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大鲵保护区
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张家界大鲵保护区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境内。由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成立于1995年,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大鲵及其生境。保护区总面积为142.85平方千米
简介
张家界大鲵保护区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境内。由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张家界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5年,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大鲵及其生境。保护区总面积为142.8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35.2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107.45平方千米,范围包括澧水干流、娄水;试验区面积0.15平方千米,位于武陵源区宝峰湖出口南边,为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所在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2~15℃,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13.7℃,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2.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3℃。年均降水量1400~15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无霜期240~303天。
湿地状况
保护区湿地以山地为主要地貌类型,最高峰斗蓬山海拔1890.4米。斗蓬山为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发源地,溪河两岸多为崇山峻岭,地下溶洞广布。澧水三源、澧水干流及酉水、娄水为保护区内主要水源。澧水北源从五道水发源,流至赶塔,长86千米;中源从八大公山发源,流至赶塔,长60千米;南源从上洞街发源,流至两河口,长31千米。澧水干流流经保护区河段长248千米,酉水流经保护区河段长54千米,娄水流经保护区河段长70千米。土壤为轻砂质中厚层黄壤、原积母质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肥力较高。
生物资源
保护区内分布有茂盛的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40.8%,共有高等植物达3000余种。为西南华中动物分布的过渡性地带,动物资源比较丰富。
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共有木本植物96科5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9种,分别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即珙桐;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9种,包括银杏、伯乐树、白豆杉、伞花木、蓖子三尖杉、鹅掌楸、香果树,国家Ⅲ级重点保护植物9种,包括闽楠、银鹊树、华榛、乐东拟单性木莲长苞铁杉、青檀、红豆树、黄连、天麻。此外还有100余种经济植物和中药用植物,包括黄连、党参、细辛、八角莲、凹叶厚朴七叶一枝花等。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共有鸟类6目13科41种,兽类2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种,包括猕猴水獭穿山甲、大鲵、大灵猫。其中猕猴种群数量约7、8群,300余只。保护区为国内大鲵的集中分布区之一,有大鲵分布的江河及其较大的支流7条,流域内有鱼类70多种,还有蛙类、虾、蟹类、螺类等生物。此外区内还有昆虫14目69科208种,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
保护工作
保护区于2004年建成四都坪核心保护点、大鲵研究四都坪工作站、张家界市永定区大鲵资源保护工作站。2008年设立张家界黄龙洞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站。桑植县为张家界大鲵保护区的核心区,县政府先后在上洞街、芙蓉桥、五道水等7个乡镇设立了娃娃鱼自然保护区。其中芙蓉桥娃娃鱼保护区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修建了长达700余米的人工恒温遂洞和三层立体式的娃娃鱼养殖场,面积达5000平方米;五道水保护区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资金,修建娃娃鱼地下饲养场500余平方米,开凿人工阴河100余米长,娃娃鱼贮量达5 000余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1 22:32
目录
概述
简介
湿地状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