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利寺镇,隶属于
辽宁省瓦房店市,地处瓦房店市城区以北,东邻
瓦窝镇,南与
祝华街道毗邻,西与
太阳街道、
赵屯乡接壤,北与
松树镇毗邻。辖区总面积89平方千米。2018年末,得利寺镇有户籍人口24327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复县松树区。
1958年,建立得利寺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95年,改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得利寺镇辖得利寺、崔屯、龙潭、西李屯、小屯、蔡房身、卢屯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56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得利寺镇共下辖7个村,1个农场生活区,镇人民政府驻得利寺镇得利街6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得利寺镇地处
瓦房店城区以北,东邻
瓦窝镇,南与
祝华街道毗邻,西与
太阳街道、
赵屯乡接壤,北与
松树镇毗邻。辖区总面积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得利寺镇地处辽南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30度。最高点位于龙潭山,海拔425米;最低点位于蔡房身村,海拔250米。
水文
得利寺镇境内最大河流为复州河,从北至南流经龙潭、得利寺、崔屯、小屯、蔡房身,河长10千米,年均流量192.7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得利寺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81年8月初,损毁农田142.5亩,经济损失2500万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得利寺镇辖区总人口2434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72人,城镇化率10.2%。另有流动人口890人。总人口中,男性12319人,占50.6%;女性12030人,占49.4%;18岁以下2056人,占8.4%;18~35岁5988人,占24.6%;35~60岁10943人,占45%;60岁以上5362人,占2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3132人,占95%;有回、满2个少数民族,共1217人,占5%。2011年,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0.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3.5人。
2018年末,得利寺镇有户籍人口2432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得利寺镇财政总收入3224万元,比上年增长4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50万元,比上年增长29.5%。
2018年,得利寺镇有工业企业47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
农业
得利寺镇耕地面积1.1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201年,农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得利寺镇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1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30亩,产量520吨。
得利寺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200头,出栏4100头;家禽饲养量30.2万羽;畜牧业总产值2300万元。
得利寺镇林木覆盖率20%,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000吨,主要品种有樱桃、苹果。
工业
得利寺镇形成以轴承、纺织、水果加工、仓储、运输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11年,得利寺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职工29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得利寺镇有有线电视用户81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得利寺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40人,专任教师10人;小学3所,在校生620人,专任教师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85人,专任教师7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得利寺镇有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卫生院1所,卫生站13个;病床40张,固定资产总值619万元。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1754人次。
2011年,得利寺镇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9500人,参合率99%。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得利寺镇有体育场地7处,全民健身场4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0%。
社会保障
2011年,得利寺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户,人数50人,支出118万元,月人均196.3元;城市医疗救助10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0人,支出25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8户,人数564人,支出93.2万元,月人均137.7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4人,支出12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5人,支出1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0万元。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得利寺镇有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固定电话用户5000户,移动电话用户6230户,宽带接入用户600户。
交通运输
2011年,得利寺镇有铁路
长大线,公路盖亮线、乐得线、许蔡线过境,
得利寺火车站位于得利寺村。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得利寺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复州东得利寺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