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伶伶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伶伶,男,工学博士,辽宁省高校首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沈阳建筑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天作建筑主持人;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更新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委员;《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A+D》《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编委;辽宁省争先创优先进工作者,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阳市高等学校师德标兵。
工作经历
1978——1982 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学 工学学士学位
1983——1986 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工学硕士学位
1997——2000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工学博士学位
1985——1990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讲师
1990——1994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
1994——1996 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 教授
1996——2000 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生导师
2000——20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生导师
2006——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和新建大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2013——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导师
访问与进修
1995年—2010年,随中国建筑代表团、教育代表团出访欧、美、日、港、澳、台等地,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科研成果
科研创新
在科研创新方面,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在承担重大项目方面,主持完成重大建筑工程项目13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项16项、省部级奖项60多项。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重点项目“辽东湾新区”的总设计师团队,历时十年,完成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全层级、全专业、全过程设计任务300余项,核心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国建设报》和《辽宁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寒地城乡建设领域的典范;2017年,在顶级设计团队的激烈竞争中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宾山庄项目,在冬奥会的国际舞台上首次呈现建大品牌,为提高辽宁省在全国建筑行业的影响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创作方法、城市形态与更新、景观与生态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总装备合作科研15项、其它国内外科研课题120余项。共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奖60项,出版《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场地设计》等专著10部,发表《建筑创作主体论》、《整体的设计》、《The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等学术论文近两百篇,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5人,硕士研究生125人。
主要成就
亚运会建设先进工作者
中国建筑教育奖
张伶伶教授深耕东北创作实践近四十年,倡导平实自然的创作态度、整体的创作观念和理性的创作方法,主持完成重大建筑工程项目百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设计奖励52项。
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他提出了区域建筑学的理论构架。八十年代以朴素的环境观为出发点,形成了以建筑技术创新与环境融合为特征的创作理念;九十年代他发起组建创作团队“天作建筑”,提出了整体思维的理性创作方法;到本世纪形成了以自然生长、城市衔接和文化关联为核心的区域建筑学理论构架。最新出版的《辽东湾》《天作建筑》和《平实自然》三本专著,系统总结了他近4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绿色设计
在绿色设计方面,他主张从建筑创作的角度出发主动适应寒地气候特征,提高建筑的绿色自主节能效果,并强调创作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的同时,他将绿色设计方法、技术和发明专利系统性地应用于“2022北京冬奥会国宾山庄”“大连理工大学辽东湾校区”“郑州智慧小镇大数据中心”等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程实践
在工程实践方面,2008年他担任辽东湾新区的总设计师,领衔创作团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寒地区域维度下的城乡设计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座城市,一个团队”和“一张蓝图,统筹实施”的城市生长模式。主持完成用地30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200余栋单体或群体建筑的项目,涵盖了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不同领域,体现了他作为团队主持人的协调和综合把控能力。实践成果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国建设报》和《辽宁日报》等媒体重点报道;德国著名杂志《建筑大师》官网以“整体设计观下的辽东湾”进行了专门介绍,对推动我国建筑设计实践走向国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教育评估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委员会顾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建筑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辽滨新城总设计师;《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和《中国建筑教育》、《Future Architecture》、《城市环境设计》、《建筑细部》、《华中建筑》杂志编委,《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编委会委员,《中国景观设计年刊》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城市更新分会副会长。
出版图书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城市形态与更新。
论著成果
1. 关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思考·建筑学报·2002·第11期
2. 大海边的小房·建筑学报·2001·第1期
3. 整体的设计·建筑学报·2000·第7期
4. 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完善阶段·建筑师·2000·第92期
5. 主体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新建筑·2000·第2期
6. 发现基地中隐含的秩序·建筑学报·1996·第9期
7. 建筑创作主体论·建筑学报·1990·第3期
8. 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作者
9. 场地设计·1999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
10.张伶伶论文作品集·1993年·新建筑杂志社
科学研究
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地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批准号 5173800)
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松花江流域典型城市生态化空间形态技术研究》(批准号 50678042)
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滨海新城低碳化城市空间技术研究》(批准号 51078240)
04、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方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新方法与技术协同优化》(批准号 2016YFC0700202)
0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批准号 2011BAJ05)
06、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新与建筑创新》(批准号 LT2011009)
荣誉称号
01、中国建筑教育奖,中国建筑学会,2014
02、辽宁省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中共辽宁省委,2012
03、沈阳市高校师德标兵,中共沈阳市委,2017
04、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人民政府,2010
05、亚运会建设先进工作者,北京亚运会组委会,1990
06、2020年9月7日,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07、2021年12月,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
08、2021年12月,“张伶伶职工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命名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09、2019年3月,“张伶伶教学团队”荣获“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2 14:37
目录
概述
工作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