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花灯,亦称高皇灯,相传起源于
东汉章帝初年,洪下之战中洪下“蛮人”举火把所跳舞蹈。高花灯的灯代表着光明幸福,12个灯表示12个月,月月平安无事。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由来
高花灯相传起源于东汉章帝初年,时“中蛮”覃儿健在澧水中下游举义反汉,与汉军“战于洪下”(相传为今大庸红土坪,待考),洪下“蛮人”用火把跳舞为义军呐喊助战,终因汉军势众,覃儿健与义军全部战死(至今留下悬鼓坪、御甲垭、扎营山、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
以后,当地蛮人每年都必在过后年(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打火把集会跳舞,栽“阳桩”(土话栽跟头),表示对“洪下之战”的纪念。
久而久之,火把进化成灯笼和扎人物事故,表演也有一定规矩。至今,这种舞蹈艺术还保留着古老、原始、粗犷、豪放、悲壮的特色。
表演形式
高花灯是流行在张家界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做的灯笼,里面点燃2根蜡烛,灯笼顶上扎一木偶,用五色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之类。
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个“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家房屋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房屋喜事溱趣。打吆喝(呼喊),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其形式又分民灯、战灯。
前者表演古代先民的迁徙、繁衍、劳动、生活;后者表演打仗破阵。队形变化有“织篱笆”、滚柱头”、“十八斗”、“螺蛳转顶”、“八卦阵”、“过天星”、“一字长蛇”等二十余种。
如破“象棋盘阵”,主人插三十二根香,摆成棋盘阵,表演时,主人举红伞,玩灯者举黑伞,从河道进,将众“子”一一吃掉(即踩香),这是斗智的竞赛。
只见灯火如流星般穿插舞蹈,旁边配以龙灯互舞(配龙玩灯,是高花灯的主要特点之一),那激起的锣鼓声、吆喝声、口哨声,掀起有节奏的声浪,热烈而欢快。
花灯寓意
高花灯的灯代表着光明幸福,12个灯表示12个月,月月平安无事。每年春节,每个村寨都要操练一班高花灯,辞旧迎新。制作时,艺人用竹篾和纸扎糊成12或24个灯笼,在灯笼下加上一个长柄灯托,并在灯笼上扎上五颜六色的“故事”,如“八仙”、“耿氏送子”等。夜晚,在灯笼里点上木油腊烛,一人举一个灯笼,边舞边组成多种队形。一眼望去,流光闪烁,犹如银河戏舞。
传承意义
高花灯不但为本乡本土的观众所喜爱,而且受到海内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因为它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舞蹈代表,它以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继着
中国舞蹈的血脉,以其悠久的舞蹈历史和多元文化特征,被舞蹈界认为是“中国舞蹈历史上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已列入湖南省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