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孚(约1098年-约1156年),字信甫,号长谷老人,其先
泾州人,后徙陕西路镇戎军张义堡(今宁夏固原张易镇),吉州刺史张达(或作逵)之子,中彦、中伟之兄。中国金代作家,官员。
张中孚祖先世居安定(今甘肃
泾川),世为安定望族,后徙张义堡(今
宁夏固原张易镇)。其父张逵官至
太师,封庆国公。张中孚在宋徽宗朝受
恩荫,任
承节郎。后官至知
宁州、
环州、
镇戎州三州。
宣和末年,
完颜宗翰攻宋,围
太原城,张逵战死,张中孚一人率部曲十余人冲入金军中抢回父亲遗体。建炎年间在泾原路
曲端麾下担任统制。后来担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跟随南宋大将
吴玠、名臣
张浚在陕西作战。张浚到巴蜀处理政务时,由张中孚代理帅府事务。
建炎四年(1130年,金
天会八年)秋,张浚罢免曲端,任命
刘锜为泾原路经略使兼知渭州。随后宋金大战于
富平,宋军大败。战后环庆军统制慕容洧率军叛入西夏,
张浚命
刘锜出兵环州,命
统制张中孚、干办公事承务郎赵彬留守
渭州(今甘肃省
平凉市)。这二人都是
曲端心腹,向来轻视刘锜。又得知
张浚已经从巴蜀回到陕西,担心无法抵御金军再一次进攻,于是相互谋划将刘锜驱逐出去、自己占据泾原。
此时金军自
凤翔出兵进攻泾原,左副元帅
完颜宗辅驻扎在泾州,先后攻破
泾州和渭州
潘原县,刘锜立刻命麾下另一位统制李彦琪追击慕容洧,亲自率精锐救援渭州,而在此时金军已经到达渭州城下。在进退两难之际,刘锜放弃渭州,撤退至德顺军,同样进退两难的李彦琪逃到了古原州。守城的赵彬、张中孚与其弟
统领张中彦于是投降金军(据熊克《中兴小历》,在刘琦、李彦琪撤军前赵彬、张中孚便已降金)。中孚兄弟又带金人进攻古原州,迫使李彦琪也投降。此役后完颜宗辅任命他为镇洮军节度使、知
渭州、兼
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伪齐建立后,陕西被划归
伪齐管辖。伪政府为聚敛,行“什一税法”。张中孚称泾原路土地贫瘠,且保甲法实施多年,什一法有害无利,因而最终没有落实。当时伪齐政治苛刻严峻,很多人担心张中孚会受罚,但他自己却不在意。不久,伪齐国被撤销,全境只有泾原路免于什一法。
天眷初年,张中孚担任陕西诸路节制使知京兆府,是事实上陕西的统治者。
绍兴八年(1137年)金、宋议和成立后,南宋代替伪齐政权成为金的属国,金朝赐河南、陕西于宋。张中孚兄弟因而入宋。
吴璘、
胡世将等南宋将领担心中孚兄弟如果继续驻留边境则很可能会与金人勾结,于是要求朝廷将其召回行在。绍兴九年(1138年),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张中孚自求入觐阙庭,朝廷许之。天眷二年(1139年)秋,参与议和的
完颜昌(挞懒)及其同党被
完颜宗弼(兀术)所杀,张中孚兄弟随后动身赴南宋行在临安朝见。绍兴十年(1139年)正月,张中孚兄弟到达临安正式朝觐天子,中孚被任命为
检校、
少傅、宁国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后为父亲张逵请封,宋廷也允其所请,同年秋加赠开府仪同三司,提举宫观。绍兴十一年(1140年)秋八月,张中孚被任命为两浙东路马步军副总管,中孚坚拒不出。
皇统元年(1141年),宋金达成
绍兴和议,金朝至此控制淮河以北,完颜宗弼移文南宋要求归还张中孚、
张中彦及
郑亿年等人,张中孚因而回金国。到汴州后,张中孚任
行台兵部尚书,后来改任参知行台尚书省事。
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拜
参知政事,
贞元元年(1155年)迁
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贞元三年(1155),张中孚以疾告老,因而转任济南府尹、南京留守,先后进封宿王、崇王。年五十九卒,加赠邓王。
正隆年间封崇进、原国公。葬于今陕西省
眉县常兴镇车圈村王家台西边的坡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