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瓶费
消费形式
开瓶费,就是到饭店吃饭,如果自带酒水,要另收的费用。所谓“开瓶费”无论怎么辩解,不过是限制顾客自带酒水的手段,而顾客自带酒水无非是因为饭店酒水价格高得离谱。酒水本不是饭店的产品,饭馆不过倒一下手,价格就至少翻番。所以八成饭馆都谢绝自带酒水,因为四川省餐饮业创造的产值中酒水就占到30%左右。
费用背景
所谓真正的开瓶费。是酒水生产商,为了刺激本厂酒水的销售量对饭店的服务人员的一种奖励机制。打个比方,一瓶红石梁啤酒在市面上买2.5一瓶,在饭店买5-6元一瓶,但是这其中是不包含开瓶费用的。一个服务员在自己负责的包厢或大厅中客人消费了多少酒水,他可以收集酒水的瓶盖或是商标然后自己存下来。到了一定的时间,一星期或一个月,各个酒水的生产商会到饭店或指定地点来回收瓶盖或商标。然后按厂商规定价——5毛到10几块来收取这些盖子和商标,然后再把钱给服务员,期间和饭店是一点都没关系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开瓶费其实是一种酒水商给餐饮行业服务人员的奖励机制。饭店是没利润可图的。
收费方式
一个普通饭店服务员的工资是500-800这个价位之间,显然想以这个工资招收到数量充足的服务人员是很难的。所以一个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其每个服务员所拿到的开瓶费的价钱和工资基本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一个饭店生意好那么一个服务员加上开瓶费等于是拿到了2分工钱。这是刺激服务员的一种行为。但是饭店本身是不参与开瓶费的收取的。
服务员收取开瓶费一般分2种。第一种是按每个服务员在一定时间内个人推销出多少酒水,然后推销出的酒水的开瓶费都是自己的了。这其中是不包括跑菜生和吧台服务人员的。第2种是本酒店一个月共做了多少的开瓶费。然后每个人平分,这其中可能包含跑菜生和吧台服务人员。也就是说大家是共利的。这其中饭店本身还是没有利润可拿。
现象情况
“开个酒瓶盖,动辄要收四五百元,这也高得太离谱了。”杭州一些市民说,消费者自带酒水,一般并不反对酒店收取“开瓶费”,但商家也该收得合乎情理。“带瓶100元的酒来,却要被加收比酒价本身更高的开瓶费,这简直就是‘开宰费’!”
2013年杭州的一些档次较高的酒店,开一瓶自带酒要收四五百元的“开瓶费”,一般中档的也要收取一两百元。杭州凯悦饭店的服务员说,收“开瓶费”是行规,全国都一样。
立法启示
开瓶费民事权利之争的立法启示
第一点
立法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之争,尽可能达到双赢。公共政策(其中包括立法决策)的本质是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人的利益追求是人类的行为动因。由于不同的人(如消费者与经营者)拥有不同的利益与价值,会造成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公共政策通过国家的政治权力,对这一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分配。就开瓶费之争而言,立法既要适度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又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使经营者保持一定利润空间,尽可能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二点
立法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认为,立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决定的。实践中,一旦出现经营者将收取开瓶费、提供品种不全且价格过高的酒水、谢绝自带酒水等作为行业规则、行业惯例的情况,广大消费者的权利就会受到普遍性侵害。当本是平等的民事双方,一方明显强势于另一方时,国家权力就需要适时进行干预(无论是解决个案的司法判决形式还是普遍适用的立法决策形式),对失衡的利益进行调整,更多地保护弱势方的权利。
事例
海淀法院在经历一段时期后,判决结果由不支持消费者转变为支持消费者,其实质是司法背后的经济社会生活。立法决策亦是如此,必须客观反映某一阶段、某一地域的社会内在规律。也就是说,当多数普通群众(而非少数有钱人)将餐馆当成了日常消费场所,并且普遍反映开瓶费是不合理收费时,立法、行政、司法决策就必须面对、适应这种客观的社会需求和利益追求。
第三点
立法要注意把握立法时机。立法时机的把握,要求立法决策者充分了解该项立法的社会需要与利益追求,权衡立法条件的成熟程度和立法需求的缓急状况,做出是否立法、何时立法、如何立法等策略性选择。这对于立法工作的成败得失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开瓶费之争中,海淀法院以个案审查方式对这一难题定纷止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却未得到经营者的普遍认同。笔者认为,面对这种社会客观状况,立法决策者更需要慎重权衡,可考虑先由政府部门组织消费者协会、餐饮行业协会等利益代表方进行充分沟通、充分实践,待立法时机成熟后,再启动立法程序。有参考价值的是,2006年成都市消费者协会成都餐饮同业公会联合推出的《成都市餐饮行业企业经营行为规范(试行)》提出,餐饮企业应该本着诚信公平的原则协商处置顾客自带酒水的相关事宜。餐饮企业允许消费者自带酒水时不免除其食品卫生责任。应该说,这样的规范如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推行、认同,就会为立法以至今后执法奠定较好的社会基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3 22:36
目录
概述
费用背景
收费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