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主要的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
社会学家M.L.德弗勒创立,又称“大众传播双
循环模式”。其主要内容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
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
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
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声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该模式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
过程模式克服了香农—韦弗模式单向支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声的概念,认为噪声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传播学界对噪声所起的作用的认识。该模式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该模式未能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从
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还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德弗勒的模式中,唯一提到的一个外部
影响因素是“噪声”,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
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声”概念能说明的。
香农——韦弗模式,主要的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1949年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首次提出,又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其内容主要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为
传播过程研究更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本词条所介绍的互动过程模式即由该模式发展而来。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
信息源、发射器、信道、
接收器、信息
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这里的发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编码和译码的功能。它的第一个环节是
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收到噪音的干扰(例如,在收看
广播电视节目时,天线接收功能不好,
电视信号弱而非电视信号又过强,造成图像不清晰;教室里光线过强,影响了显示在屏幕上的
投影图像的
清晰度;教室外过道上的谈话声过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授课及学生听讲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噪声的影响),产生某些衰减和失真。
大众传播模式,1954由[美]
威尔伯·L·
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该模式是除本词条介绍的互动过程模式之外另一个较全面地表达传播过程互动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