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冯·帕彭,全名是弗朗茨·约瑟夫·赫尔曼·迈克尔·玛利亚·冯·帕彭(Franz Joseph Hermann Michael Maria von Papen),生于1879年10月29日,死于1969年5月2日。是一位德国政治家和外交家,信奉
天主教,并在1932年担任
德国总理。
人物生平
帕彭最初做过军官,于1913年担任德国驻美国大使的武官。1915年,他在一战期间返回德国,到西线履职;1917年,他在驻中东参谋部工作,也是驻
巴勒斯坦土耳其军队的
少校。
1916年
爱尔兰发生
复活节起义,帕彭作为德国与爱尔兰共和派的中介人,向后者提供及运送军火,抵抗英国。1918年,他得到中校的军衔,返回德国并离开军队。后来,他加入政坛并参加
天主教中央党,是保皇主义的右派代表。1921至32年,他是
普鲁士自由邦议会的成员。
1925年德国总统选举,帕彭竟然支持右翼候选人
保罗·冯·兴登堡,而非中央党的
威廉·马克思,令中央党很惊愕。
1932年6月1日,原本不引人注意的他,获得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地位变得十分重要,接替同党的
海因里希·布吕宁。
然而,一天前布吕宁时,帕彭对其党主席路德维希·卡斯保证不会接受任何职位。卡斯批评他为“中央党的
厄菲阿尔特”(Ephialtes)。为避免被逐,帕彭在6月3日退党。
对于兴登堡任命帕彭为总理,驻柏林法国公使安德烈·弗朗索瓦-蓬塞(André François-Poncet)甚感怀疑。他指出,帕彭之妙在于他从未受到盟友或敌人的注意。帕彭被认为是肤浅、浮躁、虚假、野心大、虚荣和狡猾的人。帕彭在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帮助下组成内阁,正是部分德国人所嘲笑的“男爵内阁”。
在议会里,帕彭只得到保守的德国国家
人民党支持。他从未是议会成员。
帕彭发动
普鲁士政变,打击德国社民党领导的
普鲁士政府,以专制手段统治国家。他也取消了布吕宁对
冲锋队的禁令,以吸引
纳粹党支持他的政府。
议会先后在1932年7月和11月举行大选,纳粹党两度取得最多议席,帕彭却没有获得议会支持,惟有在11月17日辞职,由施莱谢尔在12月2日接任。施莱谢尔就任后,希望建立
执政联盟,争取纳粹党与社民党工会势力的支持。然而,他的计划失败,未能得到议会大多数,于是帕彭决定要令他下台。帕彭、阿道夫·希特勒与国家
人民党主席阿尔弗雷德·胡根贝尔格达成协议,由
希特勒担任总理,帕彭为副总理,国家人民党则成为执政党。
1933年1月23日,施莱谢尔向总统
兴登堡表示,他未能取得议会大多数,并请后者解散议会,以紧急法令赋予他行政权力。然而,施莱谢尔内阁的政策影响了富有的地主与工业家,令兴登堡甚为反感。
这个时候,帕彭在背后利用与兴登堡的交情,向后者保证他能控制希特勒,并能建立一个由议会大多数支持的政府。
兴登堡拒绝了施莱谢尔,令他在1月28日辞职。帕彭曾粗略考虑过不让希特勒参与内阁,由自己做总理。兴登堡原先宣布永不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但在1月30日改变初衷。
希特勒内阁在1月30日成立——纳粹党员占三席,保守派占其余八席。副总理帕彭认为,这样的优势加上他与总统的交情,他预期可以围堵希特勒。他更扬言“两个月之内,我们会迫得他发疯。”(Within two months we will have pushed Hitler so far in the corner that he'll squeak.)
但是,希特勒与其盟友很快就排斥帕彭与其他内阁成员。帕彭与保守派未能阻止议会纵火法令和授权法案的通过。
4月8日,帕彭到达
梵蒂冈,以期代表德国跟罗马天主教廷达成政教协定。这时候,在一体化之下,
赫尔曼·戈林在4月10日接替帕彭成为
普鲁士总理(Reichskommissar),管理全德国最大的省。
帕彭知道自己被孤立,于是秘密与保守派商议,希望能说服兴登堡解雇
希特勒。商议当中,德国军队与
恩斯特·罗姆领导的
冲锋队有愈来愈多冲突。1934年初,罗姆继续要求让冲锋队成为德国军队的新核心。冲锋队缺乏军纪,又富有革命色彩,令兴登堡等保守人士对他们的要求甚为不安。
之后,国防军暗示需要希特勒控制冲锋队。帕彭就在6月17日于
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发表演说,表示他会恢复一些公民自由,并呼吁冲锋队发动“二次革命”,又要求
纳粹党停止街头暴力。
他说:“政府[必须]记住一句老格言:只有懦弱的人不怕批评。长远来说,再好的组织与政治宣传都不能保守秘密。”(The government [must be] mindful of the old maxim 'only weaklings suffer no criticism.No organization, no propaganda,however excellent, can alone maintain confidence in the long run.) 演讲辞由帕彭的演说编辑埃德伽尔·朱利叶斯·容(Edgar Julius Jung)撰写,助手有帕彭的秘书赫尔伯特·冯·波萨(Herbert von Bose)与天主教领袖埃里希·克劳森纳(Erich Klausener)。
帕彭的敢言触怒了希特勒,其演讲辞被宣传部禁止出版。帕彭深感不满,表示自己是为总统发言,并向
希特勒请辞。希特勒认为,在兴登堡心烦意乱时,接受其好友帕彭辞职会触怒这位年老体弱的总统。
马尔堡演说发表两星期后,希特勒回应国防军的要求,于1934年6月30日到7月2日镇压
冲锋队领导层,称为
长刀之夜。
恩斯特·罗姆与多位冲锋队领袖被杀。施莱谢尔曾计划,连同一些希特勒在
纳粹党的敌手将纳粹党分裂,结果和他的妻子被杀。
帕彭批评纳粹党的暴行,的确触怒了
希特勒,但由于帕彭与兴登堡关系密切,希特勒不敢贸然对付他。于是,希特勒派遣
党卫队搜查帕彭的办公室,枪杀冯·波萨与克劳森纳于案头。埃德伽尔·朱利叶斯·容逃到
奥地利,后来在纳粹党统治奥地利后被杀。
帕彭一些下属被送到集中营拘留。帕彭就被软禁在他的别墅,其电话线被切断。一些研究指出,戈林刻意策划帕彭的软禁,希望在未来利用这位前外交人员。翌日,政府接受了帕彭辞职。
经过
长刀之夜的事件,帕彭仍然在一个月内受命为德国驻
奥地利公使。当时奥地利
纳粹党政变失败,只刺杀了总理恩格尔伯特·多尔夫斯。
根据
希特勒,帕彭的任务是维持德国与奥地利的正常和友好关系。帕彭也协助希特勒损害奥地利的主权,让
纳粹党实现梦寐以求的
德奥合并(Anschluss)。讽刺地,纳粹党其中一个计划就是由奥地利纳粹党的支持者刺杀帕彭,让德国借故入侵奥地利作为报复。
1938年2月4日,帕彭被免职,但希特勒仍下令他安排自己与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斯尼格在
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会面。2月12日,希特勒向舒斯尼格提出最后通牒,令
奥地利政府屈从于德国的威胁与压力,造就了3月13日的
德奥合并。
后来,帕彭在1939至44年担任驻土耳其公使。
约瑟夫·斯大林曾派人在该国刺杀他,但不成功。
二战期间,德国曾考虑任命帕彭为教宗特使,但
庇护十二世咨询柏林主教康纳德·格拉夫·冯·普莱辛格后拒绝此提议。
战后,
同盟国拘留并控告帕彭,令他成为
纽伦堡审判二十四名被告之一。
法庭表示,帕彭犯了数项“政治不道德罪名”,但根据其
起诉书,不足以“密谋触犯反和平之罪行”定罪,于是释放了帕彭。
他在1950年代尝试重新开始政治事业,但不成功。他在上
士瓦本(Oberschwaben)的本森霍芬城堡(Castle of Benzenhofen)定居。
1923年,帕彭获得教宗侍从(Papal Chamberlain)。
庇护十一世在1939年去世后,接任的
庇护十二世没有维持这项名衔。这可能是因为帕彭为
希特勒办事,令坚持反对纳粹主义的教宗反感,纵然他支持几种
法西斯主义。
约翰二十三世因帕彭担任希腊与土耳其教廷公使而认识他,就在1959年7月24日恢复上述荣誉。帕彭也是
马耳他骑士团成员。
他也推出数本书籍与自传,解释他在1930至33年的政策,并分析早期西方的
冷战政治。他在1969年去世,终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