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赢,汉族,1978年4月生,
福建南平人,
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二级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大气化学研究方向)理学博士研究生学历,2006年7月参加工作。
人物经历
1997年09月-2001年07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1年09月-2006年07月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大气化学研究方向)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6年07月-2009年1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其间: 2008年03月-2010年12月兼任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联合主席助理;2011年03月-2011年07月,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13年03月起兼任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示范系统主任设计师; 2013年05月取得研究员任职资格)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副主任(其间: 2015年07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2015年12月入选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
2015年12月-2018年08月 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其间: 2017年12月起兼任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
2018年08月-2018年11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2018年11月-2020年0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处长(期间:2019年12月起兼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助理)
2020年02月—2021年09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期间:2020年7月起兼任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地面系统副总指挥;2020年8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联合会科技界别副主任委员;2020年12月当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1年09月——2022年12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2022年05月——至今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同期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2022年8月,增选为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
2018年01月——2023年01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2024年01月——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
2023年01月——至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工作分工
分管科技与财务处、科创办、法规与标准处、大气环境处、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合作处、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中心、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负责外事、绿色供应链招商,联系广西环保产业协会,协助黎敏同志分管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行政审批办公室)。联系柳州、梧州、贺州市生态环境局,自治区柳州、梧州、贺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制定标准
岳天祥、王宗、
王轶夫、张兴赢、王舒鹏、
陈永富、黄明祥等,地表碳核查技术规程,GB/T 42419-2023
任免信息
2018年3月15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当选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2023年3月12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当选为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兼任职务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十三届全国青联科学技术界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助理、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地面系统副总指挥、
中国气象局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委员、
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关于预报预警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专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为(CEOS)温室气体白皮书撰写专家和中国地球观测组织(GEO)部际协调小组支撑专家。
科研成果
长期致力
大气化学成分监测及其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迄今在参与完成学术专著5部,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被引用800多次。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行业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在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污染机理研究。早在2001年就师从旅美归国的大气化学家
庄国顺教授进行为期5年的硕博连读,系统开展我国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转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并在博士毕业前夕(2006年5月25日),应邀在《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沙尘暴可加剧大气污染”,提出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该更值得关注。
(2)拓展我国卫星大气成分科学研究新领域,在国内较早利用卫星遥感研究我国大气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研究成果被国际高端地球环境中心作为热点推荐,得到
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航天专业新闻网的转载和报道,有力地促进我国开展卫星大气成分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3)创新开拓我国自主气象卫星雾霾监测应用。2013年,创新性地引入卫星紫外波段气溶胶探测资料,用于我国大气霾污染的监测,并且在国内首次实现自主风云气象卫星对霾污染的半定量业务探测,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卫星30多年的探测资料,回溯了中国地区大气霾污染的发生、发展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且指出长期气候和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我国
大气污染的发生也有显著的影响。
(4)推动我国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遥感领域发展。在国内较早开展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遥感探测研究,建立了专业地基高光谱遥感观测实验室,作为欧盟(FP7)国际合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日本航天局(
JAXA)全球第一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中方地面应用和验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利用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863重大项目碳卫星、国家高分专项高光谱观测卫星以及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观测卫星上温室气体载荷立项研制。建立了我国第一颗碳卫星二氧化碳产品精度地面验证观测网,并于2017年4月碳卫星在轨测试期间,率队在敦煌戈壁开展了首次大型星-地同步野外观测科学试验。
(5)在全球创新性地首次实现星载主动激光雷达的大气二氧化碳遥感反演。作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星,推动了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研制和成功发射,助推我国成为在全世界第一次成功把二氧化碳探测的主动激光雷达“搬上天”的国家,实现了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全天时、高精度的遥感探测 。
(6)突破了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大气中氨气浓度的全球监测技术,基于最优估计理论研发出一套氨气浓度的反演算法,成功应用于“风云-3D”气象卫星的观测光谱,成功获得中国风云气象卫星首幅大气中氨气浓度的全球分布图,实现了我国自主的风云气象卫星对全球大气氨气污染的监测。
获奖情况
2022年09月,获得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奖
2022年07月,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青联优秀履职委员奖励
2019年12月,获得2018-2019年度全国青联优秀履职委员奖励
2018年10月,获得
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第九届十佳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奖”
2014年08月,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中央国家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
2014年04月,获得
共青团中央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2014年02月,获得
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岗位能手”
2013年10月,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第十五届
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
2012年12月,获得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颁发的“第八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2012年11月,获得
北京大学颁发的“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两会提案
2018年,张兴赢初次履职全国政协委员,针对当时不同部门建设的大气观测网络,由于使用不同仪器或者技术标准导致数据“打架”等问题,他提出建立客观科学的第三方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统筹规范各部门现有生态监测网络。
2019年,张兴赢的工作重心从地面观测转向卫星观测。在当年
全国两会上,他提出统筹实施全国卫星遥感对地观测计划,建议各部门形成合力,利用高科技加大污染源溯源力度,为精准决策提供依据。
2020年,张兴赢在前两年提案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大气环境资源管理,科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