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读作:lù)为现代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该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字义有“录录”,又引申作姓氏。
文字源流
简化字“录”与其繁体字“録”原本是两个不同字义的汉字。
指事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本字作“𢑗”。本字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用辘轳汲水之形,后来又讹写出俗体指事字“录”或“彔”。“𢑗”应为“辘”字的象形初文。“辘”古音亦为来纽、屋部字。金文字形基本相同。《说文》小篆即从此字形演变而来。对于“录”的造字本义,《说文》:“录,刻木录录也。象形。”未免解说有误。甲骨文假借为“山簏”之“麓”:“辛酉,王田于鸡录。”(《合集》37848)金文通用为“福禄”之“禄”。癭钟:“授余纯鲁、通录(禄)、 永令(命)、眉寿、灵终。”
形声字。《说文》:“録,金色也。从金,录声。”段玉裁注:“録与绿同音,金色在青黄之间也,假借为省録字,虑之假借也。”徐灏注笺:“笺曰:言金之光华闪烁録録然也,引申为凡光泽之称,亦曰历録。《秦风小戎》篇‘五檠梁辀’,传:桑,历録也。一辀五束,束有历録。疏曰:五檠是辕上之饰以皮革五处束之,因以为文章。历历録録,盖文章之貌也。录部曰:刻木录录也。《系传》曰:录录犹历历也。历金录之倒语为陆离,《离骚》‘长余佩之陆离’,又‘斑陆离其上下'是也。假借为簿録字。”据《说文》,録字本义为:金色,在青黄之间;据段注,假借为抄录、省录之义;据徐笺,録之本义为金之光亮,光泽闪闪发亮的样子。即联绵词陆离,与《说文》之说相同,本义为古铜器呈青黄色,也为铜绿色。
汉字简化
大概到了元明清时期,古代民间百姓为了书写方便,就用笔画简单的“录”同音假借笔画繁多的“録”字。譬如清刻本《濬县志》里的“録用”写作“录用”。所以在新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取“录”为正体字,“彔”为异体字而弃用,又据录、録二字自古通用,而简化为“录”。而录之相关字形部件并类推作“录”如:緑、禄等。
另外,还有以“録”作部件的相关汉字也类推简化“录”,如“籙”简化为“箓”。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録
《康熙字典》
《
唐韵》力玉切《
集韵》《
韵会》龙玉切,𠀤音六。《说文》金色也。
又《集韵》一曰采也。《公羊传·成九年》录伯姬也。《注》取也。
又《集韵》记也。《公羊传·隐十年》春秋录内而略外。《礼·檀弓》爱之,斯录之矣。
又《增韵》齿也,总也。《前汉·于定国传》万方之事,大录于君。《注》大录,总录也。
又录事,官名。《职官要录》总录众事。
又内录,录尚书事也。《晋书·桓温传》固让内录。
又籍也。《周礼·天官·职币》皆辨其物,而奠其录。《注》定其录籍。
又《
正字通》书篇名。梁
阮孝绪撰七录十二卷,一经典,二传说,三子兵书,四文集,五术伎名内篇,六佛法,七仙道名
外篇。赵岐有三辅决录。陶潜有圣贤羣辅录。宋诸儒有语录,名臣言行录。
又第也。《吴语》今大国越录。《注》第也。
又目录,书前
总目也。《诗·鄘风·干旟疏》鄕射目录。
又《韵会》检束也。《荀子·修身篇》程役而不录。
又与麓通。《书·舜典纳于大麓传》麓,录也。纳舜使大录万几之政。
又《
字汇补》
借作绿。劒名。《荀子·性恶篇》文王之录。《注》与绿同。以色为名。
又《韵会》《正韵》𠀤卢谷切,音禄。录录,不自异也。《史记·平原君传》公等录录。《前汉·萧何传》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注》录录,犹鹿鹿。言在凡庶之中也。
又《灌夫传》此特帝在卽录录。《注》录录,言循众也。
又《
集韵》《
韵会》《正韵》𠀤良据切,音虑。宽省也。《扬子·太𤣥经》蹛于狴狱,三岁见录。《王涯说》
通作虑。《前汉·隽不疑传》录囚徒。《师古注》省录之,知情状有冤滞与不。今云虑囚。本录之去声。力具切。俗讹遂为虑,失其原矣。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
金色也。从金录声。力玉切
《说文解字注》
(録)金色也。录与绿同音。金色在靑黄之闲也。叚借为省录字。虑之叚借也。故录囚卽虑囚。云庸录者、犹无虑也。言其緐猥。从金。彔声。力玉切。
彔(录)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卢谷切,音录。【说文】刻木也。
又【广韵】本也。◎按《正字通》作。今依《说文》改正。
《说文解字》
刻木录录也。象形。凡录之屬皆从录。盧谷切〖注〗刻木录录也。文一
《说文解字注》
刻木录录也。小徐曰:彔彔猶歷歷也,一一可數之皃。按剝下曰:彔,刻割也。彔彔,麗廔嵌空之皃。毛詩車歷錄亦當作歷彔。象形。盧谷切。三部。凡彔之屬皆从彔。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技巧
上部横向笔画平行均匀,下横宜长。竖钩正对上边中心;左边点提位置恰当﹔撇短捺长,捺收笔比竖钩略高(简化字“录”)。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lu˥˧ 日语读音 SHIRUSU韩语罗马 LOK YE现代韩语 녹 록
客家话 [海陆腔] liuk8 [客英字典] liuk8 [台湾四县腔] liuk8 [东莞腔] luk8 [梅县腔] liuk8 [宝安腔] luk8 [客语拼音字汇] liug6 lug6粤语 lu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