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
肥西县聚星乡(现已更名为
铭传乡)
周公山下,现为聚星中学。这座封建地主庄园为清代
淮军将领
张树声故居,建于
清同治年间,圩内各式建筑300多间,老房大部改建为教室,尚存后堂屋1幢9间及守卫住房5间未动,今为聚星中学校址。四面青山,除大门外,周围圩壕沟环绕,另有内壕沟将圩内分为三个岛。
张氏四姐妹
张氏四姐妹,也称张氏四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
张冀牗的四个女儿。张氏原籍安徽合肥西乡(即肥西),先人是淮军将领张树声兄弟。张氏四姐妹是民国期间除了“
宋氏三姐妹”以外的又一家姐妹名媛。张家四姐妹里的老大
张元和,就出生于这座老圩里。六岁后才和家人一起举家搬去了大上海。
家居苏州。因酷爱昆曲,特请家庭曲师为子女们拍曲,而最有成就的是四个女儿(子张定和亦擅曲)。当时正逢昆剧传习所学员出科,四姐妹便成了“传”字辈演员在苏州、上海演剧的忠实观众。其中大姐张元和,即与小生名角顾传玠恋爱而结为伉俪(现旅居美国);二姐
张允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周有光的夫人;三姐
张兆和,是著名作家
沈从文的夫人;四姐
张充和(小妹),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
傅汉思教授的夫人。
姐妹四人情系昆坛,毕生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不遗余力。1986年,元和与充和从美国归来,四姐妹在北京团聚,不仅与京中曲友一起唱曲,甚至还粉墨登场。八十岁的元和与七十三岁的充和联袂演出《游园》,参加了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的舞台活动。1990年9月30日,上海名流秦瘦鸥(小说《秋海棠》作者)评说“张氏四兰,名闻兰苑”,这确是知人之论。
散落的珍宝
记忆中的张老圩,是个童话的世界。历史中的张老圩,是灰色的地主武装庄园。现实中的张老圩,是片有待开发的热土。
春暖花开时节,圩子外的田地里油菜花连成了片,色彩耀眼而奔放,张昭和玩伴们在圩子里追逐飞舞的蝴蝶,捕捉调皮的小鸟……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张昭早已过花甲之年,离开了张老圩,但童年的记忆却无法抹掉,似乎还随着翻转的岁月年轮而日益清晰。每逢阳春三月,张昭总要回老圩子看看那个童话的世界。
在古镇三河的一条小街上,有一处张树声故居,这只是张家众多房产中的一处,而周公山下的张老圩才是老张家的根基,它的主人正是淮军的召集人和实际组建者、淮军的二号人物——张树声。
“紫气东来,山环水抱。”曾是一位新闻记者的张昭不无自豪地描述张老圩的地貌。的确,张老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周围山上有九路来水,绕圩而过,流入龙潭河。圩子大门两旁高耸入云、形如巨伞的两棵
法国梧桐,经历100多年的沧桑,依然挺拔,俨然成了张老圩的象征。
谈至兴起,张昭先生在纸上画了幅简图,复原了记忆中张老圩的原貌。“西头”、“中间门”、“东头”、“闸门”,张昭如数家珍。张老圩规模宏大,景色秀美,超过其他圩子,位置更是处在圩堡群的核心。圩子有宽阔的内外壕沟,内壕沟架有两座石拱桥。对外向西开门,通过大吊桥连通内外。
大门原是一座牌楼,进去五进五厅,每进有十五间。内又分正门、客厅、书房等。张家兄弟八人,在大厅北面建造内宅,各房单成一个院落。北壕外是花园和小姐们的绣楼,有石桥相通。
张氏一族还出了位张树屏,张树屏随兄办团练、入淮军,升至提督衔总兵,武职一品大员。张树声死后,众兄弟分家,张树屏在离老圩北面五里远的地方建造了新圩。
张新圩占地百余亩,横竖成方,整齐划一,不似张老圩随地势迂回曲折。新圩外的壕沟更为宽阔,四面都有巨大的闸门吊桥对外,这是其他圩子所没有的。圩内又有一道笔直的内壕,将圩子分割成整齐的两部分,中间以一座精巧华美的石桥沟通。
新圩还有一座小楼,紧靠内壕沟,有人说它是小姐绣楼,而看守此楼的夏大爷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炮楼,当年还架有三门铜炮。如今的张新圩内,除林场职工居住外,大都已荒废,杂草丛生。
内外壕沟间隔着一堵厚重的石墙,当地人告诉记者,因环境封闭,解放初期,张新圩曾是一座麻风病院。与老圩不同,新圩的内外壕沟并非天然,而是人工开挖的。夏大爷也是听父辈们说的,为了尽早建好新圩,出手阔绰的张家曾以一筐土两文钱的酬金征集劳力,一夜之间,近三米宽的内外壕沟就全都挖通了。
许是因环境偏僻的缘故,张新圩的老房子还保留不少。散落在杂草中的石磨、门楣、小瓦、老井、马槽,不由让人神思。
据史料记载:张老圩的田产,分布在聚星、管亭、焦婆、大柏等乡,计约4万多石租子。在合肥、南京、苏州、上海、天津等城市有商号和市房、田产,建有张公馆,直至解放前,张氏族人在外,可在公馆内支取生活费用等项。地方上有“张氏富一房、刘氏富一族”之说。
如今,张老圩已成了聚星中学的校舍。当年庞大的建筑群落,在历史的烟尘中,大都湮灭了。惟有一间残破的老屋还在向世人诉说着那一段故事。
圩堡的前世今生
140多年前,从合肥西乡的山林间走出了一个个彪形大汉,张树声、张树屏、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唐定奎等百余个大小团练首领,率领着一条条长龙般的队伍,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个世纪。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军。
立下卓越战功的淮军将领们,衣锦还乡。许是军旅生涯的缘故,他们将自己的居所也设计成了攻守兼备的堡垒,凭借权力和金钱,圈买土地,在山林之间建起一座座四面环水的私家圩堡居住。圩子是他们的世袭领地,拥有军队(圩勇)、世奴(家仆)、佃户。圩主还操纵着附近一两个乡甚至几个乡的经济命脉……
岁月易逝,100多年来,这些圩堡一直隐匿在山林之间,那段喧闹的历史也渐渐埋于泥土之下。刘老圩成了部队驻地,张老圩、周老圩、唐老圩里都建了学校,披在圩堡身上的铅华渐已褪去。
突然而至的旅游构想,一下子刺激了世人的神经。于是乎,“淮军故里圩堡群”旅游线路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俨然成形。在走访四大圩堡过程中,我们更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对圩堡开发的渴望和急切。通往刘铭传故居的三条公路正加紧建设,张老圩的古迹也在整理中。
但同时有人这么提醒记者,缺乏创意和新意的开发是不可取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奇”,在打造“淮军故里”人文之旅的同时,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