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举进士出身,选任
桂州教授。朝廷发兵讨伐
交趾,转运使下发公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
瘴气弥漫,应当服役的人大多逃避,抓了一千多人,使者让徐绩杖责他们,徐绩说:“他们确实有罪,可是他们都是饥饿体弱多病的人,不能承受杖责,姑且染黑他们的胳膊来警告他们,也就可以了。”使者非常生气,想一并弹劾徐绩,徐绩据理力争,丝毫不改变,使者也不能改变他。
舒亶听说他的声名,要推荐御史的身份于他。徐绩厌恶舒亶的为人,推辞不答应。他担任通州通判时,靠近海的地方有个堤坝,废弃已久没有治理,百姓每年都遭受海水泛滥之苦,徐绩亲自督促士兵修筑海堤,堤坝修成后,百姓依靠它获利。 复教授广陵王、申王院,改诸王府
记室参军。 宋哲宗见其文,谕奖之,欲俟满岁以为
右史,未及用。
当时,宋哲宗的党羽还在朝中,人们都怀有不同的想法,来阻止王安石新法的实施,皇上对徐绩说:“我每次听大臣应对问话,不是欺骗就是谄媚,只是徐绩耿直,正是我依赖的。”于是,皇帝下诏让徐绩与
蔡京共同校对《五朝宝训》,徐绩不肯同蔡京合作,就坚持推辞。后升职
翰林学士,国史很久都没修完,徐绩说:“《神宗实录》,现在已经修改五次了,还没能成书。大概因为
元祐、
绍圣时期的这些史官好恶不同:
范祖禹等人专门负责
司马光收藏的一些记事,
蔡京兄弟纯粹用
王安石《日录》,各执一词,所以议论纷纷。当时的
辅相之家,每家都藏有记录,怎么能够说没有呢?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考修订对错之处,才能修成国史。”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徐绩草拟诏书告诫史官,让他们尽心去收集,不要让史实失真。
徐绩与
何执中共同在宫中侍奉皇上,蔡京凭借自己是老官僚,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徐绩)请求回家探望亲人的病情,有人说翰林学士中没有外出的规定,皇帝说:“徐绩请求回去,不是离开朝廷,怎么是他轻易改变这个规定呢!”
大观三年,徐绩担任太平州知府。皇上召他进见,他极力陈述先行的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皇上说:“是因为资财不足的缘故啊。”徐绩回答道:“获得钱财要有道,打理钱财时要讲义,花费钱财要得法,现在国家资财不足,陛下可召令全国有关官员,推广宣讲并亲力推行它。”皇上说:“不见你很久了,今日才听到好的建议。”蔡京从钱塘被召还,用隐晦的话语打动他说:“你的功劳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经是丞相了。”(伯通,即
何执中。)徐绩笑着说:“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呢?”蔡京很惭愧无言以对,徐绩最终也没有再被重用。后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徐绩耿介正直,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人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徐绩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针对《神宗实录》久未编成的状况,徐绩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