上年缩小0.07个百分点。
2023年,延安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跌0.4%。八大类呈“五升三降”:衣着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5%、教育文化娱乐上涨2.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6%、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1%;食品烟酒下跌0.3%、居住下跌3.2%、交通和通信下跌2.4%。
第一产业
2023年,延安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4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368.77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6.77亿元,增长3.6%;牧业产值38.48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06亿元,增长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25亿元,增长3.9%。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6户,家庭农场2.91万个。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77.02万亩,设施农业基地29.07万亩,农产品仓储保鲜能力178.84万吨,189条苹果选果线,防雹网面积达49.9万亩,规模养殖场2216个。23个品牌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品牌。
农业
2023年,延安市粮食播种面积222.81万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73.23万吨,增长1.1%。蔬菜种植面积41.31万亩,增长4.0%;蔬菜产量141.56万吨,增长5.9%。苹果面积332.75万亩,增长0.4%;苹果产量464.38万吨,增长7.6%。
林业
2023年,延安市完成造林面积120.8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0.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81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8.07%。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森林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个)。
畜牧业
2023年,延安市猪存栏43.24万头,下降0.2%;猪出栏62.62万头,增长4.4%。羊存栏70.17万只,羊出栏43.17万只,分别增长13.0%和2.0%。牛存栏7.05万头,出栏2.81万头,分别增长7.9%和6.6%。牛奶产量3353吨,增长1.9%;禽蛋产量2.53万吨,下降3.1%;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6.35万吨,增长6.7%。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延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7.3%。分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下降7.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4.5%、有限责任公司下降4.5%、私营企业下降5.3%、股份有限公司下降1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15.6%。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1.0%,制造业下降7.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四升三降”:原煤5378.15万吨,增长2.6%;LNG209.79万吨,增长19.6%;开采天然气99.50亿立方米,增长9.2%;发电量213.93亿千瓦时,增长88.1%。卷烟29.64万箱,下降4.4%;原油加工量960.86万吨,下降0.7%;原油1428.38万吨,下降0.9%。
建筑业
2023年,延安市建筑业总产值1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共签订建筑合同额24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房屋施工面积376.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6%。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延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7%。从主要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下降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2%,金融业增长5.6%,房地产业增长1.2%,其他服务业增长2.6%。2023年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26.0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利润总额增长44.8%。
国内贸易
2023年,延安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86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182.16亿元,下降5.0%。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7.89亿元,增长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7.97亿元,下降1.4%。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402.39亿元,下降0.7%;餐饮收入43.48亿元,增长7.4%。
对外经济
2023年,延安市进出口总额19.84亿元,增长13.2%。其中,进口16.74亿元,增长0.9%;出口3.09亿元,增长2.3倍。
招商引资
2023年,延安市招商引资项目752个,总投资2338.52亿元。新签合同项目542个,总投资1185.36亿元。开工建设项目542个,到位资金760.69亿元。本年累计建成项目491个,续建项目210个;全年招商引资项目总到位资金1064.66亿元,增长25.8%。
房地产业
2021年,延安市商品房施工面积899.11万平方米,下降11.0%;房屋竣工面积217.81万平方米,增长39.1%;商品房销售面积86.44万平方米,下降39.0%,待售面积55.44万平方米,下降14.4%。
邮电通信
2023年,延安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7.13亿元,增长21.1%,邮政函件业务10.21万件,包裹业务1.08万件,快递业务量3415.56万件,快递业务收入4.5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5.64亿元,增长18.2%。年末移动电话基站2.41万个,其中5G基站6094个、4G基站1.65万个。年末电话用户总数355.5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44.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10.9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8.70万户,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116.88万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354.98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378.94万人,手机上网人数310.25万人。
旅游业
2023年,延安市共接待旅游人数4198.77万人次,增长1.7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0.70亿元,增长2.8倍。
金融业
2023年末,延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12.67亿元,增长5.1%,比年初增加116.3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85.66亿元,增长9.9%,比年初增加161.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29.60亿元,下降24.0%;中长期贷款1459.17亿元,增长19.4%。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184.45亿元,增长32.4%。
保险业
2023年,延安市拥有各类保险机构33个,其中:财险机构18个,寿险机构15个。全年完成原保险保费收入52.31亿元,增长10.4%,其中:财险业务收入16.04亿元,增长13.6%;人身险业务收入36.28亿元,增长8.9%。全年赔付支出22.97亿元,增长31.9%,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及给付12.73亿元,增长50.5%;财险赔款支出10.24亿元,增长14.4%。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3年末,延安市拥有各类中小学340所,其中:普通中学112所,普通小学228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95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20.80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36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数1.3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451人。幼儿园440所,在园幼儿7.46万人。
医疗
截至2023年末,延安市共有卫生机构2344个(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医院、卫生院215个;床位1.7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5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2万人。全市拥有村卫生室171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88人。全市共接呼救电话3.2万次,出动急救车辆2.1万辆次,接回伤病人员1.5万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75.6%。
延安市人民医院
延安市人民医院是延安市政府所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医院,1999年10月整体移交地方政府后组建。系中国医科大学合作医院,延安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帮扶医院,延安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延安第二医疗集团总医院。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1950年4月11日,在时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等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原西北局旧址筹建了“延安人民医院”。先后更名为“延安地区人民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1998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整建制划归延安大学管理,更名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延安市中医医院
延安市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市级中医医院。2018年10月医院搬迁至延安新区并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体托管,迅速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康复能力建设单位、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延安医院、延安市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延安第三医疗集团总医院、省市“弘扬延安精神践行示范基地”。202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科技
2023年,延安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4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7.9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906户,科技人才智库人数642人;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8户,科技创新研发平台6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9个,市级55个。全年授予专利权1285件,有效发明专利119件;发放知识产权相关资料10.26万份,接待群众咨询2960人次。
文化
截至2023年末,延安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站)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141.25万人次。全年《延安日报》订阅量4.4万份、发行351期。电视台共播出电视新闻2.05万小时;共播广播新闻5.60万小时。学习强国——延安学习平台订阅量1209万人、阅读量5.99亿人次;自“我是延安”APP上线运行以来,累计下载量1325.41万户,累计发稿量4.59万期。电影公益放映2.35万场次,行政村放映覆盖率100%。全市广电网络县、乡镇覆盖率达100%,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5.3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0.42万户。全市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7%,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7%。
体育
截至2023年末,延安市共有全民健身广场711个,建立了130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6566人。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网点432个,共销售体育彩票5.97亿元,筹集公益金3937.68万元。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山地自行车场地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山地自行车场地位于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内,自然景观怡人,交通便捷,配套齐全。赛道围绕自然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进行路面设计。赛道规划宽2-4m,长约4-6公里,沿途设置赛道补给点、修理站、观赛区、标识指示牌和医疗救援、电子网络设备等设施场地。承担十四运会山地自行车比赛项目。
延安体育中心体育馆
延安体育中心体育馆位于延安市新区全民健身运动中心。甲级体育馆,总占地面积约733亩,项目地东侧与商业用地相连,地上建筑面积12285㎡,体育馆6000个,地下建筑面积三馆共用。承担十四运会摔跤比赛项目。
延安大学体育馆
延安大学体育馆位于延安市新区延安大学校区内。乙级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7520.55㎡,体育馆建筑面积20014.53㎡,座位数4060个。承担十四运会乒乓球比赛项目。
环保
2023年,延安市平均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5,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3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国控断面)达100%;延安环保信息网发布各类信息2354条。
社会保障
2023年,延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3.8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9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89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6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5.87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8.51万人。
2023年,延安市拥有社会福利院2个,拥有床位938张;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54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40个;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床位6468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5930张。全年城市低保对象1.25万户、2.35万人,保障标准为680元/月;农村低保对象4.48万户、8.93万人,保障标准为6000元/年。
交通
综述
截至2022年2月,延安市近五年来在构建交通大格局、服务群众出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经络的交通公路网络,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二级、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目标。截至2023年末,延安市境内干线公路优良里程1489千米,优良路率88.8%。县乡实现年均优良里程2645.54千米,其中:县级里程1312.94千米,优良率为66.1%;乡级里程1332.59千米,优良率为67.2%。境内等级公路里程1.91万千米,境内高速公路1095千米。
公路
截至“十三五”末,延安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0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43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3058公里,农村公路17035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方面,黄延高速二通道、吴定高速、绥延高速延安段、子长至姚店、清涧至子长延安段、黄龙至蒲城延安段6条293公里建成通车,“十三五”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43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方面,沿黄观光路、延延高速连接线、延安北过境、万花连接线、机场连接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2020年,延安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班线客运、公交延伸、预约定制等多种方式,使得全市1784个建制村实现了100%通客车。
铁路
1973年,国家决定修建西安至延安段铁路,正式定名为“西延铁路”,设计全长334公里。1992年8月,第一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客车披红挂彩驶出延安站,结束了延安没有铁路的历史。2005年7月1日,T43/46次列车由延安首开北京西,延安市拥有了全国非省会城市开往北京的第一对高等级特快列车。2010年年底,包西电气化铁路通车,助力延安红色旅游。2012年7月1日14时40分,“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从陕北延安开出,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驶向西安,延安市拥有了动车组列车。
2021年5月1日,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简称“西延高铁”)开工建设,全长29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途径延安市黄陵县、洛川县、富县、甘泉县、宝塔区五个区县并分别设站,计划竣工日期为2025年10月底。西延高铁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是中国高速铁路网包(银)海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在建设的西渝高铁共同形成南北大通道,是陕西省“米”字型高铁网主骨架的重要构成,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线路建成投入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运行时间将从2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
2023年11月5日,延安至榆林高速铁路(简称“延榆高铁”)正式开工。延榆高铁项目线路总长238.74公里,在延安境内长82.22公里、榆林境内长156.52公里,速度350公里/小时,沿线新设延安新区、延川、清涧北、绥德西、米脂北、榆林南6座车站。项目总投资472.2亿元,建设工期5年,预计2028年底建成通车。该项目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对提升陕西综合枢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做好高铁线路的引入,延安站改扩建工程也在同步加速推进。截至2024年6月11日,延安站已完成所有地下构筑物工程建设、完成路堑挖土方157万方、完成路堑挖石方81万方、风雨棚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剩余屋面板正在安装。站内新建四站台总共1170米,完成968米,完成率达82.74%。改扩建完成后,延安站将成为陕北地区首座高铁普铁一体客运站,老区百姓出行将更加便捷。
航空
延安机场
延安机场始建于1936年1月,1937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与延安城一道被红军接管。1958年10月1日,新中国民航在原延安东关老机场建站并开通民用航班。1980年底,航站和航班运行整体搬迁至延安东二十里铺机场。2003年10月14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民航机场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延安机场由民航西北管理局移交西部机场集团管理。2009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立项批复,同意对延安东二十里铺机场实施迁建。2009年8月,延安机场迁建工程试验段开工,2013年7月开始正式动工修建。2017年10月民航局下文将新机场命名为“延安南泥湾机场”。2018年11月8日,延安南泥湾机场建成顺利实现转场投运。
南泥湾机场
延安南泥湾机场位于延安市区西南方向宝塔区柳林镇尚家沟山顶之上,距离市中心13公里,按军用二级、民航4C级标准设计,机场跑道长3000米、宽45米,站坪有6C1B7个停机位、航站楼面积1.3万平方米,配套4部登机桥,具备24小时通航保障条件,可保障A321-200、B737-900及以下机型运行,近期目标规划年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72.5万人次。
截至2023年12月20日,延安南泥湾机场现有员工203名,下设9个二级部门,开通通达全国24个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17条航线,2019年南泥湾机场转场投运第一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8万人次,同比增长8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机场生产发展速度放缓。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延安干部培训与红色旅游市场恢复,航空运输发展势头强劲,先后新开延安至郑州、衢州、信阳等航线,恢复上海浦东、无锡航线,加密北京、天津、鄂尔多斯等航线航班,运营航线22条,通达航点28个,全年旅客吞吐量再次突破6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86.5%,为延安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起了更加便捷的空中通道。
公共交通
结合城市发展,延安市及时增加了公交线路,延长了营运时间,提升了公交车档次,让市民乘车更加舒适。为方便群众出行,新区建设以来规划开通了15条公交线路,投运车辆73辆,途经站点150个,行驶里程357.4公里。新机场通航后,开通机场巴士线路4条,辐射延安城区主要区域。延安市还推行“易公交”公交查询APP,可以准确提供车辆、站点等实时信息,方便乘客候车。
人文
综述
延安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革命圣地。早在五千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兴起于延安的沮水之滨,开创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间,延安一直是郡、州、道、府治所驻地,是当时陕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延安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圣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13年,领导了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中国革命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延安因此被喻为中国革命的灯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被列为全国“三大”教育基地。
饮食
延安市南部百姓多食小麦面,北部以杂粮为主。延安盛产豆类,20世纪60年代粮食短缺,一度成为主要食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镇居民以小麦面和大米为主食,农村居民则夏秋粮兼食。
习俗
居住
延安自古为边陲要地,为了避免战乱,当地人民多喜穴居,久而成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民依然多住窑洞,少有居住房屋者。70年代末,城镇居住条件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新建的各式房屋、薄壳以至四五层的楼房逐年增多。但在广大农村,人们仍以居住窑洞为主。延安的窑洞有土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之分,土窑洞最早,多系依山就势,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然后开挖而成。这种窑洞省工省料,自己动手开挖,因而早年多数人家都住土窑洞。少数有钱人家,为了使窑面更加坚实和整洁美观,有用砖、石砌面的,人们称之为“接口窑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为了生产与生活的方便,渐由高山向缓坡移居,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修筑起大量的石窑或砖窑洞,于是形成了一层层、一排排的窑洞群。
服饰
民国初年,延安大多数平民百姓一年四季,头上经常勒着一条白毛巾(俗称“羊肚子手巾”),把结挽在前额,热天可以擦汗,冷天用来防寒,腰间还喜欢系一条宽布腰带,贴身穿件红布绣花裹肚。赤脚穿布底遍纳鞋。妇女们则多穿中式带襟衣衫和中式裤,系腰裙、扎腿带、绣花鞋。男女有别,各具特色,乡土打扮,朴素大方。
艺术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文艺出发地。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诞生的。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文艺家和知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纷纷奔赴延安,他们组成延安抗战文艺的骨干力量,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歌剧、舞剧、活报剧、秧歌剧等,这些原创作品,内容大多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
1938年7月,鲁艺创作和排演的反映农村生活的三幕歌剧《农村曲》,是延安舞台上第一部大型歌剧。1939年3月,冼星海与诗人光未然合作,用了6天6夜的时间,抱病完成《黄河大合唱》的谱曲,这部作品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后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再次演出。1940年5月,茅盾与家人长途跋涉来到延安,住在鲁艺东山的土窑洞里,他应鲁艺全院师生邀请讲授文学课,漫谈自己的创作经验,热心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提高文学修养。1940年10月,党中央安排茅盾前往重庆工作,到达重庆不久,他就以延安的这段生活为题材,创作发表了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记鲁迅艺术文学院》等脍炙人口的名篇。1940年元旦,《日出》在延安上演,有报纸报道,日出公演八天,观众将近万人。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简称“民众剧团”,长期坚持以民众容易接受的秦腔、眉户等形式,宣传抗战与生产,坚持在边区进行乡村文艺演出。该剧团从成立以来,一直坚守文艺为老百姓服务的理念,他们创演的《小放牛》,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剧目之一。抗战八年间,他们先后巡回到陕甘宁边区20余个县近200个村镇,演出1400余场,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台戏,成为边区很活跃很有影响力的艺术演出团体。以此同时,随着大量文化人和爱国青年集聚延安,他们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发起成立了众多文艺社团组织。据不完全统计,从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工艺
地区象征
陕西省延安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延安市人民政府提请确定延安市市树市花的议案》审查报告,柏树、苹果树成为延安市市树,山丹丹花、牡丹花成为延安市市花。
市花
山丹丹花与火热的延安岁月和质朴的延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山丹丹花寓意革命火种、延安精神;牡丹花在延安的历史悠久。据北京林业大学考证,延安野生牡丹有100万-200万年的历史,是中国栽培野生牡丹的祖先。
市树
柏树是延安市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的主要乡土栽植树种,也是反映延安良好生态坏境的主要树种。黄陵现存全国独有的黄帝手植柏距今有5000年历史,是延安在全国独具魅力的形象使者和人文历史名片,也是中国人造林的第一棵树;苹果树为延安最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在全市13个县区均有分布,种植面积达345万亩,数量在1亿株以上,年产量达280万吨,产值在100亿元以上。“延安苹果”的国内知名度高,果树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坏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栽植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
风景名胜
综述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延安市旅游资源以“两圣两黄”为主要内容,截至2024年3月,延安境内有历史遗迹8545处,革命旧址445处,其中市区168处,县区277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1处,馆藏文物68995件,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2024年3月5日,延安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7家。
重要景点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革命遗迹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