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位于坦桑尼亚共和国北部。1979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保护区是一片辽阔的高原火山区,西接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东连马尼亚腊湖国家公园,占地80,944平方公里。该地区于1957年在行政上从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范围内划出,成为独立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有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
奥杜瓦伊峡谷和已成深湖的恩帕卡艾火山口。
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英文名称: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入选时间:1979(2010年扩展范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v)自然遗产(vii)(viii)(ix)(x)
地理位置:S3 11 13.992 E35 32 26.988
遗产面积 : 809,440 ha
遗产编号:39bis
遗产描述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位于坦桑尼亚共和国北部。1979年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马赛族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火山口地区。坦桑尼亚政府为了保护这里的野生动物,曾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火山口,海拔2286米。800万年前恩戈罗恩戈罗曾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底部,专业术语称之为破火山口,即火山锥陷入火山井而形成的大凹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沿火山口外缘为环形,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v)、自然遗产遴选依据标准(vii)(viii)(ix)(x),,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为遗产的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报告。2010年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又扩展范围。
遴选依据标准(iv):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存在一系列与
人类进化和人类
环境动力学有关的关键证据,这些证据从400万年前一直延伸到这个时代的开始,包括人类进化发展中最重要基准的实物证据。虽然对奥杜瓦伊峡谷的许多组合的解释仍存在争议,但它们的范围和密度是显著的。几个古人类谱系的类型化石就来自这个地方。此外,未来对这一遗产的研究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
解剖学上现代人类、现代行为和人类生态崛起的证据。
遴选依据标准标准(vii): 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令人惊叹的景观和其壮观的野生动物集中迁徙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奇观之一。壮观的牛羚数量(远超过100万只)作为每年穿越塞伦盖蒂生态系统迁徙的一部分,横跨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边界的短草平原,这是一种真正壮观的自然现象。
遴选依据标准标准(viii):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未被破坏的火山口。该陨石坑、奥尔莫蒂 (Olmoti) 火山和伊拉卡伊(Empakaai )火山坑是东部裂谷的一部分,其火山活动可以追溯到中生代晚期/第三纪早期,并以其地质闻名。这处遗址还包括莱托利(Laetoli)峡谷和奥尔杜瓦伊(Olduvai峡谷),其中包含了与人类进化相关的重要古生物学记录。
遴选依据标准(ix):气候、地形和海拔的变化导致了几种重叠的生态系统和不同的栖息地,包括短草平原、高原集水林、热带稀树草原、山地长草平原和开阔的荒原。该遗产是塞伦盖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塞伦盖蒂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一,这里栖息着大量而壮观的动物迁徙群。
遴选依据标准(x):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有大约25000只大型动物,大部分是有蹄类动物,以及非洲捕食者哺乳动物密度最高的地方,包括已知最密集的狮子种群(1987年估计有68只)。这里拥有一系列濒危物种,如黑犀牛、野生猎狗和金猫,以及500种鸟类。它还支持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迁徙群之一,包括超过100万头角马,72000匹斑马和350,000只汤普逊瞪羚和格兰特瞪羚。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巨大完整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是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附近是注满了深水的恩帕卡艾火山口和盖伦活火山。在距此不远的奥杜瓦伊山谷的挖掘工作中,发现了人类的远祖之一哈比利斯人的遗址,Laitoli遗址也在该区域内,它也是360多万年前原始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遗产简介绍
恩戈罗戈罗自然保护区位于坦桑尼亚中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另一资料:面积6475平方公里)。保护区的中心部分是世界闻名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或破火山口,它是这一地区许多死火山的一个遗址。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曾发掘出距今125万年的“东非人”头骨化石,距今190万年的古人类残骸化石,以及动物远祖的化石。具有珍贵的科学价值。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是非洲坦桑尼亚国家天然动物园。位于北部东非大裂谷,在
马尼亚拉湖、
纳特龙湖和
埃亚西湖之间,
阿鲁沙西128 千米。保护区以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为中心,面积约 8.1万平方千米。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最高点海拔2135米,直径约18千米,深 610米,如同镶嵌在
东非大裂谷带上的一只“大盆”,“盆底”直径约16千米,“盆壁”陡峭,面积达315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火山口,素有非洲伊甸园之称。其内又包括许多火山口,如已形成深湖的恩帕卡艾山口,仍为活火山的奥尔多尼约·伦盖山,曾发掘出远古时代人头骨化石的
奥杜瓦伊峡谷等。
恩戈罗恩戈罗壮丽多变的景色包罗了从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壁上陡峭的斜坡到金合欢灌木丛。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多样,有林地、沼泽,湖泊以及草地或萨王纳。萨王纳是塞伦盖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此生态系统一直延续至肯尼亚,包括毗邻的马沙良·马拉自然保护区。萨王纳草地供养着
食草动物,这里树木茂盛、水源丰富,适合野生动物繁衍生息。
地质学上一次意外造成的景观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是地质学上一次值得高兴的意外造成的。保护区位于大裂谷东支,大裂谷是地壳上的一个断层,从莫桑比克穿过非洲直至叙利亚。在千百万年里,在地心的巨大压力下,熔岩从断层的薄弱处向地面喷出,形成一连串的火山,即今天东非的“火山口高地”。恩戈罗恩戈罗正是这些火山中的一个。以前是圆锥形,高度为现时的两倍。250万年前锥体最后—次爆发,把所有熔岩喷出,锥体顶部下塌成凹穴,只剩下火山口西北边的圆桌山。在地质学上,山火爆发或塌陷而成的火山口,称为破火山口。即火山锥陷入火山井而形成的大凹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沿火山口外缘为环形,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
恩戈罗恩戈罗是世界第六大破火山口,大致成圆形,是边缘保持完整的众多破火山口之中最大一个。非洲人将其称为恩戈罗恩戈罗,即“大洞”之意。巨大的火山口是800万年前火山喷发的遗迹,然而迄今为止,它已经停止喷发250万年了。800万年前恩戈罗恩戈罗曾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底部,专业术语称之为破火山口,即火山锥陷入火山井而形成的大凹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沿火山口外缘为环形,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这座古老死火山陡峭的火山口,火山口边缘上往内观看,口内是个朦胧的大穴,四周倾斜而成一个巨盘,乍看此巨穴,令人头昏目眩。600米下的河道呈现出粉红色斑点的湖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距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西侧40公里处发现了奥杜瓦伊浅峡谷,峡谷因古河水侵蚀岩石层而形成。1959年人类学家在这里发掘出距今125万年的
南猿头盖骨。1960年又发掘出距今190万年的能人化石残骸、石器以及迄今仍被狩猎的动物之远祖化石。这些发现对目前复杂而又有争议的人种系谱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自然环境与植物资源
恩戈罗恩戈罗是一片自然保护区,集中了草原、森林、丘陵、湖泊、沼泽等各种生态地貌,无数种类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生存,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链系统。非洲语的意思就是“大洞”,这个保护区是一片高原火山地带,以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为中心。在火山周边布满了矿物质,滋养着这里各式各样的生灵。这里有山林、水源,还有无数种类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生存。动物数量密度比当地的马赛人的羊群和牛群还要大。
东非草原上的树木主要是几种金合欢树和灌木,虽然都长着尖锐的棘刺,但许多动物仍赖以维生,较小的羚羊喜欢吃其嫩枝,较大的高角羚吃灌木丛,大象和长颈鹿则喜欢吃成树枝和树叶。金合欢树除作食物外,还可作观察哨站、贮藏室、遮荫处、雨伞、擦痒柱和窝巢。豹子在高枝上侦察猎物的动静,将其捕杀后贮存于枝丫上,防止鬣狗抢掠。烈日下
狮子躲在树荫下乘凉,盾鳞脊背蛇在树枝间找寻织布鸟的巢,准备大吃雏鸟。蓑蛾幼虫织的丝茧悬挂在树枝上。交配时,雌蛾在茧内,雄蛾在茧外,冒着被住在棘刺基部瘿内的蚂蚁攻击的危险。这种蚂蚁会保护金合欢树,抵御食叶的昆虫。成熟的金合欢种子被高角羚和大象等吞食后,在消化液中软化,才有可能萌芽。粪蜣螂翻吃动物粪便时,把种子埋入土中。于是,一棵新的金合欢树就成长起来。
马尼亚拉湖是进入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自然保护区的门户,海明威曾把这里描述为“非洲最可爱的地方”。蒙盖及隆约克河向许多沼泽供水,并有一个浅水碱湖
马加迪湖。马加迪湖没有出口,经长期蒸发,水中含盐量甚高,在某种光线照耀下会显出深蓝色。只有藻类和虾之类甲壳类动物才可以在水中生存。湖附近的沼泽则有河马在打滚,又有
大象和黑
犀牛喝水,同时聚集了啄牛鸟,专门啄食躲在犀牛皮上的寄生虫。马尼亚拉湖红鹤、鹈鹕以及水里密密麻麻的河马。马尼亚拉湖是一座咸水湖,湖里盛产蓝绿藻类和硅藻泥,吸引了大量火烈鸟。蓝藻是火烈鸟偏爱的食物。清晨或者夜间水流较为平静的时候,是
小火烈鸟进食的时间,它们在吸食和排除废物的过程中,可以将水中的微生物滤取出来。而当水流湍急的时候,小火烈鸟则欢聚在湖面上,以让湖水变得平静,方便觅食。几千只,甚至几万只火烈鸟在一起觅食将湖边渲染成春色无边的粉红色,景象十分壮观,就连河马也深爱着这个地方,纷纷汇集在湖畔。
动物资源
犀牛、
狮子、
大象,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火山口也因此名扬天下。该区的动物的名录看上去就像一份非洲野生动物的目录,主要野生动物有犀牛、大象、狮、豹等,总头数在 4万只以上。其它还有角马、斑马、瞪羚、水牛、疣猪、长颈鹿、河马、猴子、狒狒、鬣狗及各种羚羊。这些动物大部分漫游于辽阔的
塞伦盖蒂,河马等另一些动物局限在湖泊和沼泽地区。哪里有这样多的猎物,哪里就有食肉动物,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供养着大量的狮子、斑鬣狗、豺、猎豹、豹和薮猫。大部分生活在恩戈罗戈罗的动物不需要每年为寻找水源和新鲜的草场而迁徙,而是长年定居在火山口内,即使是在干旱季节,火山口内也不缺乏水源,因此,火山口地区野生动物繁多,旱季,火山口内有足够的水供动物饮用。也有足够的食物供给200多万头不同大小的食草动物。
恩戈罗恩戈罗不仅是大型野生动物的天堂,而且也是大量鸟类生活、繁殖、越冬或长途迁徙中停留的重要地区。这里有200多种鸟,包括鸵鸟、野鸭、珍珠鸡等。该火山口是整个东非野生动物世界的缩影。全年在此栖居的有鸵鸟、鸨、暗棕鵟、黑雕和白兀鹫等。
黑云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上飘过,破晓景色旭日初升,湖面及沼泽上现出,—片银色的亮光,火山口内的地面上散着黑点,只有当黑点开始像云般飘动,改变形状时,才能看清原来是成千上万只正在吃草的角马和
斑马。大部分恩戈罗恩戈罗的动物不像西面的塞伦盖蒂平原的动物,每年要为寻找水源和新鲜草场而迁徙,而是长年定居在火山口内。在干旱季节火山口内水源亦不缺乏。
每年十二月至翌年四、五月的雨季过后,火山口内的草地会一片翠绿,夹杂着粉红、黄色、蓝色和白色的花朵。在这肥沃的火山土上盛开的花有牵牛花、羽扇豆、雏菊及罕有的蓝色苜蓿花等。当五至十一月的旱季来临时,火山口内便渐渐由绿变黄,然后变成浅黄褐色,继而成为像饼干似的深褐色,动物开始聚集在蒙盖沼泽周围。由于火山口内三分之二是草地,除了零散的金合欢树和裸露的岩头外,都是一片均匀的颜色。
每当春天来临,准备一年一度迁徙的火烈鸟成千累万地云集在火山口的咸湖,宛若一层粉红色薄纱铺撒在湖面上,美丽异常。几百万只的火烈鸟(红鹳)地聚集在火山口底部的咸水湖上,火烈鸟,与火山口内生长的各种花卉、植物交相辉映。突然间湖面一阵骚动,粉红色点升上天空转圈,又飞回水上,那是大群红鹳在翩翩起舞,宛如玫瑰色地薄纱。这一幅绝美的画面使人省悟起恩戈罗戈罗为什么被誉为“非洲伊甸园”。红鹳有两种,一种是大红鹳,以长脚沿河岸踱着优美的大步,弯下头颈以喙捞取甲壳食物:另一种是小红鹳,在水深处觅食藻类。火山口内的花卉繁复,百合花、菖兰花、矮牵牛、雏菊、羽扁豆、三叶草竞相开放,万紫千红,使火山口景色迷人。马赛族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火山口地区。
每年五六月间,庞大的
斑马群和花斑牛羚群汇聚在
塞伦盖蒂高原,六七匹一排横立,准备开始行程500公里的向西迁徙。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壮观景象举世罕见。
在雨季,许多欧洲候鸟如白鹳、黄鹡鸰和燕等为逃避北方寒冷的冬天来此避寒。像大、小火烈鸟等不太有规律的客人也到这里的各个苏打湖上取食,尤其在其较固定的栖息地十分干旱或蓝绿藻开花衰败之时。这种情况只有当藻类数量过多,以致于事实上它们被自己产生的毒素毒害之事偶有发生。
火山口边缘把内外隔绝,火山口内的动物无须为生存而向外觅食。吃草的斑马、角马和瞪羚主要依赖草原,同时成为狮、猎豹、鬣狗、豺狼等的食物。这些食肉兽在食草动物群附近徘徊,像公路上的拦路劫匪,等待着狙击离群的动物。食草动物大多在一、二月间青草最绿时生育,食肉动物也同样在此期间繁殖,以便捕捉大量食草动物幼崽供哺乳的母兽和断奶后的幼兽食用。所以火山口内并非想像中的乐园。角马群一见徘徊的狮子就引起骚动,瞪羚受惊就跳跃逃生,斑马在角马群中吃草很显眼,但它们移动或在热霾中吃草时,身上斑纹会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见附图)。火山口内有15000只角马,大部分会全年聚成大群一起生活。群居保安全!离群的角马会成为食肉兽的猎物。
在火山口内,雄黑颊织布鸟会用草织一个巢挂在
金合欢树的棘刺上。它要在草变黄之前吸引雌鸟,否则会遭雌鸟拒绝而要重新织巢。
开发和保护
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在巨大的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内是野生动物的聚集地,有大量的大型哺乳物。在附近的
奥杜瓦伊峡谷,曾经出土早期人类的化石,以及人类生活的足迹。坦桑尼亚政府为了保护这里的野生动物,曾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坦桑尼亚政府在此设有生态科研机构和反偷猎搜捕队。
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与外界隔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地动植物的保护。但是随着景区的一步步开发,这也给这里的动物界造成了灾难。许多动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来到这里研究野生动物及其独有的生态系统。他们有一个疑问:关于近亲繁殖的问题。例如他们发现在火山口内的百余只狮子是15只狮子的后裔。这15只狮子或许是公元1962年雨季滋生的刺螫蝇引起的瘟疫后幸存下来的,也可能是后来由外面进入火山口的。这表示火山口内狮子群的遗传基因库存量甚低,威胁着它们抗病及繁育下一代的能力。每年都会有少数动物沿着古老的小径越过火山口边缘离去,加入旱季迁徙到火山口外平原的外部动物群中,稍后再回到火山口中。外流动物所占的比例极小,但已使火山口内动物得以接触外界的遗传基因。可惜周围地区农业的发展已威胁到迁徙路径,使火山口与外界隔绝。
尽管许多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已得到国家保留地和其他保护区日益加强的保护,但偷猎仍在继续。整个
非洲大陆上大象的处境很糟糕,估计每年有5万头被杀,累计减少总量已达40至60万头。黑犀牛已从许多地方消失,现已处在绝种的边缘。因为一只犀牛角价值3万美元之多,因此不管有多大的风险,捕杀仍在继续。有这样高的回报,也许对黑犀牛的数量从1976年的5万头急降到1990年的3500头就不会惊讶了。现已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以拯救这种健壮的动物。对某些地区实施反偷猎巡逻保护,一旦发现偷猎者,其将被射死。为了不顾一切拯救最后的黑犀牛,为了不让偷猎者达到目的和改变其射杀黑犀牛的企图,自然资源保护生义者宁可截去黑犀牛的角。
动物数量众多可能给该区带来很大的压力,然而事实上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它虽受自然的冲击却仍能显示复杂的平衡,每种食草动物都确立了在与其他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等级。因此,斑马吃植物的粗硬部分,而将多汁的部分留给羚羊。角马咀嚼下来的草皮残渣激发了新芽的生长,这对以此为生的瞪羚极为重要。要是没有这种食草的压力,许多萨王纳地区会恢复成林地。
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的重要性因它是
世界遗产地和生物圈保护区而得以加强。作为一个保护区它有着双重目的,一是保护该区的自然资源,二是保护土生土长的马萨伊部落的利益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至今还在这里照料牛群和羊群。
恩戈罗恩戈罗一度是附近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一部分,禁止农耕。对在该地牧牛的马赛族(亦译为:马萨伊族)不便,所以在公元1959年把火山口及其周围约8300平方公里划为保护区,但对火山口内放牧的牛只数量有严格限制,而且禁止建造房屋。这里,马赛族牧人的轻柔脚步声,被阳光晒得褪色的禾草的沙沙声,浓烈的动物气味,凡此种种,使此地的古老景色具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气氛。
公元1959年有人修筑了一条崎岖不平的路通往火山口内的地面,全长3200米,却下降了600米。在火山口内只容许汽车行驶,每年带来约10000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