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
张璐,女,汉族,1977年出生,山东济南人。1996年考入外交学院国际法系,2000年毕业。毕业后进入外交部,随后又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是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首席翻译。2010年3月14日,张璐首次亮相总理记者会。截至2019年03月,张璐已在总理记者会上担任翻译10年。
人物履历
1990年,就读于甸柳二中(燕山中学),分配在2班。初中因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中学习文科,在英语方面很有天赋。
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
2000年,毕业后投考外交部进入翻译室,后又在伦敦西敏寺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
曾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高级翻译,外交部翻译司(原翻译室)西葡语处处长,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
现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
工作业绩
2007年,李肇星外长答记者问,张璐为翻译。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张璐和同事一起,承担了国新办每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工作。
2009年,1月末至2月初,温总理出席达沃斯论坛和访问欧洲四国,张璐为随行翻译。
2009年02月,温家宝访问英国会见首相布朗时,张璐担任现场翻译。
2009年03月,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张璐为翻译。
2009年12月,温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张璐为翻译。
2010年03月07日,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时,张璐为翻译。
2010年03月14日,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上,张璐为温家宝总理进行翻译,并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热议名人。
2010年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张璐为温家宝总理翻译。
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张璐为温家宝总理翻译。
2011年0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张璐为温家宝总理记者会担任翻译。
2011年07月28日,温家宝总理就温州动车事故答记者问,张璐为翻译。
2012年02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新加坡外长尚穆根,张璐为翻译。这是张璐是第一次为李克强副总理做翻译。
2012年0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张璐为翻译。
2013年03月09日,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时,张璐为翻译。
2014年03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张璐为翻译。
2015年03月1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张璐为翻译。
2016年03月1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张璐为翻译。
2017年03月1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张璐为翻译。
人物评价
深色西装,宝蓝色衬衫,和得体优雅的肢体语言都体现了张璐良好的职业素养。然而作为一个翻译,形象不能喧宾夺主,特别是在这样重大的外交场合上,形象不能太过于犀利,所以张璐简单、干练又带点可爱的蘑菇头恰到好处。此刻的张璐专注、认真。
翻译不是一部机器,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翻译语言,也在传递情感和立场。不经意间的微笑令张璐有魅力,更有亲和力。
对于复杂的古诗词的翻译来说,由于中文和英文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很难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一般都只能翻译大意。而张璐翻译得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清楚。这名翻译家告诉记者,翻译界对于古诗词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基本要求是忠实于本意,其次要准确、易懂。
翻译作品
1.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张璐译文: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译文直译:无论山有多高,我们都能登到顶峰。
点评:后半句翻译得非常好。always(一直)表现出誓要登顶的坚定信念。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张璐译文: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译文直译: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
点评:“九死”翻译成thousand times(上千次),很地道。
3.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张璐译文: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译文直译:我的良知纯洁没有污点,不管外界的流言飞语和造谣中伤。
点评:如果把my改成one's会更客观一些,总体来说用词非常好,把握得恰到好处。
4.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张璐译文: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
译文直译:兄弟之间的分歧,是无法割断他们的血脉亲情的。
点评:“小忿”有愤恨的意思,在极短的时间内,能想到用differences(分歧),而不是用angry等表示愤怒的词,非常有机智,比较得体。
点评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洪丽。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21:58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工作业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