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莲,女,出生于 1957年12月,实验室负责人,研究员。 2001年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合作导师张长寿研究员,仇士华研究员。2001年出站留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碳十四实验室的工作。
人物经历
张雪莲博士上世纪80年代,在古代丝织品的保护研究方面作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古代丝织品的保护当时在国内少有开展。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得了进展,并有研究文章发表如《古代丝织品的加固与保护》等。90年代初,承担国家文物局古代纺织品保护研究课题。该课题由于“思路新颖,科技含量高”获国家文物局和省级奖励。
1996年到1999年期间,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碳十四系列样品高精度年代研究工作,完成《琉璃河西周墓葬的高精度年代测定》研究论文。该文中关于应用骨质样品测年制样研究为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的建立作了基础性的工作。骨样品的制备一直是国际碳十四领域的难题。骨样品制样方法的改进,保证了骨样品制样测年的可靠性。此方法得到的成果为三代西周年代段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获奖记录
张雪莲博士199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古代丝织品研究与保护);
2004年获国家文物局田野发掘二等奖(甑皮岩遗址发掘与研究);
2005年1月获全国科协授予的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研究工作
1999年到2001年入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完成两项研究工作。
一是郑州商城的年代研究工作。通过应用有直接地层叠压关系的洛达庙-二里岗期系列样品进行测年研究,所得到的年代比之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简本》上的年代误差范围进一步缩小,由90年缩小到40年左右,得到二里岗下层一期的年代更为清晰、明朗。所发表的文章为《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
二是关于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通过建立氮十五分析方法,完善了应用同位素进行古人类食物结构的研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过人骨同位素碳十三、氮十五的研究可以获知人类在较长时间生活过程中食物结构的状况。这一方法的建立受到了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如北大、科大、科学院等的关注,特别是得到了刘东生院士、陈铁梅教授等有关专家的好评。
研究课题
2001年主持碳十四实验室工作后完成《甑皮岩遗址14C年代研究》工作。甑皮岩遗址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其年代研究是年代学领域中的难题。在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采集遗址中的贝壳遗存以及同一环境中的现代植物等标本做年代测定,最终建立了甑皮岩遗址的年代学框架,为石灰岩地区的年代学研究树立了一把标尺。
近年来承担科技部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等项课题中碳十四测年任务及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子课题任务。
除以上学术工作外,还承担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大课题的论证、论证报告的起草等工作,被邀为国家文物局文保培训班举办讲座,并被聘为国家文物局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奖及文物保护大课题评审委员。
鉴于在文物科技保护、碳十四年代学以及科技考古领域中的工作成就,2005年1月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