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自责
汉语成语
引咎自责(拼音:yǐn jiù zì zé)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庾亮传》。
成语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引咎自责”。
成语典故
庾亮,颍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北)人。出身于北方士族。父庾琛。庾亮英俊潇酒,善于谈论,喜欢研究《庄子》《老子》,为人恪守礼仪,年轻时随父亲南下至会稽。司马睿为琅玡王镇守江东时,闻庾亮大名,要辟除他为西曹掾。两人见面时,司马睿见他风姿高雅,比想象的还要俊美,就转任他为丞相参军,并为世子司马绍娶其妹庾文君为妃子。他也与温峤一起,成为司马绍的密友。此后,他任丞相府掌书记,封都亭侯。
元帝病死后,太子司马绍即位为明帝,立庾文君为皇后,亮被升任中书监。当时的中书省是为皇帝起草诏书,起参谋、咨询作用的机要官衙,其主官中书监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虽不是宰相的名位,却是皇帝的亲信重臣。
公元325年,明帝病重,不想见人,群臣都无法入见。南顿于司马宗、石卫将军虞胤和司马谋图不规,亮毅然入殿,向明帝揭发了司马宗等人的密谋。明帝还让庾亮坐在榻旁,拜托他与王导辅佐幼主,仍任中书令,由太后(庾文君)临朝称制,政事则全由庾亮裁决。
成帝即位后,庾亮以中书令之职与王导一起辅政。王导是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以待人宽和而著称。庾亮则待人严格,相比之下,他失去了不少人心。在按照明帝遗诏晋升大臣官职时,征西大将军陶侃、豫州刺史祖约因都不在晋升之列,两人便怀疑是专断朝政的庾亮从中做了手脚。
公元327年冬,庾亮召苏峻入朝为大司农,以明升暗降的手法夺其兵权,防其反叛。苏峻怒而联合祖约起兵反晋。温峤闻讯,请求带兵东下保卫京城,庾亮不允,修书给他道:“我担忧西陲胜过担忧历阳,你切不可过雷池一步。”致使苏一路进军,直达京城。庾亮以都督征讨诸军事的名衔迎战于建阳门外,晋军则兵无斗志,还未对阵就弃甲丢盔,一哄而散。
庾亮只得登舟逃至温峤处温峤推举他为讨伐苏峻的盟主,他则执意谢绝,两人又一起推举陶侃为盟主。他怕陶侃怀恨自己,一再引咎自责,也就取得了陶侃的谅解。三人发兵攻讨占据京城的苏峻,会稽、吴兴、吴国等地百姓也起兵响应,终于由陶侃率兵击毙了苏峻。次年,又消灭了苏峻残部,平定了叛乱。
成语寓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即改,对于一个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宏大的胸怀,庾亮能够坦诚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它,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俗话说“人无完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纯属正常。而若知错不改,一错再错,就不太正常。因此,当人们出现错误的时候就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勇于承认错误进而改之。只有这样,个人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得到别人的尊敬。
成语运用
“引咎自责”指主动承认过失并作自我批评。连动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引咎自责”也作“引咎责躬”“引罪自责”。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后[吕]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责躬。”
宋·王禹《求致仕第三表》:“向者祆彗忽生,亢阳斯久,天怨神怒,实为老臣引咎责躬,翻劳圣主。”
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譬如人子得过于父母,惟有恭顺静思,引咎自责,庶几可解。”
梁实秋《槐园梦忆》一五:“说起糖尿病,我连累季淑不少。饮食无度,运动太少,为致病之由。她引咎自责,认为她所调配的食物不当,于是她就悉心改变我的饮食。”
魏巍《火凤凰》三七:“他不仅没有深刻反省引咎自责,反而认为必须立刻讨回失去的面子。”
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三十三章:“崇祯没有料到,刘宗周在疏中不但不向皇帝引罪自责,反而批评了朝廷的许多弊政,甚至直接批评了君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09:1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