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堡村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下辖村
得胜堡村,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堡子湾乡北5公里处,村域面积18.223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明朝中期至清朝末年,为得胜堡村村落的形成时期。得胜堡村是由当时在此驻军的一些将士最先居住形成的,经过数代之后,慢慢形成了如今“三大街、六小巷”的基本格局。
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得胜堡村在保持原有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村中人口虽然有增长,但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没有发生迁出堡子的情况。
建国初期至1980年,得胜堡村人口逐渐增加,规模逐渐扩张,堡子内部空间已经不足以提供村民居住所需的房屋。于是,部分人开始向外迁出。整个过程以堡子为中心,向西面和南面的空地迁出。
1980年以来,得胜堡村人口激增,开始大量向堡子外面尤其是南面迁移,从而形成了现有的格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得胜堡村地处山西省最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40°23′—40°24′,东经113°12′—113°15′,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北5公里处,地处饮马河畔,村域面积18.223平方千米,是堡子湾乡较大的村庄之一。得胜堡村向南40公里可至大同市,北部、西北部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丰镇市和凉城县毗连,东与阳高县、东南与大同县、西与左云县接壤,南与大同市南郊区为邻,自古以来就是内蒙古通往山西的咽喉要地。
地形地貌
得胜堡村位于八棱碑山的南坡,北面和东面又分别被八棱碑山和东山环绕,黄土丘陵,沟壑纵横,海拔1200米。
水文条件
得胜堡村古堡群东面紧靠饮马河。
气候条件
得胜堡村山环水抱,因而冬季能够避免北部寒流的侵袭;南面开敞,夏季时湿润的南风使得空气不至于沉闷。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得胜堡村原是作为军事防御寨堡而修建的,依托明长城,除满足军事功能,还讲究“背山面水”和“负阴朝阳”的理念。东靠饮马河,北面和东面都被群山环绕,位于八棱碑山的南坡,在风水上南坡的阳光充足,空气、土壤和植被都较好,也是山区选址的好地方。
空间布局
得胜堡堡城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长440米,周长共计1980米。城墙高12米,厚10米,堡子总占地面积约242000平方米。堡内区域使用功能划分明确,北部约三分之一区域面积均为军事和管理区,中南部三分之二区域面积为村民的居住区,堡墙南部正中央开有堡门。
得胜堡是传统军事寨堡,所以它内部的街道的基本格局都同城墙的走向保持一致,要么是东西向,要么是南北路,道路笔直,没有弯路。堡子内的道路大概可归为“三大街、六小巷”,“三大街”为南北走向,“六小巷”则与“三大街”交叉,为东西走向。由于风水考虑和防御要求,小巷与主大街鲜有十字正交,都是稍微错开一些。按其宽度和等级,这些街道可以分为主要街道、次要街道和小巷三个等级。堡子内的主要道路除了南北古大街外,其余的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得胜堡主要街道是由南门引入的南北古大街(又叫军事大道),一直通到位于堡子内的玉皇阁,宽约10米,是堡子内部的主要交通要道。次要街道为“三大街”中的另外2条,即西城墙下的铜南照壁大街和东城墙与南北古大街之间的南北向大街,宽约6—8米。其余东西向的六小巷基本上都能直通各家各户,宽度为3—4米,没有准确的巷道名,都横向连接三条大街,村中有名的历史院落如许家院和孙家院都是位于小巷的两边。由于主大街、次大街和小巷宽度不同,所以形成的街巷空间也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主大街显得公共开放,而小巷则偏私密紧凑。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得胜堡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2063人,常住人口1820人。
经济
得胜堡村以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为主要产业。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得胜堡村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600元。
主要景点
古堡墙
得胜堡村古堡外墙一律是下面用石条所砌作为根基,基石高达1.5米左右,且皆为坚硬的玄武岩;上部包砖,南墙和后来延伸的东西堡墙部分用砖为一个型号,每块长47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重达9公斤,全堡在堡墙上共筑敌台18座,明代后期在每座台上配备500斤铜炮一门,当地称“二将军”,瓮城墙上配备一门千斤铜炮,被称为“大将军”。墙上筑有女墙,女墙上留有垛口,每个垛口各配备200斤重的铁炮一门,因像牛腿,因此称为“牛腿”。堡墙上共筑有五座楼,四角各一座角楼,在堡的东墙上正对堡内玉皇阁的地方,建有一座钟楼,此处实际上是堡未重修时东堡墙的正中间位置。
木牌楼
木牌楼位于玉皇阁南,高8.3米,宽55.33米,上铺琉璃瓦,1964年,为解决学习教育场所,该牌楼被拆除,在原址用牌楼木料建了一座前部为礼堂后部为戏台的建筑,之后这里就成了得胜堡各种重大活动的场所。2006年戏台被拆除,现只剩大梁为牌楼原材料。
衙门
衙门位于玉皇阁东门偏北 ,被称为北衙,是当年大同镇北东路最高军事长官办公的地方,因北东路一直由参将驻守,有时的参将还是大同镇的副总兵兼任,因此职别非常高。北衙也称参将府,该参将府设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宏赐堡移到这里。参将府周围设有弹药库、制弹房(全为砖石碹成的窑洞)、营房等建筑,共有营房300间,在北衙后边堡内的东北角还设有一处箭岛,是供将士平时练习射箭的地方。
饮马河及湿地
得胜堡村古堡群东面紧靠饮马河,河边有湿地。饮马河曾因李世明出征饮马于此,作《饮马长城窟行》“悠然卷旌旗,饮马出长城”而得名。湿地在山西北部很少见,夏季绿草如茵,河水清澈,蓝天白云,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各有千秋。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三娘子,蒙古鞑靼部落俺答汗之妻,明朝在隆庆五年(1571年)在得胜堡进行隆重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又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在得胜口设立马市。标志明蒙关系从战争转向和平。
历史事件
《明史》记载,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二十八日,隆庆皇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子弟亦各封官职,并批准了通贡互市,史称“隆庆和议”。同年三月,四城堡作为明蒙马匹交易市场而修建。此时的得胜堡不仅是屯兵之所,也是蒙汉互市的管理之所。由于之后双边贸易的扩大,得胜堡的原有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所以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对其进行了扩建。在南面城门门洞的东墙壁上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阴刻文字,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得胜堡扩修竣工记事碑。碑上的文字如下:
为内治宜图狃款非计等事,照得奉文展筑得胜,系题准钦限城工,为其护保。市口,实乃大同一镇封贡极冲要地,因其人稠地狭,原议添筑关城一座,东西南三面大墙沿长二百二十八丈,城楼二座,敌台、角楼七座,俱各调动本路镇羌等七堡军夫匠役共计一千一百八十八名。原议城工俱用砖石包砌,于万历三十二年七月内起,三十五年八月终止。所有原议土筑、砖包、关城、大墙并城楼、敌台等项,俱各通完。仍有原议新军营房三百间,今亦盖完。其原议军夫匠役口粮米五千四百四十三石,已支过口粮米三千七百六十九石一斗,节省口粮米一千六百七十三石九斗。原议军夫匠役,盐菜并烧造砖、灰、炭、脚价及营房木植、物料共银二千九百五十三两七钱,已支用过银二千五百零二两三钱,节省盐、菜、物料银四百五十一两三钱。
祭祀崇礼
得胜堡以前有大小72座庙,比较有名的有城隍庙、奶奶庙、老爷庙、龙王庙和大寺庙等。它们是村中人们祭祀或祷告的地方,但是在文革中这些庙宇作为“破四旧”的对象都被破坏殆尽。得胜堡所在新荣区周围也都有很多庙宇,一般有庙宇的地方都会举办庙会。像助马堡的六月六龙神庙会,镇川堡四月八奶奶庙会,拒墙堡五月二十五庙会,得胜口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八关帝庙会,破鲁堡六月二十三庙会,沙河堡五月十三庙会等。在庙会期间,大部分人都会来许愿,有求子的、有免灾祈福的、有去病求安的、还有祭祀还愿的,大家对庙会久办不厌,便形成了庙会传统习俗。
婚丧嫁娶
在得胜堡的婚嫁庆典很热闹。从订婚开始,就进入了准备婚礼的阶段。在当地,订婚第二天男方要带女方去买衣裳、金子。结婚前一天下午,准新郎及媒人、姐夫要带着茶叶、下茶钱、下茶馍馍等去女方家,本地人称为“下茶”。这天,新郎给新娘岁数钱、上下车钱。岁数钱一般没有标准,只是在新娘结婚当年的年龄基础上再加天地各一岁,之后按一岁多少钱再计算总钱数。在结婚当天,新郎带着绑有“子母葱”的两瓶酒、离娘肉,一般人们会用羊腿、离娘馍馍、作伴馍馍等食物,还有棉被、新娘的棉衣、蒙头纱及红色洗脸盆、牙刷等生活用品去新娘家,但是不能带镜子。新郎带给新娘的棉衣(一年四季度皆穿)、袜子、鞋,但凡是有兜儿就往里面装钱,就边裤腰带里也装有串好的硬币。新娘穿好衣服由哥哥背出门、新郎抱上车,这时未婚女子是不能看的。迎亲车队一般为六辆或八辆,迎亲车不能空,小舅子要和新郎新娘坐同一个车送亲的大多是新娘的姑姑、朋友们。在途中,凡遇到井盖、庙、坟墓、戴孝者,新娘低头不看或者贴红纸。娶亲车队的返程路线不可以和出发去新娘家的路是同一条,暗示新媳妇儿不走回头路。到达新郎家后,新娘双脚不能落地,则由新郎抱着先跨过火盆才能进家,还有拦新房要红包的习俗。进家后,新娘换好衣服后要“轧四角”,就是在坑席底下四个角放上核桃、红枣,新娘在坑上趟一圈。接着小姑子端水让新娘洗脸,洗完脸后,新娘要往洗脸盆内扔洗脸钱。
得胜堡丧礼也有特殊的习俗,称为“办白事”。人死之后,亲人在死者寿衣袖口装打狗饼、烧倒头纸、嘴含钱、手含钱。在入殓时,棺材内撒入五谷:麦子、麻子、谷子、黍子、油麦。死人入殓后要脚蹬裤子、头顶布衫,之后把棺材封住。据说,三天时死者望乡台,所以亲人们都来烧纸、磕头。这天,还要破土开始打墓。送葬前一天要送灯,把特殊的煤油放在堡墙上,然后去五道庙要报庙,在庙前或棺前烧纸告知阎王死者报到。送葬队伍要从堡门进入,绕村子一圈,最后到五道庙收灯、收香。返回时,众孝都要哭泣。送灯就好比引路,边走边点灯。过去村民家中没有太多经济来源,就用糠沾上油,路上用硬纸沾上油。后来发展成送葬队伍前面由一个人担着火盆,另一边担着柴棍。出殡当天,弄个钵子,钵子里放上肉,上面盖上糕饼,孝子一人一口咬这个饼子。孝子披麻礴戴孝,孙子披红、外甥披蓝,帽子子上缝蓝桃。死人一般单日埋,大多数都是七天打发。下葬时,女人不能去坟墓前。此外还有因特殊情况去世的年轻人,如果还没结过婚,一般要寄埋,就“沙”在某个地方,等找到合适的异性死者,就结为阴亲,埋在一块儿。
族谱家训
《许氏宗族家谱》由镇羌堡老人许得良编写,得胜堡许氏与镇羌堡许氏为同一支脉,该书主要介绍了许氏宗族在该地的发展历史、世系繁衍及重要的历史人物。
物产美食
得胜堡村农业生产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黍子、马铃薯、胡麻、豆类、特产有韭菜。
得胜的莜面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面食,得胜堡位八棱碑山下,多丘陵山地,气候凉爽,通风良好,且阳光照射充足,秋季雨水较多,这里产的莜麦不仅颗粒大,而且色泽较白。比较出名的是莜面窝窝,它的制作需要经过“三生三熟”的工艺,较为复杂,蒸出的窝窝,不倒不粘,可以用各种蘸酱和调料搭配着吃,味道鲜美。
得胜韭菜发芽早,长势旺,可提前上市,而且用得胜韭菜作馅,隔夜后色、香、味不变,因而得胜韭菜远近闻名。到了伏天,当韭菜花开时,采撷些飞白的菜花,经过碾制后,淹拌上黄瓜条、豆角丝,便成为上等的韭菜花腌制品。
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17日,得胜堡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7部局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21日,得胜堡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旅游信息
入村路线
得胜堡村南40公里与大同市相邻,西南距新荣区19公里,西北12公里与内蒙古丰镇市相邻,村西有京包铁路和208国道南北平行而过。从大同市驾车出发到达村落的时间大约为一小时十分,从丰镇市驾车出发到达村落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
参考资料
得胜堡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2 16:37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