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执导由曾一哲、陈佩君、程毓仁主演剧情片《
蝴蝶》,讲述了母亲因为被逼无奈投河自尽,身陷仇恨漩涡中无法自拔的一哲,向仇人展开报复的故事,该片入围
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世界大观”单元。
2009年,执导由
纪培慧、
高捷、
张捷主演的剧情片《
爸,你好吗?》,这是由十个短片组成的剧情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2011年,与
王小棣、
王童、
朱延平等20位导演联合执导剧情电影《
10+10》,该片由20位导演每人拍摄的5分钟短片串联起来所组成的。
2017年,执导根据狱中另一名受刑人的故事改编的剧情短片《
咸水鸡的滋味》,这是张作骥在监狱拍摄的短片,该片获得
第19届台北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张作骥是台湾电影界的中坚力量,尽管他是在封闭的空间内完成最终的叙述目的,可是他的每一个镜头在封闭的空间内传递出来的信息有着时间与空间的感觉。他在现实的表现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引入了许多传统的哲学观念,并且带有着轮回色彩的超现实主义。(《北京青年报》、《新快报》评)
张作骥有着独特的作者电影风格使得他在台湾电影中尤为突出,他对底层、甚至边缘人群的关注是持续且有力度的,在多数情况下呈现出一种底层和边缘交织的混杂状态。他与侯孝贤有所不同的是,他将对于社会、历史甚至国家机器的控诉打碎再重新安装在每个个体身上,主题不宏大甚至私密,关注台湾社会巨变后个体的成长经验。他在电影中呈现出解构男权的倾向,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他秉承着“忠实再现”的创作原则,以其自身独特的写实风格,关照台湾本土社会中的男性处境,并彰显其对台湾社会现状的感性呈现与理性哲思。他对社会现实敏锐感知与细致观察,充分发挥着导演对台湾社会“在地性”的认知经验。(《电影新作》、《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评)
张作骥不仅从自身经历出发对外省子弟生存境遇的关注、而且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内心世界有着层次分明的影像表达。他的电影既根植于台湾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又从主题到影像都自成一体,显示了他对所关注世界的独立思考和用影像准确表达的能力。他的电影透过长单镜头的美学观点与非职业演员的情感诠释,让他的电影融会了纪录片的纪实色彩与剧情片的戏剧张力。他的电影事件和人物造型从未赤裸裸地奔向一个浅白的社会主题,而是以一贯近似记录式的写实主义手法,在长镜头与景深镜头的场面调度之中,流露出写实主义与唯美主义混搭的浓郁诗意画面。他在电影的美学价值建立在他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策略之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他并不刻意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镜头符号来增添叙事的力量,反而将镜头的阅读美学始终控制在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当代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