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
毛泽东、
周恩来等人倡议在延安成立一所以
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3月,
鲁迅艺术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在延安北关云梯山麓的文庙台一带(今延安军分区和延安机械厂一带)开始上课。4月10日,举行成立典礼。
鲁艺院长
康生,副院长
赵毅敏、
沙可夫。院内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从1938年8月起,增设文学系,以后又成立了一些研究室和实验话剧团等。
1945年8月起,鲁艺师生先后奉命陆续离开延安,前往华北和东北地区。11月,周扬率鲁艺离开延安,到达河北张家口。1946年5月,在东北改称鲁艺文工总团,下设牡丹江、合江、松江、通化4个鲁艺文工团。同年9月,鲁艺一部分师生来到黑龙江佳木斯,成立东北大学文艺学院,肖军任院长。延安鲁艺工作到此结束。
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办的第一所培养各种高级和中级文化艺术人才的学院。鲁艺先后编排上演了《白毛女》等歌剧,《兄妹开荒》等秧歌剧,《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并编辑出版了《文艺战线》、《草叶》等文艺刊物,组织了多次有影响的美术作品展览。鲁艺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基地和摇篮之一。据统计,从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鲁艺共毕业学员685人,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62人,美术系147人。
鲁艺在桥儿沟旧址,即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现存教堂一座,即鲁艺礼堂。鲁艺各系及工作人员住过的石窑洞52孔(包括2个过洞),瓦房15间。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
窑洞数十孔。属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杨联名公布《创立缘起》,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
为纪念已故文豪,定名为
鲁迅艺术学院,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为延大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延安时期,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杨先后担任正、副院长。“鲁艺”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传教士易兴化1931年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围的一些
窑洞。也是当时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方罗马式风格建筑。“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 所综合性艺术学校。1940年,毛泽东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