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因 1904年出生,陕西长安县人,学生时期,在陕西立诚中学学习,毕业后即从军。1925年由
冯玉祥(国民二军)选送到苏联陆军炮兵专科学校学习。
人物简介
1928年从苏联留学回国,历任十七路军第38军第17师99团团长、十七路军上校参谋处长、副师长,军政部上校专员,杨虎城部三十八军参谋处长,1936年在西北参加阻截红军,抗战期间曾任邠县团管区司令,1942年任凤邠师管区少将副司令。
抗战胜利后曾任第22军参谋长兼榆林警备副司令,1949年5月,以国民党二十二军首席代表身份赴延安与中共和平谈判,于6月1日在榆林起义。
起义后,先后任解放军副军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参事,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西安市政协常委。1965年4月,陕西省政协错误的将
胡景通、
张镜白、张之因列为“反革命集团”首犯,将三人逮捕关押。
1977年3月10日,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央统战部、中央调查部公发〔1977〕10号通知: “胡景通、张之因是起义人员,因反革命嫌疑逮捕,现已审查清楚,嫌疑已否定,拟予释放, 由陕西省安置,恢复原来待遇,补发在押期间工资。”
1984年5月5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0岁。
榆林起义
1948年4月21日,被
胡宗南占领一年零一月又三天的革命圣地——延安胜利收复,进驻延安的西北局书记
习仲勋等人,给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
邓宝珊、二十二军军长
左世允送来两封信,要求榆林守军就地起义。这在榆林守军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二十二军参谋长张之因力主起义,总部副司令兼参谋长
俞方皋主张部队北上包头和邓宝珊会合,然后再看下一步行动。二十二军副军长兼八十六师师长徐之佳坚决反对起义。左世允以徐之佳不同意起义为借口,拖延、观望,不轻易表态。
1949年1月,邓宝珊在北平参加了起义,加快了榆林部队的起义步伐。
4月,解放军包围了榆林城,左世允只好派出二十二军参谋长张之因为首的4人和谈代表,5月2日赴延安与中共西北局谈判。在延安和谈期间,又出现了挫折。左世允电令张之因停止谈判,返回榆林,命令部队集合,准备北上包头,包围榆林城的解放军不允许二十二军北上包头,只好又电令张之因继续谈判。张之因深知左世允优柔寡断,建议延安和谈代表团到榆林直接和左世允谈判。5月22日,习仲勋派首席谈判代表曹力如(中共西北局秘书长)等同张之因一起来到榆林,左世允这才和延安代表团举行正式会谈。国民党榆林和谈代表是左世允、张之因、高凌云等5人,共产党延安方面代表是曹力如、朱侠夫、罗明等7人,双方代表按照《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条款精神,顺利地达成了协议。曹力如还在会议上宣布了中共西北局的命令,任命左世允为新二十二军军长,张之因为副军长,高凌云为八十六师师长。会议决定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正式起义。
1949年6月1日,驻榆林的国民党二十二军直属部队和八十六师,在我党我军长期积极争取下,向全国发表通电,举行了起义,结束了国民党在陕北榆林地区的反动统治。至此,这一片毛乌素沙漠南端浩瀚区域,终于回归到人民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