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焘
山东省政府原副省长
张敬焘(1914-2002),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1936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初任博山民先县队部组织部长。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至12月任博山县特支、县工委宣传委员。1938年2月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4月任八路军四支队一团连指导员。1938年6月任中共博山县委书记。1939年9月任博山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1年10月任益临工委书记。1944年7月任中共鲁山地委副书记。1945年9月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1947年1月任中共泰山地委副书记。1948年3月任华东建大教务处副主任。1949年2月任泰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0年5月后任泰安地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政府副省长等职。
人物生平
张敬焘,1914年出生,博山城里大街人。由于博山是山东开展共产党组织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革命气氛一直在博山地区延续。受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张敬焘从1931年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与中学同学蒋方宇结成了知心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学习和探讨革命理论文章或著作,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并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1935年9月,张敬焘到博山小辛庄第三短期小学任教。在此期间,他以访问学生家庭、开班工人夜校、组织短期小学教员读书会等方式进行抗日宣传,还利用其父开设的公记银号为联络点,组织联系农村短期小学教员进行抗日活动。
1936年9月,经在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中学同学王克常介绍,张敬焘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月,由民先总部直接领导的博山县队部建立,张敬焘任组织委员。6月,山东省委派鹿省三到博山,宣布建立了中共博山特别支部,乔同恩任书记,蒋方宇任组织委员,张敬焘任宣传委员。
抗战爆发后,张敬焘与博山工委的同志共组织了两次武装起义,第一次是1937年末,组织了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二次,张敬焘在博山南部山区的五福峪村,组织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总队部,后与第三支队一部及李兴唐部联合攻打博山城。不久张敬焘、郑兴分别率部编入第四支队、第三支队。张敬焘任第四支队连政治指导员。
1938年6月,张敬焘调回博山任县委书记。1939年9月,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张敬焘当选为县长。期间,根据省委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张敬焘进行了开创博山县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在各区建立了分区委、区政府等组织,成为当时鲁中乃至整个山东的一个范例。
1941年10月,张敬焘被鲁中区党委派往益临工委任书记。期间,斗争形势恶化,抗日工作十分艰难。张敬焘率领工委,进行了党组织的恢复、减租减息、发展春耕生产等工作。1944年7月,区党委决定建立鲁山地委(鲁中五地委),李伯秋任书记,张敬焘任副书记,徐化鲁为专员。
解放战争期间,张敬焘先后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兼警备区政委,泰山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期间,先后组织开展了土改、生产、支前和三查三整等工作,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950年5月,泰山地委和泰安地委合并为泰安地委,张敬焘先后被任命为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1年末,张敬焘被调到上海工作,先后担任沪西产业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普陀区委书记、上海市委委员兼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期间,参与了沪西工业区的国营中小企业开展的“三反”运动,普陀区的公私合营及上海市“一五”“二五”计划时期的有关工作。张敬焘在对被毛主席赞为“爱国的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的申新九厂民主改革中,获得了成功,毛主席亲自到上海进行了视察,张敬焘前往陪同并多次回答了毛主席的相关问题。
1960年10月,张敬焘调回山东任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后又增补其为省委常委。到任后,张敬焘带领市委一班人,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三年的调整中,扭转了全市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局面,逐步走出困境。张敬焘先后调任省革委重点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工交办副主任、省建委主任和省革委副主任。1979年12月,在山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主要分管全省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1983年,张敬焘从副省长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先后被聘为省政府顾问、特邀顾问,省老龄委常务副主任。1997年底离职休养,2002年因病辞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9: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