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训 汉语训诂学
术语,形训是以形
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
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汉字是
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简介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
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
象意,都有象可寻。至于形声字,它的
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具体介绍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形训”之说,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
说文》等书的释义,也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
由于字理识字的文字学渊在于形训,又由于形训有其局限性,于是字理识字有其局限性也在所难免:
1.依字形时行推敲,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必有谬说者在。例如,《
说文》的说解,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少错误,如:“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按:行,甲骨文作附图,本像四通八达的大路。而且按照《说文》只释本义的原则,应该训为大道,人之步趋不是“行”的本义,而是它的引申义。
2.字的形体经过甲、金、篆、隶、楷等几次大的变化,由笔意改为笔势,再变为单纯的线条符号,图像感已微乎其微,形义关系已经逐渐隔断。在这种情况下,字形已经失去表义的作用。
3.由于字形讹变,在形训中出现了“望形生训”的弊病。在形训刚开始的时候,已经有这种现象。例如出现于
《左传》的“止戈为武”的说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武,甲骨文作附图,金文作附图,都是上像戈,下像足迹,是荷戈出征的意思。所谓“止戈为武”,未免望文生义,不是确诂。
部分内容
根据汉字的
形体结构解说字义的训诂方式。据形
说义,在
先秦古书里已经出现。例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昭
公元年五蠹》:“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从字形的结构上讲字义的。“武”字从止从戈,意思在于武以定乱。“蛊”字从虫从皿,皿中有虫,有如腹中有虫为害。“公”字从八从厶(私),八是背的意思,所以说“背私为公”。汉代
许慎作
《说文解字》是注重解说文字形义的书,其中字下所加训释属于形训的例子很多。举例如下: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小:“物之微也。从八。见而分之。”
公:“平分也。从八厶(
段玉裁注:八厶背私也。八犹背也。朝非曰:背厶为公)。”
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段玉裁注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品:“众庶也。从三口。”
喿:“鸟群鸣也。从品在木上。”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这些都属于形训。形训只是
训诂的一种方式,用意在于推求造字的本义。不过往往出于主观的推测,最初造字的原意有时是很难说的,只有从
古文字中可以窥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