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平,男,
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开发,新型探测器的研发等物理研究.
2007年至2011年在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研究工作(Research Associate)。
参加BESII的数据分析以及BESIII探测器R&D工作。利用56MJ/ψ数据,通过J/ψ→γVV过程,系统的研究在VV质量阈附近膺标量介子的产生机制。 并且通过J/ψ→γωφ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粒子X(1812),这个新的粒子可能是混杂态或4夸克态,引起了理论界很广泛的讨论。在德国同步辐射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了H1的数据分析以及在线/离线数据监测软件的开发,利用ep数据研究粲夸克的产生机制。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期间,参加ATLAS实验,主要从事ATLAS高能JET能量刻度和模拟研究,以及新物理,新奇特态的寻找。做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参与利用DiJet事例寻找高能共振态粒子数据分析,并发表了ATLAS exotic 组的第一篇文章。
2011年5月回国,参加ATLAS、BESIII实验以及大亚湾二期实验。在ATLAS实验中从事Higgs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寻找,ATLAS探测器的升级工作。作为科大参与BESIII实验的负责人,BESIII轻强子谱物理分析负责人,负责的轻强子谱的研究工作。作为科大参与大亚湾二期中微子实验的负责人,参与物理分析以及探测器的模拟及及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