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济津
水利工程
引黄济津是一项重要的跨流域引水工程,旨在将黄河的水引入天津市,以解决天津市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紧张状况。该工程通过多个渠道和河道,将黄河水引入天津市,供给天津的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
工程背景
1980年代,向北京、天津两市供水的密云、官厅水库,由于上游连年干旱少雨,1981年仅蓄水2000万立方米,只能勉强满足向北京送水,天津供水难以保证。为解决天津用水问题,国务院于1981年和1982年两次决定从黄河引水,要求河南、山东两省予以支援。于是有了第一、二次引黄济津工程的实施。
工程进程
第一次
1981年8月11-15日在北京召开引黄济津紧急会议。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5省市和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农委、水利部等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会议。 国务院以国发[1981]13号文批转《京津用水紧急会议纪要》,要求河南省引黄河通过人民胜利渠向天津送水3.5亿立方米,山东省通过位山和潘庄两条输水路线送水3亿立方米。
1981年8月27-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引黄济津紧急会议, 聊城、德州地区及有关县市负责人参加,部署引黄济津工作,要求位山、潘庄两闸各送水20立方米每秒,从1981年12月1日至1982年2月20日向天津送水2亿立方米, 争取3亿立方米。
经过进一步查勘、规划,确定了具体输水路线:
1.位山路线。从位山闸引水,经过15公里引水渠进沉沙池,再进入三干渠( 位临干渠),横穿徒骇、马颊两条大河,途经东阿、阳谷、聊城、冠县、临清5县,在临清胡家湾入卫运河,全长110公里。
2.潘庄路线。从齐河县潘庄闸引水,经一级沉沙池初步沉沙后入总干渠,再经过二、三级沉沙池进入干渠,在尚庙涵洞处进马颊河,然后控制李桥闸壅水再入减河,在减河、岔河上筑土堤截水倒漾,在四女寺入卫运河。途经齐河、禹城、平原、德州、武城等5县市,全长130公里。
两条输水线在卫运河汇流后,顺南运河送水至天津团泊洼和北大港水库。
聊城、德州两地区经积极准备,于10月下旬全面开工。参加施工的共20个县市,调集民工43万人、拖拉机4500台、排水机械13000多部、胶轮车 25 万辆、 大牲畜10000多头,突击20天,投入1493万工日,完成土方2134万立方米, 建成较大建筑物43座,输水路线全部疏通。经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验收,认为工程全部符合标准。为避免冬季送水冰凌卡塞渠道,尽力争取时间早送水,将原定的各输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扩大为40立方米每秒。11月27日两闸同日启闸放水,至1982年1月15 日凌晨共送水3.02亿立方米,提前35天完成任务。
此外,为支援河北省抗旱用水,又继续送水8天,共计送水3.32亿立方米, 其中位山闸送水1.69亿立方米,潘庄闸送水I.63亿立方米。
第二次
1982年密云、官厅两水库仍然蓄水较少,预计天津市将再度出现水源危机。国务院决定再次从位山、潘庄两条路线向天津送水。
1982年9月22-24日,水电部在天津召开引黄、引岳(岳城水库)济津会议。 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要求山东省从1982年11月15日~1983年1月15日通过位山、 潘庄两条输水线路向天津送水4.5亿立方米,争取5亿立方米。9月26-27 日山东省引黄济津领导小组在禹城县召开会议,传达水电部《引黄、引岳济津会议纪要》和省委、省府安排意见,讨论落实第二次引黄济津任务和实施方案。
按照省引黄济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聊城、德州地区调集16万多名民工突击施工,共投工328万工日,完成土方478万立方米。工程竣工后,位山、潘庄两闸分别于11月1日和11月11日开闸放水,比原计划提前11天和5天。两闸先后于1982年12月23日和1983年1月3日关闸,位山闸放水53天,入卫运河水量2.75亿立方米;潘庄闸放水54天,入卫运河水量2.34亿立方米,共计5.09亿立方米,提前12天超额完成送水任务。
两次引黄济津国家共投资2.2亿元,截止1982年底,完成投资9386万元, 占投资额的42.7%,大部分为临时送水急需的土方工程投资,还有干渠衬砌及其他建设项目,需要继续兴建。
第三次
入境后分两条线路,北线沿南运河、子牙河经西河闸进入海河干流,全长60.5km,设计输水流量为20立方米/秒;南线由马厂减河、马圈引河进入北大港水库,再经十里横堤、独流减河北深槽、洪泥河进入海河干流,全长85.4km,设计输水流量为30立方米/秒。引黄济津工程总长586km,其中天津境内长146km。
天津市在引黄济津中的主要工程包括:临时封堵沿线闸涵、口门457座;清淤、清障、清垃圾38万立方米;建临时挡水坝12座;进行堤防加固防渗处理500m,复堤37.6km;九宣闸下游建消能防冲设施1座;修建北大港水库50立方米/秒排咸闸1座,开挖排咸沟9km,完成北大港水库铅丝抛石护坡5.97km。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李盛霖任组长的引黄济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张立昌做了动员讲话。
2000年8月15日,引黄济津工程在山东、河北两省和天津同时开工。天津市除组织专业施工队伍昼夜奋战外,市委书记张立昌、市长李盛霖等主要领导带头,数万名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10月10日,天津段工程全部竣工,比原计划提前5d。10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陪同下,赴津、冀、鲁检查引黄济津工程。天津市市长李盛霖、副市长孙海麟陪同视察了天津市静海县九宣闸。10月13日15时05分,温家宝副总理在黄河位山闸亲自开启闸门,引黄济津工程开始向天津送水。10月21日14时整,黄河水到达天津静海县九宣闸,比原计划提前9d。2000年11月1日,引滦水与黄河水实现平稳切换。2001年2月2日10时,位山闸关闭,历时112d的引黄济津输水圆满结束。位山闸累计放水8.66亿立方米,天津市九宣闸收水4.01亿立方米。其中,通过南运河向海河送水1.17亿立方米,通过马厂减河向北大港水库输水2.84亿立方米。
20世纪80年代,潘庄线路作为引黄济津工程的重要线路,曾两次承担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但自1982年11月第五次引黄济津工程中与位山闸联合向天津调水后,潘庄线路已沉寂了28年,如今缘何再次启用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调水工程?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5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均是利用山东省聊城市位山引黄线路。该线路同时承担着向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等城市供水,向白洋淀生态补水以及沿线农业灌溉等多重任务。近年来,随着引滦来水减少和城市供水需求不断增加,天津市供水形势越来越严峻,位山引黄线路已经不能满足天津市的引水需求。因此,重新开辟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线路,势在必行。
经过多次调研和实地查勘,黄委确定重新启用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潘庄线路。渠首潘庄闸位于山东黄河齐河河务局潘庄险工,上距艾山46.14千米,下距泺口58.06千米,属一级建筑物。该闸于1971年10月动工修建,1972年6月竣工引水,钢筋混凝土箱式结构,共3联9孔。孔口净高2.55米;净宽2、5、8号孔为3.0米,其他孔为2.7米;闸室洞身全长70米;设计防洪水位42.40米,校核防洪水位43.90米;设计引水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120立方米每秒;闸底板高程30.10米;设计地震烈度8度;启闭能力为2×25吨。
此次重启潘庄线路引黄济津,主要利用原有渠道,从山东省黄河潘庄渠首闸引水,经潘庄总干渠入马颊河,再经沙杨河、头屯干渠、六五河,穿漳卫新河倒虹吸后入南运河,至天津市九宣闸,线路总长392千米。其中,山东省境内线长128千米,河北省境内线长224千米,两省边界段40千米。
该线路与位山线路相比有其明显优势:一是潘庄闸闸底高程低于黄河河底1.8米,在黄河低水位时也能引水,可减少黄河水资源浪费,大大提高引水保证率;二是潘庄干渠沿线地势低洼,当地群众可以利用引黄泥沙造地压碱,泥沙处理成本较低;三是潘庄线路比位山线路长度缩短近50千米,可减少沿途输水损失。
从长远考虑,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可与位山线路互为备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除了作为天津及山东、河北三省(市)应急输水渠道,还可以作为沿途地区日常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渠道。
此外,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工程也是连接鲁、冀、津人民之间的纽带工程,不仅可以改善输水沿线地区的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借助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至天津段焕发新的生机,是一项多赢的举措。
参考资料
引黄济津.水利水电出版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08:20
目录
概述
工程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