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信,1956年4月出生于江西萍乡,环境治理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环境与健康平台特聘教授、海南省治水办“六水共治”技术总师。
人物经历
1956年4月,徐祖信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
1977年—1988年,就读于河海大学,先后攻读水动、水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等专业,并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8年—1993年,在河海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1996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评定)。
1993年—1995年,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5年—1997年,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7年,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2000年4月,担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2003年4月,担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2007年9月,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6月7日,徐祖信院士受聘河海大学荣誉教授。
2022年3月18日,徐祖信被海南省治水办聘请为“六水共治”技术总师,其团队受聘为“六水共治”技术咨询和支持团队,为海南治水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2023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授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徐祖信长期致力于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提出了城市重污染河流“全系统耦合调控治理”的技术思想。
徐祖信一直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长期深入工程一线,研究揭示中国城市河流污染有别于欧美国家的污染成因和主要问题。充分发挥环境、水力、市政三个学科交叉优势,创新了系统、协同、耦合治理的技术体系。针对高效治污,研发混接污水特征流量溯源追踪和管网与河网协同控污技术,创新输入型污染简便经济检测和高效净化技术,这是发展中国家河流污染治理面临的难题。她还针对生态自净,突破河流氧化性调控技术瓶颈,建立流量与容量协同调控模型,攻克无需额外能量提高复杂河网自净容量的国际性难题。针对系统治理,她发明城市管网溢流污染晴天和雨天耦合控制装置,突破农村污水单级人工湿地脱氮技术瓶颈,研发雨天黑臭治理核心技术,这是发展中国家河道水质稳定改善的关键。
徐祖信在同济大学领衔并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在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苏州河治理成为国际上重污染河流治理的范例。
截至2019年12月,徐祖信先后出版学术著作4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5篇。
截至2019年12月,徐祖信先后主持领衔并参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截至2019年12月,徐祖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23件。
人才培养
徐祖信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讲过《环境流体力学》等课程。
2018年5月28日,应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科技处和研究生部的邀请,徐祖信来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了题为《城市水环境治理关键问题讨论》的学术报告。
2018年6月3日,徐祖信在上海图书馆4楼多功能厅参加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智库的声音——国计民生参事谈”系列讲座,作《城市河道黑臭成因及其对策》专题讲座。
2018年7月21日,徐祖信应邀在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楼211教室,做题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
荣誉表彰
2019年11月,徐祖信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态环保技术奖)。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徐祖信兼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执行编委、《环境污染与防治》编委会副主任。2004年12月被聘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徐祖信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躬身耕耘于工程一线,带领团队,研发了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核心技术,参与了中国多个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在中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还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介绍中国河流治理模式和成功经验,获联合国副秘书长肯定,提升了中国治水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同济大学评)
由于徐祖信在河流污染治理方面的学术造诣和实际经验,被多个城市和环保企业聘为技术支持专家,负责并参与了多个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研究成果编入多部技术规程和指南,为中国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做出突出贡献。(《新民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