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张静娴,女,
上海昆剧团
国家一级演员,第七届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上海市
戏曲学校第二届昆曲班毕业,以
闺门旦应工。师承名家
朱传茗等。扮相端庄、秀丽,戏路宽广,表演细腻传神,唱念尤见功力。她主演的《
血手记》、《占花魁》和《长生殿》均获得行家的一致赞赏。其中《长生殿》《占花魁》二戏均荣获八九年
上海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她的拿手戏《斩娥》《刺虎》《乔醋》《芦林》等,亦受到观众好评。她还善演
评弹和京剧。曾多次赴香港、
台湾等地以及英、美、丹麦、
瑞典等国家演出,受到观众热烈赞扬。第八至十届
上海市政协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张静娴,世界闻名的
昆剧表演
艺术家,
上海昆剧团主要
演员,
国家一级演员,一九五九年入上海市戏剧学校昆剧演员班习艺,坐科八年,师承杰出的
戏曲教育家朱传茗,主工
闺门旦。又得
方传芸、
沈传芷、
姚传芗等众多
昆剧名家的亲授。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扮相端庄,嗓音亮丽,表演风格细腻传神,刚柔相济。经
艺术大师俞振飞悉心指点,唱腔尤见功力,声情并茂。苦寒硕果,昆坛
梁柱。在数十年艺术实践中,勤奋执著,朔造了许多性格回异,熠熠生辉的舞台形象,被认作是不可多得之人才。主演大型
昆剧《长生殿》《玉簪记》
《烂柯山》等,能将剧中雍容华贵的贵妃、娴静娟秀的道姑、和饱受命运作弄的村妇,演得风貌各异,淋漓尽致。在优秀传统折子戏《斩娥》《吃糠》《受吐》中饰演悲凉凄楚的窦娥、质朴贤淑的
赵五娘和风尘女子花魁,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又如根据莎士比亚名著
悲剧《马克白斯》改编的大型
昆剧《血手记》饰演马克白斯夫人铁氏一角,将其美艳、机敏、狠毒、果干的性格展露无异。该剧参加爱丁堡
艺术节、贝尔法斯特艺术节,并在
英伦三岛巡回演出达三个月,引起轰动,热情的
英国观众写信盛赞其扮演的铁氏有巨大的吸引力及震撼力,为东西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最近在
新编历史剧《司马相如》中又成功地朔造了一代才女卓文君的动人形象,此剧已被摄制成四集电视剧,评价颇高。
先后出访
英国、美国、
瑞典、丹麦、新加坡、
日本等国演出,经常往返香港、
台湾各地,以多种形式演出、讲学、授艺,为传播中华文化之瑰宝不遗余力,引得专家、同行的赞赏,更倾倒无数的昆迷。曾获首届
上海戏剧节表演奖、第七届
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第八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等。
出身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静娴,从小就喜欢跟着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起进剧场看戏,回到家里则听长辈们讨论这,议论那。久而久之,对舞台就生出了许多向往之情。不过那时候,她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评弹迷,至今她的像册里仍珍藏着一幅10岁小童,怀抱琵琶、登台演唱的相片。相片的背后,是父亲不无自豪的题字:“静娴十岁登台”。
进入上海市戏曲学校
1959年,12岁的张静娴怀着对
戏曲演员的向往,跨进了
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演员班的招生考场,但到了复试她就意外落选了。毕竟是少不更事,落选以后,张静娴依然开开心心地回到
威海路第三小学念书。当年学校里有一个老师,非常喜欢这个文艺活动的小积极分子,于是便把小静娴唤去,咿咿呀呀地教她唱了一段昆曲
《牡丹亭》里小春香的“一江风”。
那年夏天,
戏曲学校京昆
演员班再次登报招考,张静娴不死心。于是,考场里来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主考老师一见就乐了:这个小女孩,怎么这么爱唱戏呀!让他们更惊喜的是,这个女孩居然会唱昆曲!于是这一次,
戏曲学校留下了这个女孩;于是张静娴被分进了昆曲
演员班。
整整十年,张静娴整天都在老妈妈、老奶奶的革命生活中进进出出,人们都认为她的
老旦很不错,就连她自己都觉得,只要有戏唱,哪怕一辈子唱
老旦,也就心满意足了。因此,当78年
上海昆剧团成立的时候,张静娴也是以
老旦演员的身分重新回到了昆曲的
家园。
文革
有位昆曲名伶说过:“一个昆曲旦角一生中最大的渴望就是演一回杜丽娘。”张静娴也是如此。可她的运气总是不好。1966年从戏校昆二班毕业时,正碰上“
文化大革命”,她不得不改行,摆脱满身婀娜的
闺门旦气质,在舞台上塑造了好几个革命的老奶奶。到了80年代,
昆剧团恢复,她回到旦角的行当,要找回温柔如水的古典闺秀风范,不得不再从最基本的腰腿功开始,把荒废了十年的业务从头拾起。
她真的有点生不逢时,80年代初,
上海昆剧团如日中天,人才辈出,创作了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戏。可这些戏的主演大都是大班同学,二班的毕业生鲜有挑大梁的机会。大多数同学被这种无法言说的压抑磨折了理想,离开了昆曲。好在她很倔,没戏演,一样到处求访名师,刻苦钻研。那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琴挑·偷诗》等等,师姐们早已千锤百炼,演来各有千秋,她就演那些别人不愿唱、不敢唱的“冷戏”。
表演之路
几个年头下来,张静娴不仅演唱日臻完美,儒雅、婉转的“水磨腔”每每让聆者热耳酸心、心动神摇;还磨出了《斩娥》《芦林》《刺虎》《千里送京娘》《女弹》等拿手折子戏,并相继在《
红娘子》《花烛泪》《钗头凤》等大戏中担当主要角色。她在《钗头凤》中扮演的兰香,在首届
上海戏剧节上赢得了“表演奖”。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1987年,第41届爱丁堡国际
艺术节,上昆献演了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
昆剧《血手记》,张静娴在剧中扮演麦克白夫人铁氏,令国外专家和观众如痴如醉。“铁氏一出场就运用眼神控制了全场气氛,观众已经看到了一个阴狠的野心家的面目……”报刊事后这样评论。80年代末,因挑梁师姐出国,张静娴终于得到了主演《长生殿》中杨贵妃的机会,从此正式挑起了
上海昆剧团当家旦角的重任。然而,90年代
戏曲市场不景气,除1994年演过《司马相如》,几乎无新戏可演。
牡丹亭
2000年,
上海昆剧团终于要排全本《
牡丹亭》了。无奈张静娴已身为长辈,上、中本那些流芳千古的绝唱只能让给小字辈,她演的下本是4个早已绝迹舞台的折子。“以考究的细节表演和缱绻飘逸的唱腔幽幽稳稳地向观众展示丽娘洗尽铅华的素雅之美,这个杜丽娘唱得很有修养。”有人这样赞叹。“修养”二字点出了张静娴几十年苦苦追求的境界。“班昭”将从14岁演到71岁,是对班昭一生的叙述,也是张静娴对自己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
艺术特色
张静娴是一位艺术上有追求的
演员,虽已过知天命之年,并久享盛誉,但她仍渴望超越,更渴望古老的
昆剧艺术能与时俱进。为此她苦苦探索,历经五年,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亲自参与了新编历史
昆剧《班昭》的整个创作过程,并投入全部的艺术积累与创作
激情。她塑造的班昭形象,风采
卓然,清朗厚重。班昭从14岁到71岁,年龄跨度长达五十多年,张静娴熟练地运用
花旦、
闺门旦、
正旦、
老旦等各行当的表演手段,其声腔、念白、形体的表演也随之变化,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
演员卓然不凡的艺术造诣。尤为专家和观众称道的,张静娴塑造的班昭是
戏曲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别具一种深厚的
文化意蕴。
《班昭》的成功是张静娴文化追求上的一次完美
张扬,也是她综合能力上的一次极大超越。
张静娴同志扮相端庄,嗓音亮丽,戏路宽广,表演风格刚柔相济,细腻传神,演唱清新脱俗,被同行称赞,为观众喜爱。她曾多次随团出访,载誉而归。在数十年艺术实践中,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如杨贵妃、
陈妙常、
赵五娘、卓文君、杜丽娘、王美娘以及窦娥等角色,无不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曾荣获第七届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首届中国
昆剧节荣誉表演奖等。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张静娴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剧目进一步修改、提高,如何为推广昆曲寻觅更多的机会。因此,她又不辞劳苦地和大家一起,积极策划将《班昭》以灵活新颖的形式,进大学校园去演出。这个被称之为校园版的《班昭》,融讲评、表演、交流为一体。在张静娴的诚意邀请下,全国政协常委
邓伟志,民进
上海市委副主委、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赵丽宏,民进上海市委委员、
上海戏剧学院著名
戏曲评论家谢柏梁等著名学者和作家热情参与,担当讲评人,和
艺术家们共同完成这别具一格的演出。校园版《班昭》在
上海松江大学城、上师大、华师大、上大、复旦、交大、二医大等高校巡回演出,剧中所倡导的对事业的操守和为人处事的忠贞,通过
艺术家们丝丝入扣的演绎,深深地打动着莘莘学子,讲评者深入浅出的导看,激起了大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台上台下相互感染,气氛动人。
个人轶事
张静娴同志对民进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常常说,民进是个温馨的大家庭。我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她的
教育和帮助。她积极参加民进组织的各项活动,热心会务工作,有求必应,乐于奉献。作为民进
上海市委文广集团委员会主任委员,每次出席党组织召开的党外人士通气会后,都把有关精神向会员们传达。她十分重视党派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发展工作,认为要做好党派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注重自身建设,从基层工作做起。为此,她想方设法活跃各基层支部的组织生活。1999年张静娴被评为民进
上海市委会为两个
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2002年又被评为民进全国先进个人,她所在的民进上海
昆剧团支部被评为民进上海市委会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
她担任
上海市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后,更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在繁忙的演出之余,不忘学习、
调研,积极参政议政,每年都认真撰写提案,多次为
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呼吁。近年来又将提案内容扩展至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环保、审计等各方面,受到承办单位的好评,有些建议已被列入计划解决。每年高温期间,她都冒着酷暑参加市政协对环卫工人的慰问演出。
张静娴同志是一位德艺双馨的
艺术家,但她从不居功自傲,淡泊
名利,严于律己。她酷爱
昆剧艺术,数十年如一日,勤学习,善思考,有追求,把培养接班人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教戏育人,双管齐下,将表演心得和
技艺和盘端出,悉心辅导青年
演员,使自己的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她从不把学生当作私有财产,胸怀坦荡地鼓励学生多向其他老师学戏,为此,她的
人格力量得到了青年
演员的尊敬和爱戴。她教的学生不断有新
剧目推出,已在
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
演员队伍的骨干力量。除了培养本团青年
演员外,她还热心辅导兄弟院团的青年演员。
随着
昆剧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港台同胞及大学生爱上了昆剧,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张静娴多次应邀赴美国、
台湾、香港讲学授艺,并现身说法热情讴歌改革开发二十年来祖国取得的巨大变化。她经常应邀到校园为大学生义务讲授
昆剧艺术,使大学生们了解祖国的民族文化,为昆剧寻觅
知音,拓展演出市场而不遗余力。
社会活动
2002年4月12日,农历壬午年二月三十日:第十九届
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2005年7月,农历甲申年:首套以昆曲艺术为主题的传记类专题片DVD《寻梦半世纪》发行
200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九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举办第一场
2005年11月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三十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举办第二场
2005年11月3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初二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举办第三场
2005年11月5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初四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举办第四场
2006年7月6日,农历丙戌年六月十一日,14时:纪念
沈传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
2007年4月28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十二日:第三届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戏曲文艺晚会举行
2007年10月3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廿三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一场
2007年10月6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廿六日,13时30分:跨越时空的京昆情缘——迎国庆庆回归京昆合演重现经典系列演出第二、三场
2007年12月21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巾生今世”
岳美缇艺术传承新年曲会举行
2007年12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二十日,13时30分:
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8年5月8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四日:
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三天
2008年5月9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五日:
上海昆剧团团庆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四天
2009年6月26日,农历己丑年闰五月初四日:第四届中国
昆剧艺术节、第四届中国苏州
评弹艺术节落幕
获奖记录
2019年11月,入选2019“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