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菲尔德步枪
英国研制装备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英文:Lee-Enfield Series Rifles),是1896年至1965年英国研制装备的手动步枪。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恩菲尔德镇位于英国伦敦的北郊,英国政府于1804年在那里建立一家兵工厂,最初的恩菲尔德兵工厂只是负责组装布朗-贝丝燧发枪,后来发展成设施完善具有研发能力的轻武器研究和生产厂。虽然英国皇家兵工厂拥有很多轻武器工厂,但恩菲尔德是主要的研发中心,在那里研制的步枪被冠以恩菲尔德步枪的名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恩菲尔德步枪的No.1、No.3和No.4几种系列步枪一直是英国及其他英联邦国家军队的中流砥柱。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是由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在李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后而来,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1918年开始量产。在一战和二战以及朝鲜战争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研制进程
1888年英国军队采用发射药为黑火药.303英寸口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Metford),简称MLM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衍生自.303英寸口径枪弹的Lee-Metford改进型,.303英寸口径枪弹改成无烟发射药后,由恩菲尔德兵工厂改进枪管膛线,1895年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Enfield),简称MLE步枪。为与后来的“短”步枪(SMLE)区别,MLM步枪和MLE步枪(枪管长30英寸,全长约1257毫米)统称为“李氏长步枪”(Long Lees)。此外,还有供骑兵用的卡宾枪(全长约1013毫米)。布尔战争之后,在李氏长步枪的基础上改进,打造了“短步枪”的概念,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毫米),简称SMLE,在1903年投产。直到现代,仍有SMLE步枪在民用市场用于狩猎和打靶,或作为纪念品被收藏。
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时期(1899~1902),李-恩菲尔德步枪是英军步兵的主要武器,以往英军在殖民地战争中面对的都是武器装备落后的对手,而这次他们第一次面对同样装备先进的敌人。虽然布尔战争中英军多次战斗的失利都归因于战略战术的失败,但也有许多英军士兵认为布尔人的枪和枪法都比他们好。虽然英国陆军也很重视射击练习,但许多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瞄准具无法在野外归零,不得不运回英国的兵工厂重新校正瞄具。另外一个问题是布尔人的毛瑟步枪是用弹夹装填的,一次就可装满弹仓。虽然李-恩菲尔德步枪弹匣容量比毛瑟步枪多了一倍,但装填时只能一发一发地装,很浪费时间。
英国人认真地吸取了布尔战争的经验教训,在1903年推出了一种改进型李-恩菲尔德步枪——新的缺口式机械瞄具很容易归零,在抛壳口上增加了弹夹导槽,用5发弹夹装填时,压两次弹就可装满弹匣。除了这些改进外,更重要是提出了“短步枪”概念。当时,世界各国普遍为步兵配发长步枪,为骑、炮兵和其他部队配发卡宾枪。而英国人却决定只用一种“中间”尺寸步枪(长度介于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同时满足两种用途。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李-恩菲尔德步枪(Lee-Enfield)的全称是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步枪是由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生产的枪管和“李”式枪机机构结合而成的,英军1895年装备。口径0.303英寸(7.7毫米),当时使用柯达无烟药,腐蚀性较大,连续射击二百枪左右就需要更换枪管。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在1901年就已经开始试验和生产,在根据布尔战争的经验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后,这种长度缩短至44.5英寸(1130毫米)的短步枪在1903年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通常简称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整体结构变化不大。枪管由原来的30英寸缩短到25英寸,前托与枪口端面平齐,因此两者外形上能很容易区分。
枪机弹匣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特点在采用由迈克.怀特·李发明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此后,英军的多种恩菲尔德手动步枪都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双排容量10发弹匣装弹(弹匣虽可拆卸,只是为维护或损坏更换方便,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通过机匣顶部抛壳口(装弹口)填装),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枪机行程短、操作方便的优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其迅猛的火力给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恩菲尔德兵工厂甚至曾生产了可装20发子弹的弧形固定弹匣用于堑壕战。李-恩菲尔德步枪本来带有刺刀,但因为过度糟糕的设计而通常被舍弃不用。
枪瞄准具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瞄准具由大麦粒准星(倒V形)和可调整的V形缺口照门组成,都装在枪管上,准星由前托的枪口箍上延伸的两片护耳保护。后来为简化生产,将准星改为柱形,照门改为U形缺口。最初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仍有齐射瞄准具,但在1916年以后取消。保险在机匣的左后侧,右手拇指可以很方便地操作。
枪配附件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枪托右侧都嵌有一小片圆形的黄铜片,上面铭刻有兵团标记。背带环有两个,一个在前托中部的枪管箍底部,另一个在枪托底部。枪托中空,在钢制托底板上有活门,可在枪托内存放维护工具。前托的前端面上有一个小螺柱突出于枪口下方,用于安装剑形刺刀。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最初配备的是P-1903刺刀,但由于短步枪的长度有限,有人认为这样在拼刺时会处于不利位置,必须增加刺刀长度,因而开发了P-1907刺刀。在一战中,由于堑壕战的需要,德国的毛瑟98式和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旧译春田)M-1903都试用过容量达20至25发的长弹匣,但其实恩菲尔德兵工厂早在1916年就向前线提供了至少16万个20发容量的弧形长弹匣。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狙击步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时期,一部分李-恩菲尔德步枪被改为狙击步枪。
澳大利亚陆军将1612把Lithgow生产的SMLE No1 Mk III*改用比赛级重枪管,加上腮托板及一战时P1918步枪的望远式瞄准镜,成为了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III*(HT)(SMLE No1 Mk III*-HT,HT指重枪管Heavy Barrel及望远式瞄准镜-Telescopic Sight),这种改装版在二战、朝鲜战争、马来亚冲突及1970年代后期的狙击训练中皆有采用。
二战期间,英国在1942年把标准型No.4加上木制腮托板及 No.32 3.5倍望远式瞄准镜,成为了Mk 1,其后在1943年推出了Mk 2,1944年又推出了Mk 3。英国著名运动枪械生产商Holland and Holland将以上版本改为No 4 Mk I (T)狙击步枪,而BSA及加拿大Long Branch兵工厂亦有参与修改,这批狙击步枪一直沿用至1960年代后,而英军在1950年代又将No 4 Mk I (T)狙击步枪的口径改为北约制式7.62 x 51毫米,变成了L42A1步枪。L42A1一直装备英军至1982年才被L96A1取代。
在1970年代除L42A1步枪外,皇家轻武器工厂(RSAF Enfield)亦推出了7.62×51 NATO的强制者(Enforcer)系列狙击步枪供英国警队使用,这批强制者狙击步枪成为了民用市场的珍品。
训练步枪
一战后,英国将一批SMLE改为.22 LR口径给军校生及新兵作射击训练步枪用途,名为No.2步枪Mk IV(Rifle,No.2 Mk IV),这种改装版的弹仓只能放一发子弹。二战后又推出了No.7步枪(Rifle,No.7)、No.8步枪(Rifle,No.8)及No.9步枪(Rifle,No.9),这批.22口径步枪成为了英联邦国家的新兵训练步枪。
自动步枪
有少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生产及改装上一种由新西兰人Philip Charlton在1941年设计的试验性自动装填系统,名为查尔顿自动步枪(Charlton Automatic Rifle),以替代当时长期缺少的布伦轻机枪及李维斯轻机枪。
二战时期,大多数新西兰地面部队都部署在北非,当日本在1941年加入战争时,新西兰发现本土的军队欠缺轻机枪来防卫日军入侵,新西兰政府立刻提供资金来改装李-恩菲尔德步枪(MLE)成为1500把半自动步枪,并在1942年装备国土防卫军。
查尔顿自动步枪有两种版本,分别是澳大利亚Electrolux公司以英国Lithgow生产的SMLE Mk III*步枪的改装版本,及新西兰本土的改装版,新西兰版本装有前握把及两脚架,以上两种版本皆采用相同的自动装填原理。大部份查尔顿自动步枪在二战后在一次大火中烧毁,只有少数保留于新西兰的怀乌鲁陆军博物馆(Waiouru Army Museum)、奥克兰战争纪念馆、澳大利亚的Singleton步兵博物馆及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中。
卡宾枪
德利尔卡宾枪(De Lisle Carbine),由英国人威廉·德利尔(William De Lisle)设计,发射.45 ACP手枪子弹,是英军在二战时的手动消音步枪,主要用在暗杀等的秘密任务。
短步枪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第一次创造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由李-恩菲尔德步枪全长1257毫米缩短为1130毫米。
该枪的特点在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垃式枪机,与前端闭锁枪相比,后端闭锁可以缩短枪机行程,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盒性弹匣,双排弹夹装弹(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由两个5发弹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这样就有10发子弹,比同时代的步枪容量的5发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优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其迅猛的火力给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系列型号
李菲尔德步枪有多种基本型号,还有基于基本型号持续改进的众多改进型号,为此采用了烦琐而复杂的命名方法。
1926年,英国兵工部门感到他们的武器命名方式太混乱,因而决定采用新命名方式。于是原有的.303口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统一命名为No.1步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广泛使用。前枪托与枪口齐平是其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拥有多种改进型号,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进型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提高步枪产量的需要,MK.III简化型于1916年投产,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大量生产、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军装备的主要步枪。
采用0.22英寸口径。训练用步枪。
仿自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枪管长660毫米,容量5发子弹的弹仓供弹。也称为P-14步枪。1916年转给美国承包商生产并装备英军,以弥补步枪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装备步枪数量不足,于是将P-14步枪口径改为7.62毫米(M1917),大量装备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军队。战争结束后,英、美军队全部撤装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新服役。No.3型结构上已经不属于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系列,但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一直将其包含在恩菲尔德步枪名录中。
No.1型的改进型,主要改用觇孔式照门,为了更容易生产,简化了主要零部件,外形上与No.1型很容易区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进行测试而未投产,1939年英国军队选定为制式步枪,1943年之后英军才广泛装备使用。No.4的基本型号MK.I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进型MK.II主要在朝鲜战争中英军大量使用。No.4型生产一直持续到1955年。
No.4型的缩短型,枪管缩短为520毫米,为了克服枪管缩短导致枪口焰过多的问题,在枪口安装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用于东南亚战场。
服役动态
长期服役
李-恩菲尔德步枪名字分别取自发明者詹姆斯·巴黎·李和生产厂家恩菲尔德兵工厂,该枪在布尔战争不久后就开始使用了,到1907年时已经广泛装备英国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士兵往往在射击完毕后重复装填5发弹夹时被英军用李-恩菲尔德步枪击毙,而一些德国军官的回忆录中则提到英军步枪队的齐射火力之猛烈甚于机枪。
19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阿富汗反叛武装打埋伏时使用的多是这种武器。苏阿战争期间,曾有一名美国记者参加了阿武装对苏军车队的袭击战斗,亲眼看到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也能熟练地端起李-恩菲尔德步枪,从高坡上把行进中的苏军卡车油箱打爆,而更多的人则在冲锋中边拉枪栓边开火,其命中率高得惊人。
中国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大量剩余军用物资进入中国,桂系和四川军阀部队也进口了部分李-恩菲尔德步枪装备部队。湘江战役前后,中国工农红军在湘桂边界与桂军激烈交战,并在全州以南、兴安以北突破桂军把守的湘江防线,缴获的装备中,就有部分李-恩菲尔德步枪。
四川由于地处受英国殖民势力影响的长江流域,又临近藏区,靠近印、缅等英国殖民地,英式武器输入比较方便。红军与装备英械的刘湘、杨森等四川军阀部队交战时,这款步枪缴获不少,其也是红军装备数量第三的步枪。
服役记录
型号服役
总体评价
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名气或许比不上德国的毛瑟98K和美国的伽兰德步枪。但其却是20世纪英国陆军最为重要的单兵武器,参加了20世纪前半期英军所有的军事行动,为英国赢得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展望》 评)
李-恩菲尔德步枪自从1888年定型以来,制造工艺优良,主体结构就没有大改过,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李-恩菲尔德III型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采用开创性的旋转后拉式枪机,使得步枪的装填速度很快,再加上其的10发可卸式弹匣比同时代步枪多了一倍的弹容量,令其成为20世纪实际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据2006年11月美国一电视频道军事节目通过对美英军事专家和武器专家调查表明,李-恩菲尔德步枪在“20世纪战争中最受欢迎的前10种步枪名单”中排行榜第三。(中国国防报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1:33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