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词夺理
汉语成语
强词夺理(拼音:qiǎng cí duó 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强词夺理”。
成语故事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群儒,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当诸葛亮与别人论战正酣的时候,有一人名叫严畯,认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必有鸿篇巨著问世,于是他大声质问诸葛亮:“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诸葛亮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国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一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被诸葛亮反驳得哑口无言,低头丧气而不能对答。
成语寓意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言善辩的口才令人钦佩,成语告诉人们,强词夺理并不等于能言善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胡搅蛮缠和颠倒黒白。
成语运用
“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多用于形容无理辩解。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清·李汝珍镜花缘》:“尊驾此话固非强词夺理。但你可知宋素是何等样人?”
作家·老舍《我怎样写〈火葬〉》:“今天的世界,已极显明地分成两半:一半是侵略的,一半是抵抗的……在侵略的那一半,他们也有强词夺理的一片道理好讲。”
作家·老舍《四世同堂》:“三人之中,瑞金有时候很幼稚,富善先生有时太强词夺理,只有钱先生的态度与言语使人永远感到舒服。”
成语辨析
强词夺理—蛮横无理
“强词夺理”与“蛮横无理”意义相近,两者都有不讲道理的意思。区别在于“强词夺理”强调的是言行;“蛮横无理”强调的是态度。“强词夺理”重在一个“强”字,多用来指代无理取闹;“蛮横无理”重在一个“蛮”字,多用来指代行为粗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9 10:3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