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称呼
“交趾”,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后来用于指代南蛮人所居的区域。直到汉代,
象郡南部专门辟出一块设“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
红河三角洲地区。
历史
秦汉
前214年,在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这一带大量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
赵佗在秦朝末年的混乱时期,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
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广州。交趾地区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
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和
明朝)的直接管辖。
唐宋
906年生于中国唐代安南鸿州富豪世家的
曲承裕获唐朝认可,授予静海军节度使,建衙宋平(越南语:Tống Bình,今越南河内)。
后唐覆灭,南汉高祖
刘岩统治南汉国时期,南汉于930年将安南收归为南汉领土。刘岩是个非常迷信的皇帝,他经常算卦,根据《
周易》里的“飞龙在天”,自己造了个字-龑,上龙下天,定发音为岩,以此为自己的名字。公元937年,南汉的交州发生叛乱,本地贵族吴权叛乱占据交州自立为节度使。后来,
刘龑封儿子
刘洪操为交王领兵攻打,结果刘洪操不敌阵亡。刘龑认为“不祥”,便放弃了收复交州,为日后的安南独立留下了隐患。939年,
吴权自中国五代
南汉政权而分裂(
吴朝)。
968年,
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国号大瞿越(
丁朝),两年后(970年)又自称皇帝并使用太平为年号,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算是越南正式脱离中国而自主之始。后来接受中国
宋太祖册封为
交趾郡王,正式列为藩王。
980年,
黎桓建立
前黎朝。1010年,
李公蕴建立
李朝,并迁都升龙(今河内)。1225年,
陈煚(实为
陈守度)建立
陈朝。以大罗城(古交趾城,今河内)作为首都的交趾王国,宋
淳熙年间,中国册封李日燇为安南国王,遂改称安南王国。后来李氏王朝男嗣断绝,女儿继位,生子陈日煊,遂转为陈氏王朝,除对中国自称国王外,对内和对其他国家,都称皇帝。
明代
陈朝后期,外戚
胡季犛当权,1400年废少帝自立,宣称自己是虞舜帝后裔胡公满的子孙,于是改名胡一元,命他的儿子胡汉苍当皇帝,自己当太上皇,遂建立大虞帝国。1403年,
胡汉苍向明成祖上表,自称陈朝宗室绝灭,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皇帝,请求册封。
明成祖遣使前往安南调查之后,册封胡汉苍为
安南国王。
可是,陈氏的一位漏网之鱼陈天平王子,却逃到老挝(寮国),老挝是中国藩属国,把陈天平送到中国。恰巧胡季犛的使节也到首都应天(江苏南京),他们本都是陈氏王朝的故臣,见了陈天平,惊愕下拜,这证实他王子的身份,并无错误。明朝庭向胡季犛责问,胡季犛上奏章谢罪,请求准予迎接陈天平返国复位。
1405年,明朝庭派大将黄中率军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1406年,进入安南国境后,沿途欢迎人员,都十分恭顺,
黄中的戒备因之大为松懈。当走到芹站(
富良江北岸)时,山路险峻,树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间伏兵四起,护送军团错愕之间,伏兵已把陈天平杀死,向南撤退。在陈天平身旁担任护卫的明朝若干高级官员,也都丧生。黄中急集中兵力反击时,桥已被砍断,伏兵在南岸叩拜说:“我们不敢拒抗天朝,但陈天平不过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小国贫乏,不能招待天朝大军,请回,我们国王自会请罪。”这种戏侮性的流血手段,使明朝没有回转余地。四个月后,远征军在名将张辅率领下,进入安南,大破胡季犛的象阵。1407年,胡季犛父子被俘,同众多胡朝的文臣武将一起被押送
明朝的首都
应天(今江苏南京)。
胡姓王朝覆灭,陈姓王朝又没有近亲。而安南王国故地从公元前二世纪时起,就是中国疆土。于是,中国宣布撤销安南王国,改称交趾省,管辖十五个府,四十一个州,二百一十个县。
朱棣出兵安南的决定与郑和下西洋战略意图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
朱棣“郡县安南”的决定过于草率,指责他忘记了祖训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诫。若如此兴师动众仅仅为了给安南一个教训,那确是草率的和不负责任的,但事实告诉我们,朱棣“郡县安南”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那就是实现明朝在中南半岛的军事存在,与
郑和船队遥相呼应,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洋朝贡体系。安南地处中国人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以允当明朝经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郡县安南”之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岛,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郑和船队的存在是暂时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则是长期的。成祖谓人曰:“安南黎贼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正道出“郡县安南”最直接的影响。
越南学者认为,明朝郡县安南后将它“变成一个作为与东南亚和西欧各国船舶往来通商的根据地”。“郡县安南”大大提升了明朝对
南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郑和下西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安南作为一个肆无忌惮挑战明朝宗主国地位的典型被兴师问罪,并被纳入
明朝的直接管辖之下,这对西洋番国起到了杀鸡做猴的警示作用。事实上,
成祖在郡县安南后,曾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诫、震慑不安分的番国。“问罪之师”、“安南之鉴”震慑诸国的效果很显著。
“郡县安南”与“郑和下西洋”同为
永乐对外关系中的大事,然而后人对二者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前者被认为是朱棣外交活动中的重大失误,后者被认为是震惊世界的壮举。如果孤立地看待它们,好像确实有道理。“郡县安南”最终以失败告终,“
郑和下西洋”则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若将“郡县安南”与“郑和下西洋”两件人事联系起来看,朱棣“郡县安南”的战略意义不可低估。
明政府带给新交趾省的,却是腐败的统治。第一是地方官员,大多数来自邻近广西、广东、云南三省区,只不过略识文字,他们冒险深入蛮荒,目的只有一个:发财。第二是宦官,监军太监
马骐,是事实上安南军区的太上司令官和交趾省的太上省长,他对人民施展不堪负荷的勒索,仅孔雀尾一项,每年即要一万只。如果数目不足,他就把交趾人逮捕,并残酷地拷打。
黎利最初集结兵力时,交趾省两位副省长(参政)
冯贵、
侯保,动员军队征讨,本来可能扑灭,但监军太监马骐不愿看到他们胜利,而把精锐部队留着自卫,只拨给他们数百名老弱残兵,结果二人战死,黎利的势力途不能控制。一四二六年,安南兵团司令官(安南总兵官)王通,在
交州府应平县宁桥遇伏,死二万余人。1427年,明朝援军司令官
柳升在倒马坡(越南
同登),也遇伏,柳升战死,七万余战士全部被杀。王通惶恐失措,还没有等到呈报中央批准,就向黎利求和,允许退出交趾。
黎利接受这个提议,双方筑坛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向明政府发动政治攻势,用
陈暠的名义,上奏章给中国皇帝,自称是陈姓王朝的近亲,请求册封。
宣德帝是从小深受理学教诲的仁厚之君,谨记洪武的不征之国祖训,一直有放弃交趾的打算,正值明军刚受到严重挫败,又听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又觉得中国本是为维护陈氏王朝正统而战,于是顺水推舟,册封陈暠当安南国王,撤销交趾省。这个新省回到中国只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脱离直属。其后,1431年农历正月五日,黎利接受明朝册封,但此举对中央政府对西南土司的威信打击重大。之后史多的事实证明,宣德“弃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长期的和致命的。这一事件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望,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着失去了西洋,这一点恐怕是朱瞻基也没有料到的。安南从此扰边侵地不绝。
成化年间,西厂厂公
汪直,以安南
黎灏败于老挝,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匿弗予,密告尚书余子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子俊悟,事得寝。
1527年,后黎朝权臣安兴王(越南语:An Hưng Vương)
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胁迫
黎恭皇( Lê Cung Hoàng)禅让,改元
明德,仍以升龙为都,建立
莫朝(Nhà Mạc)。时任
黎朝右卫殿前将军的
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后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买马图谋复兴黎朝。
1532年,阮淦在哀牢寻获
黎昭宗的幼子
黎维宁并拥立为帝,是为
黎庄宗(Lê Trang Tông),在南方的
清化与北方的莫朝对抗,越南大乱。
1529年末,莫登庸让位给太子
莫登瀛。翌年正月,登瀛正式即位,是为
莫太宗,改元
大正。登庸自称太上皇。1537年,黎庄宗遣使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请求明朝讨伐莫氏。次年,明世宗任命
仇鸾为都督,
毛伯温参赞军务,屯兵镇南关,准备入越攻莫。大兵压境之下,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
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
安南国(越南语:An Nam quốc) 降为
安南都统使司(越南语:An Nam Đô thống sứ ty)从
属国降为
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
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命莫氏为安南都统使秩从二品,世袭,三年一贡。名义上越南再入中国版图。
清后
1527年,后黎朝南北分裂,北部由
莫登庸建立的
莫朝控制。1592年,后黎朝复辟,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并下
高棉(今
湄公河三角洲)。1771年,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先后灭阮、郑,统一全国,建立
西山朝。1802年,
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
阮朝,之後接受中国清朝嘉庆帝的更改册封为「越南国王」,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这也是越南名称的由来。
法国在1884年占领整个越南,并将之归入法国在
中南半岛的殖民地领或内;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为本来采用汉字的越南设计了一套拉丁拼音文字,就是越南人称呼为“国语”的越南文字。1930年代开始,越南的国父胡志明就开始在越北领导对抗殖民运动。
1940年代,日本进侵中南半岛。美国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而对胡志明义军提供军事支持,并承诺战后支持越南寻求独立。
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之际,
胡志明在河内宣告建立
越南民主共和国。但美国和法国政府达成秘密协议,继续让法国殖民统治越南,胡志明转而向苏联寻求支助。
1954年,当越共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挥和援助下取得奠边府之役大胜之后,宣告独立,并立即得到苏联和中国更广泛的支持。为了跟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共对抗,法国政府在日内瓦和会(1954)上宣布将权力移交给阮朝的末代皇帝
保大帝,并成立南越政府和越共的北越政权抗衡。保大帝并且委任了
吴庭艳为首相。
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签署法令废除皇室,并宣布自立成为越南
南方共和国总统。
中国国民政府还在国际间开展活动,推动同盟各国支持越南独立。中美之间对于越南独立问题有所讨论。1942年8月3日,美国总统特使居里在与
蒋介石谈话中表示:
罗斯福反对战后将印度支那交还法国。他提出,对于一些落后国家,战后可以由临近的两三个国家联合托管,并承诺在若干时期后,恢复自由。认为此办法是使越南“不再沦为殖民地的保证”,居里表示,这一问题与中国关系很大,中国可能就是这两三国之一。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与罗斯福讨论了越南独立问题。蒋介石表示,战后越南不能交给法国,法国统治越南近百年,并没有尽到训练越南人的责任,法国在越南只有取而无予。罗斯福提议,战后将越南归还中国,蒋介石未予接受。罗斯福复提议对越南实行国际托管,由中、美、英、法、苏、菲各派1人,加上越南2人,组成托管机构,训练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蒋对此表示原则赞成。蒋介石进而提议,中美应共同努力帮助越南战后取得独立地位,提议发表一份宣言,主张越南战后独立,但未为罗斯福接受,战后越南独立问题遂被搁置。
受到美国的支持,以吴庭艳为首的南方政府拒绝在最后期限1955年7月前与北方就普选问题进行磋商。胡志明在
北越获得相当多的支持,主要由于他们推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使得贫农可取得土地所有权,南越则未推行,因此失去关键性的农民支持。南越拒绝遵守
巴黎协定,并宣布成立共和国,北越随即由胡志明宣布建国。为保障南方政权的发展,美国在1960年代对南越的经济及军事资助从不间断,直到1973年南北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为止。之后,美国从南越撤军。
两年后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击败南方政权,两越在北越领导下统一。1976年,
越南民主共和国更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宗教
交趾佛教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由中原传入。到了6世纪佛教有了大的发展。9世纪初,交趾僧侣前往中原求法取经开始频繁。在10世纪越南自立为国后,从10至14世纪的400年间,是佛教在越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先后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国王重用僧人并参与朝政,奉佛教为国教。形成“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情形。到15世纪初,后黎朝建立,独尊儒学,下令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从此佛教成为平民信仰的民间宗教。
交趾之战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
咸通七年(866年),在唐与
南诏的战争中,唐王朝与南诏政权争夺交趾(今越南河内)拉锯战。
起初,峰州(治嘉宁,今越南永富白鹤南风州)林西原驻有唐防冬兵6000,附近七绾洞蛮酋长李由独常协助唐王朝戍守,运送租赋。十二年六月,安南都护
李涿罢除防冬兵,专委李由独担当防务。李由独势孤难自立,南诏拓东节度使乘机写信引诱,又把甥女嫁给其子,并委其为拓东押牙,李由独遂率其众降于南诏。十三年,南诏国王丰佑卒,子
世隆(酋龙)继位,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讳,唐遂未加册封。世隆遂自称皇帝,国号
大礼,不再奉唐正朔,并派兵攻陷唐播州(治今贵州遵义),唐与南诏的关系彻底破裂。
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引南诏兵3万余人,攻陷交趾,安南都护
李鄠与监军逃奔武州(治今广西南宁武鸣附近)。唐王朝因忙于集中兵力镇压
裘甫起义,无暇及此。次年六月,李鄠收集土军,攻讨群蛮,收复安南。三年二月,南诏军再次进攻安南。唐派前湖南观察使蔡袭率许、滑等8道兵共24万赴援安南,声势浩大,南诏自动退去。到十一月,南诏见8道兵马各回本道,又出兵5万进逼安南。蔡袭告急,唐廷敕发荆南、湖南两道兵2000人,令桂管(今桂林等地区)征义兵3000人,后又调山南东道弓弩手1000人一同赴援安南。但山高路远,援兵难以及时到达,而南诏军已将交趾团团围住。蔡袭据城死守,坚持到四年正月初七,南诏兵破城而入,蔡袭孤身一人,徒步力斗,身中10箭,欲趋监军船,但船已离岸,遂一跃入海,以死报国。荆南、江西、鄂岳和襄州戍边将士400余人逃至城东水边,荆南虞侯元惟德等对大家说:我们没有船,入水也是死,不如返回头与蛮子拚了,一个换两个也值得。众将士杀回东罗门,乘南诏兵不备,歼敌2000余人。入夜,南诏将杨思缙率兵赶到,元惟德等全部战死,交趾再度陷落,安南各部落尽降南诏。
咸通五年,唐骁卫将军
高骈出任
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屯兵海门(今越南海防安阳北),日夜操练,以图进取安南。监军李维周与高骈有隙,屡促进军,高骈无奈,遂于六年九月率兵5000先行进军,约好李维周随后发兵接应,及至高骈启行,李却拥兵不进。高骈兵至南定(在今越南河北顺城陇城乡),正在秋收的
峰州众“蛮”猝不及防,被高骈大破,所有大田收获,都成了高骈的军粮。
咸通七年,南诏王派善阐节度使杨缉,协助安南节度使段酋迁守交趾。唐亦派宦官监阵敕使韦仲宰率7000人至峰州增援高骈,高骈军屡次击败南诏军。高骈向朝廷奏捷,李维周却压住不报。唐懿宗
李淮数月不得音讯,感到奇怪,传诏问李维周。李上奏说高骈驻军峰州,与南诏军周旋,不敢进兵,懿宗大怒,就派右
武卫将军王晏权代替高骈。而高骈此时已乘胜大破南诏兵,围攻交趾城。段酋迁几次出城迎战,均为高骈所败,城中孤危。旦夕可下。高骈便派小校曾衮和韦仲宰所遣小使王惠赞驾船报捷。懿宗大喜,加封高骈检校工部尚书,仍镇守安南。高骈亲自督兵攻城,攻占交趾,杀段酋迁。唐军共斩杀南诏兵3万余,又破归附南诏的两个部落,1.7万人归附,南诏兵逃去。至此将近10年的安南边患得到安定。唐朝在安南置
静海军,以
高骈为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