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鳞[1617年7月21日---1703年5月29日]字玉甲,号西山,世居顺天大兴,后迁居河南浚县。先明公横渠先生十四世孙,清顺治三年中举,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进士。
人物简介
张能鳞初任浙江仁和县知县。任满后经举荐升礼部主客司主事,转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考授江南提学道按察司佥事,再迁任四川上南道布政司参议,后奉裁。闲居浚县家中数年后,于康熙十年(1671年)起补山东按察司分巡青州道参议加十二级,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未遇。康熙二十二年,在山东任上,西山公深知鲥鱼进贡劳民伤财,因一口美味搞得民声冤沸,实在得不偿失。故上书《代请停供鲥鱼疏》,自此鲥鱼停贡使老百姓免遭鲥鱼进贡之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年七十岁告归浚县,诰授光禄大夫。
主要成就
张能鳞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推崇先祖横渠之学自励。于金溪、姚江直指为禅,
陆陇其亦甚称之。任官期间,以教养为先,禁异端,崇孝悌,兴教化,颇有政绩。
家世出身
世系传承
一世迪(字吉甫)——二世载(字子厚,号横渠)——三世因——四世炎——五世㫤——六世晋——七世昌——八世德——九世谷勉——十世士荣——十一世玉——十二世进(字望升)——十三世瑾(字孝泉)——十四世文学(字明菴)——十五世能鳞(字玉甲,号西山)
————出自浚县横渠《张氏族谱》
家属成员
张能鳞父张文学,字明菴,初仕秦洋尉(今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母铁氏(
铁铉后裔),妻陈氏、章氏,子六:嵋、瀚、嵦、冈、岱、喦。
张嵋(1642~1696),字眉山,张能鳞长子,居河南浚县。官蒲城知县九年,多惠政,蒲人立祠祀之,行取候补主事。
张瀚(1645~1703),字茹庵,张能鳞次子,居江南江都。过继给其伯父张振鳞。工书法,方略馆录,授扬州府通判,修清水潭,以粥糜和灰修之,甚坚,长官以耗费不悦,镌级罢,再补赣州通判,署定南县。有奸民谋不轨,结党居山中,瀚单骑谕之,立解散,调平阳,建育婴堂,卒于官。
张皑(1653~1712),字冠山,张能鳞三子,居北京顺天大兴。灵寿县教谕,升潜山县知县,恤士爱民。
张冈(1654~1724),字紫凤,号恭庭,张能鳞四子,居河南浚县。正蓝旗官教习。期满,官范县知县。再补河曲,历官十四年,不名一钱,以廉惠称。
张岱(1660~1722),字宗山,张能鳞五子,居四川成都。监生,选授湖广巴东知县,巴俗难治,地广,俗号“野巴东”,岱驭下严肃,邑大治,士民悦之。
张有异(1665~?),字颖同,张嵋子。岁贡生,授直隶永平府乐亭县教谕,调任保定府新安县教谕。
张一清(1695~?),字子澄,号昆圃,张嵋孙。乾隆丁卯(1747)科河南第十八名举人,拣选知县,乾隆丙戌(1766),钦授国子监学录。
张暄(1762~?),字方策,张一清孙。嘉庆戊午(1798)浚县举人。
人物生平
治学以程朱为宗,以推崇先祖横渠之学自励。一生所做官职不高,学问也没用什么独创之处,但将自己的理学思想运用到治民的政治实践中,以经术饰吏治,可谓是称于职守的“循吏”,时人称之为“救时之才”。
一、为兴修水利,防备水害
在彭钦《张公修堰记》中说:嘉州苏稽,旧有牛特三堰,分流于漹江。漹性湍急,行势无常。壬寅岁(1662),江涨,横流冲决,积沙石齐岸,三堰遂废。三十里之内无食其利者,咸失所天。虽清丈改为下田,其如赋税何?民渐鸟兽散去,嘉人士束手叹曰:“今有若文翁李冰者出而治之者谁乎?恐未易也。”先是辛丑年(1661),藩参张公初莅嘉州,适有郝(逆匪郝承裔)逆变,公捐赎难民,赈济时饥,请减伪例苛徵,民稍安集,即兴学校,建明伦堂,课诸生以理学。居无何,公以庆贺入都。壬寅(1662)水患,冲决实甚。
葵卯(1663)夏,公又奉命来嘉,复问疾苦,此事最急,欲修复。询于士人,佥曰“难”;访于耆老,佥曰“难”。公已饥已溺之心日切忧皇而迁移。会剿之役,年馀甫毕。甲辰(1664)冬,公乃奋然曰:“人皆视为他人事,故诿之,余直以为己事也,何终难者!”州守高君怂恿唯唯,随公单骑相厥川原,审度形势,某处疏旧渠,某处开新堰,石者垒之,沙者堤之,垒石如璧,植以柳树,所以捍卫经久者。计工若干日,夫役若干人,日费若干栗。计定,乃下令。公捐米百石,州守高君亦乐捐输,悉贮工所支给,百姓欢呼趋事。向之鸟兽散者,今皆闻而归矣。挑者,浚者,筑者,防者,不两月告成,流灌千亩。士人曰:“初畏其难,意其所费需万金,计工需年馀。今之成也,如是其神且速也,非张公之德不及此,请易其名曰‘张公堰’。”
彭钦《康熙嘉定州志序》中提到:少参张公衔命镇抚川南,驻节吾嘉。下车之日,目击其景,愀然恫瘭于怀也。费尽心血,从头料理,谓食者民之天,水利不兴,土谷何资,多方设法,修浚牛特诸堰,以溉南园数十里之田。逃民争回复业而民生以遂。汤火之馀,礼教未娴。捐俸葺圣殿,建明伦堂,讲学课士,人文渐起。走人白下购经史数百卷,以惠来学,熙皞弦诵,内政厘举,则念及行旅之艰难,问境内只桥梁而注意焉。如
张公桥,急水湍流,伐石构屋,建长虹其上,逶迤坚固,民未病涉也。
二、为兴办教育,敦养民俗
位于嘉定州城内高标山的高标书院为嘉州重要讲学之地,始由明朝“
嘉定四谏”之一、御史
程启充修建。百余年后,经甲申蜀乱,书院悉遭毁坏。张能鳞初至嘉州之时,目睹此情,即着手改善,先是建明伦堂为临时讲学之地,后于康熙三年(1664)开始重建高标书院,历时两年建成。其中,书院名宦祠的重建,缘于嘉州百姓为纪念前知州李如柏,而请求将其入祠一事。
在
刘如汉《嘉定州高标书院记》中记载:公辛丑(1661)来守南土,慨然惜之,既为民经营沟洫,即建学明伦,以斯道为己任。先是,以时课士,士勃然知所向往。继忧其散处,爰设书院,檄召各庠士子居业,且捐廉金,备廪饩,募斋夫,供薪饔,负笈者如归也。顾所业各未得要归,公乃出江南督学时手订《大学衍义补》、《孝经衍义补》、《儒宗理要》等书,示士子理学天人之旨。又自白下购经史古书八百卷,贮之尊经阁,俾多士沉酣饱饫于中。政暇辄亲临皋比,剖决讹疑,使知要归之处。每曰:“学不究天人而徒荣青紫,虽得之,终于吾道无所轻重。”公,横渠裔也,家学渊源,以民胞物与为志,以穷理尽性为归。今取全书读之,
《西铭》、
《正蒙》诸篇,与公所续《绪言》、《太极歌》、《定性》诸论,其心其理,先后一辙。
而在彭钦《嘉定州重修学宫记》中还讲到:忆公下车日,首重孝弟,专以明伦课士,士子各有油然动于中者。公又恐士子朴茂而寡节文也,不学无术,将焉用之?爰置高标书院,设廪以延多士,四方来者盈舍。书院初起,公登坛之日,未尝斤斤然为士子训铅椠业,一以主敬、致知、穷理、尽性、至命为指归。二年之内,诸生靡不快然若有所得,亦各能言所言。
张能鳞在《重修名宦祠记》中说,余顺治辛丑(1661)奉命分守上南,驻嘉阳,冦乱尚未平。初谒庙瞻拜,荆榛茂草中,堂庑祠宇皆瓦砾,士民菜色不聊生,不暇知崇德报功为何事也。期年,民志始定,明伦堂成。且为书院制定章程:《高标书院条约引》一、读书明理,天者理之极,性者理之宗,尽性穷理,方可达天;二、读书务本,主敬其本也,敬者德之聚,学道须由敬入,毋忽毋怠;三、读书贵立品,安饱无求,不尤不怨,谨言慎行,下问虚怀,皆粹品也。入门而有品行不端者,黜;四、读书分为三款,经学、史学、时务,为应制故也。久则贯通,一而三,三而一。然先读古策论百篇,以资笔力;五、逢二、八日作策论各一篇,日晡交卷,学师汇定一册,次日呈览,论先经而后书策,先史而后时务,具各拟题三十道,示易简也;六、策论可传者为一等,选刻其文以行世;合式者为二等,有赏;平常者为三等,无赏罚;下此则有罚。
三、为编修方志,传承嘉州历史文化。
驻节嘉州之初,在彭钦《康熙嘉定州志序》中提到:公起家名进士,弘才博学,于书无所不窥,廨中卷帙,积可充栋。凡所经营,必则古昔,每觅嘉志为质,而兵火之后,灾及梨枣。一日,得抄本示余曰:“此硕果之未尽者乎?子急为厘正。”全志贯彻了张能鳞关于志书既要传承前人旧书之记载,又要实时记录下当地社会诸多方面发展情形的思想和要求。
四、教风化习
风气因教化为转移。教风化习,以道德的力量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历来是封建时代当政者的首要之事。张能鳞到任山东青州海防道后,即察看当地民情风俗,深感此地“风俗相延,习久难化,如斗鸡、走狗、六博、杂遢以及师巫、诅咒,信如神明,甚之奉邪教……”
为劝勉风俗,以礼化民,张能鳞也针对当时青州府的风俗特点,制定了《敦本善俗六条》:一曰力田养亲,二曰农桑为本,三曰禁奸吏扰民,四曰严惩斗殴,五曰禁止赌博,六曰捕偷盗。为使官民周知,他将此文颁发所属与官绅士民,以期“共相劝勉,以力挽夫颓风,以义安夫百姓,以兴起夫吏治,然化行自上端本澄源,而人心风俗未尝不可从此改观也”。
五、赈灾救荒
在任青州海防道期间,沂水历来是灾荒重区,据查清道光
《沂水县志》,就先后有“康熙十年,沂水大旱;十一年,沂水蝗食稼;十八年,沂水饥;十九年,沂水大水;二十二年,沂水麦秀两歧;二十四年夏,淫雨,沭、沂水决,河有海鱼。”等六次灾荒记载。能鳞公在青州任上所著《荒政考略》和《救荒政略》一书中,其《救荒政略》二卷,主要讲述在青州任期赈灾救荒事宜,
高珩为之作序。且发《荒年劝善歌》一纸,责令善书照式缮写,端楷刊刻,印刷多张,转发所属,广贴城市四乡庄村,遍行贴谕,勿致风雨损坏。
荒年劝善歌
岁运自乘除,有丰原有歉;有谷莫闭籴,有钱莫吝借。
老稚宜收养,亲故难拒绝;穷死勿做贼,饿死勿失节。
头上是青天,善恶终有别;王法不容私,一犯难辩白。
六、为民请命
在青州海防道任的第六个年头(康熙十六年),他应安丘人刘正学之请,抱病为其纂修的《安丘刘氏家谱》作了序言,其中写道:……每低徊深思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之理……凡有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如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是必有以拯之、济之……。迨历吴越、江淮、巴蜀、汉沔、齐鲁诸地,其为颠连无告者正多也,必欲噢之、咻之,俾吾兄弟皆无失所,始惬意予怀。奈何勉强行之,数年而未效,即或饥者食之、寒者衣之、疾病者药之,然往往小惠贻识而势有难继,始信理之至者:知之匪艰、行之维艰……。
张能鳞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推崇先祖之学自励。“万物一体、天下一家”这一儒家倡导的“大同”理想政治模式在张能鳞心中的根深蒂固,而“知之匪艰、行之维艰”这一至深体悟,也映彻出他在施政过程中“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的职业操守。这种操守又促使他在康熙二十二年,做了一件为生民立命,并流传至今的大事——上书康熙皇帝《代请停贡鲥鱼疏》奏折,自此延续二百多年的鲥鱼进贡由此划上了句号。
先祖横渠公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表出了儒者的襟怀,开显着儒者的器识与宏愿,作为崇尚理学的裔孙能鳞来说,这是他穷其一生至要的理想追求。任官期间,以教养为先,禁异端,崇孝悌,兴教化,颇有政绩。治学以程朱为宗,以推崇先祖之学自励。一生所做官职不高,学问也没用什么独创之处,但将自己的理学思想运用到治民的政治实践中,以经术饰吏治,可谓是称于职守的“循吏”,时人称之为“救时之才”。
个人作品
著有《西山集》九卷、《儒宗理要》二十九卷、《孝经衍义》、《孝经集注》、《孝经制义稿》、《大学衍义补删》、《诗经传说取裁》十二卷、《进贤说》、《青齐正略》、《救荒政略》、《荒政考略》,(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史书记载
《清史列传》、《清儒学案》、《大清畿辅先哲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乙未词科录》、《鹤征前录》、《学案小识》等,均有对张能鳞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