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蹼铃蟾
铃蟾科铃蟾属动物
微蹼铃蟾,Grobina microdeladigitora Liu,Hu et Yang,1960,铃蟾科铃蟾属的一种蟾类。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发现地位于景东县黄草岭,海拔2240米处。四肢背面瘰粒发达,且与体背者一致。雄蟾仅趾基部具微蹼,前臂内侧及内侧3指黑婚刺密集细小;咽喉部及胸部有分散均匀的大小疣粒和小黑刺。
形态特征
背部呈棕黄色,有暗绿色斑块;唇缘有黑纵纹;四肢及腹面为黑色与土红色或橘红色相间的斑块,腹后部和股基部的橘红斑相连成一大斑块。体背及四肢背面具瘰粒,其间为小疣,鼓膜区上方瘰疣大,似耳后腺;肩上方常有4个大瘰粒排列成“> <”形。
体型较大,雄蟾体长71~78 mm,雌性略大。吻部高,吻端圆,鼻孔略靠近吻端;瞳孔心形;无鼓膜,无耳柱骨;舌大近圆形,不能伸出口腔以外;犁骨齿列形成短椭圆形。背面皮肤粗糙,大瘰粒较为稀疏,眼后有一个大瘰粒似耳后腺, 肩上方常有4个大瘰粒排列成形;体侧及腹部皮肤光滑;雄蟾咽喉部及胸部有分散均匀的大小刺疣;四肢背面瘰粒与体背面的瘰粒一致。前肢较短;指侧缘膜窄厚,指基部具蹼; 内掌突大而突出,外掌突平扁; 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缘膜厚而不显,仅基部有微蹼,内跖突小而扁平,无外跖突。背面棕黄色杂以绿色或黑色斑;唇缘有黑色纵纹,前、后肢背面各部常有一条宽黑斑;整个腹面以黑色为主,散有少数朱红色或橘红色斑块,一般在胸部和股基部各有一对,胸部的较小,股基部的大而醒目。雄性前臂内侧、内掌突及内侧3指有细密小黑刺,咽喉及胸部有均匀分散的刺疣,但不形成团状。
种群状态
该蟾分布点少而分散,中国为主要产区,其种群数量较少。物种受胁等级: 易危VU。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栖息于海拔1830~2240m的山区。
生活习性
常栖于山林沼泽地浅水泥窝内或隐蔽在树洞内。喜群居,每洞生活着3~5只雄蟾,且发出“咕”、“咕”的低沉鸣声。产卵于洞边,卵连成片。
毒性
微蹼铃蟾皮肤分泌物,其有毒成分主要来自:
文献
参考资料
微蹼铃蟾.中国有毒动物数据库.
微蹼铃蟾.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5:3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