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庄,物理教育家,光学家。为工科院校物理课程的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在结合中国国情改革课程内容以及内容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清华大学率先成立新兴科技系所,主持理论物理教学,为科技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较早在高校中开展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的研究,在白光激光器、红外气体激光器及红外激光化学的研究中做出有特色的创新成果。
生平简介
家庭
徐亦庄,1924年8月21日出生于上海一个职员家庭。在徐亦庄青少年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学习
1941年,徐亦庄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因不愿在日伪接管的学校读书,便转到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学习,并于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此后在
南京临时大学任教一年,于1946年10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学部,成为王竹溪教授的学生,当时已经是研究生。当时清华大学刚从昆明迁回北京,学习和生活条件较差,徐亦庄勤奋学习,利用手摇计算机作计算,之后在1948年完成关于晶格统计理论的研究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参加过全校师生反饥饿游行。国家的贫弱与屈辱的历史促使他决心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于是同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学习。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
朝鲜战争爆发,使美国当局加紧对中国留学生的劝留,并对他们的回国设置重重障碍。但徐亦庄和同在芝加哥大学的好友邓稼先、汤定元等回国的意愿毫不动摇。徐亦庄日以继夜地学习,仅用两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在1951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但他未等论文发表,便毅然回国,选择了教育事业,回到
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
教学
50年代初,新中国正处在恢复经济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前夕,技术干部严重缺乏。国务院决定抽派机关和部队干部到高等学校学习。为此成立了干部补习班,要在短期内将他们提高到高中文化水平。清华各系抽出了优秀教授为他们上课,徐亦庄也是其中之一,每周课时很多,每班人数也多,外加个别辅导,工作十分紧张劳累,但他满腔热情地教课。
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的全部师生调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只留下少部分人员,成立物理教研组,负责全校各系物理课教学任务。徐亦庄听从分配,担任教研组主任,由他及少数骨干教师带领14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学生,全面建设教研组,及时为全校开了课。
主任
1956年,为适应国家发展科学技术规划的需要,清华大学率先建立了新兴科学技术的系所,如工程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工程力学数学系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迫切需要加强理论基础,因此清华大学成立了理论物理教研组,由徐亦庄担任主任。他团结组内同志和不久前回国的几位教授,在短期内开出四门理论课,他自己主讲量子力学。此后又根据这些系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需要,开出其他一些专业理论课,适时地为高新技术人才打下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从1962年起他还被聘为高等工业学校普通物理课程
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举。这时徐亦庄重新受命,担任物理教研组主任,负责教学秩序的恢复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组建了四个研究生班,他主持其中的一个激光研究班,在新兴的激光科技领域开拓进取,并因此而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1980年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徐亦庄是1981年首批经济委员会批准的光学学科博士点的导师之一。1982年清华大学恢复了物理系的建制,徐亦庄担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兼原子分子物理教研组主任,直到1984年为止。此后又担任该系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他一共指导硕士生21名,博士生5名。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曾多次获得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科学成就
稳定工科物理教学,促进物理教学改革
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学校的规划及学生人数日益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科学生学习一年普通物理,与理科学生相同,按照前苏联工科大学大纲要求,内容有较大变动,没有合适的教材。徐亦庄团结几位骨干教师日夜奋斗,用突击两周学习的俄文,借助字典翻阅材料,及时开出新的物理课。1953年底前苏联专家来教研组指导,每周3次,全国二十几所工科院校派来进修教师学习。徐亦庄协调专家与他们之间的工作,为他们整理组织教研组工作的资料,并参与指导。到1956年专家回国,这些同志陆续回原单位,都成为各校物理教研室的主任和骨干。
“大跃进”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口号和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必要,多有对立与冲突。在高校中以批判旧的教育制度为名,把一些基础理论以及一些著名科学家都作为批判对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甚至用生产代替教学。徐亦庄保持头脑冷静,表示不赞同这些做法,他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是科学,是批不倒的。在他的课上坚持基本内容不能改,不同意那些不科学的提法。
徐亦庄认为理工分校对工科院校的发展有不利的一面,因此保护工科院校的基础课有重要意义。学习苏联教育制度带来专业划分过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常有学时的矛盾。学校领导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决定成立基础课教育委员会,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徐亦庄积极投入物理课的改革,并在全国工科物理教材的编审中积极提出意见,对稳定工科物理的教学及促进物理教学内容改革,使之更适合于我国国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新型激光器件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徐亦庄一贯主张高等学校教师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争取条件从事科学研究。但在“
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工科院校基础课教学任务很繁重,甚至他自己也很少有机会搞科研。60年代初,新兴的激光技术在国际兴起,国内单位也随之跟进,清华大学于70年代初即进入激光的研究和开发,在大功率
氦氖激光器及双频稳频激光器有突出的成果并获多项奖。徐亦庄也开始了新型激光器的研究,他首先研究了金属蒸气激光器。他的科研组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1米大功率氦氖激光器以及氦镉空阴极放电白光激光器,后一种激光器可以同时输出三原色的相干光,此两项成果均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后一项还获得1980年北京市科技三等奖。
1981年后他专门从事红外气体激光器的研制和红外激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当时国外大功率及大能量的
二氧化碳激光器正在发展。徐亦庄认为要使激光器有自己特色,要培养真正懂得激光器件的人才,应当自行研制激光器。在他主持下,研制了高气压电子束激励可调谐二氧化碳激光器,实现了100条激光谱线之间的连续可调输出,成为国内同类型激光器的首创。根据当初的设计思想,适当改换工作气体和光学元件,就可做成其它波段的激光器。他曾用它研究了氩氙激光的输出。‘他的另一项科研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这是80年代开展的一项有重大潜在实用价值的研究,是激光应用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为开发新能源,特别是核能利用打开一条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国内外的研究依激光激发对象及激发方式的不同而分原子法、分子法及激光化学反应法等。徐亦庄研究过DH、12C13C、235U238U的同位素分离。在DH分离中提出与外国学者不同的光溴化反应机理,并在实验中得到证实。在对氟里昂22的红外多光子离解的研究中实现了含13C分子在共振峰附近的高选择性离解。
研究用激光化学反应方法分离铀同位素是一种新的分离方法,国外公开发表的资料很少。徐亦庄和他的研究生们首先研制了满足分离需要的纵向循环流动的可调谐CW一氧化碳激光器,他在
大连理工大学同类型激光器的基础上,采用罗茨泵,在国内首次实现单线输出10瓦的功率。徐亦庄在研究中研制了高灵敏的气体
光声光谱仪,并因此而测定了UF6分子的高泛频3V3吸收谱,测出了不同同位素的吸收截面,从而找到了分离铀同位素的最佳激光波长。这些结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受到同行们的关注。他的光声光谱方法也为研究重分子高泛频和组合频率态打开了新的途径。
为了使研究生在分子高激发态研究领域有较坚实的基础,徐亦庄编写了 《分子光谱理论》 一书。在书中,他重点分析了分子的各种角动量和它们之间的耦合,特别是振动在
角动量耦合中的作用。在用群论方法对分子能级及波函数作系统的分类时,还考虑到某些分子位形的改变,不仅介绍了分子点群而且也介绍了分子对称群。这些内容对激光与分子相互作用,特别对当前分子高激发态高分辨率光谱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徐亦庄不仅在业务上注意人才培养,而且关心他们的思想。他经常与他的学生谈心,以自身的体验教育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因此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个人简历
1924年8月21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1~1945年 在
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6~1948年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部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8~1951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1952~1961年 任清华大学副教授,物理教研组主任,理论物理教研组主任。
1961~1991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72~1982年 物理教研组主任,1981年后为光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2~1984年 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副系主任。
1984~1991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5月28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徐亦庄,付云鹏,王喜坤等.空阴极放电氦镉白激光器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78,3:1~6
2 张申如,徐亦庄.场的相干和能级近简并对共振两能级系统占据几率的影响.中国激光,1986,13(1):14~18
3 相傅子,徐亦庄.对称强双色共振场中弛豫效应对二能级系统斯塔克分裂的影响.光学学报,1987,7(3):193~199
4 徐亦庄.分子光谱理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5 衷庆华,郭物鸣,徐亦庄.Ar+离子激光引起的CH4/CH2D2的光溴化反应的同位素效应.化学物理学报,1981(5):327~333
6李复,赵钧,刘琳等.CHceF2分子红外多光子吸收的研究.化学物理学报,1991,4(3):193~199
7 李复,赵钧,刘琳等.CHceF2分子红外多光子离解的实验研究.化学物理学报,1992,5(1):6~9
8 张健,吴念乐,王建纬等.纵向循环快流选频CWCO激光器的研究.中国激光,1993,20(7):536~538
19.张健,吴念乐,赵均等.CO激光激活化学以应分离铀同位素.激光技术,1996,20(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