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
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些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特点介绍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而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情感。例如,喜爱和厌恶,高兴或悲伤,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人在高兴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感到称心如意,精神百倍;而 在悲哀之时,会感到一切无望,心灰意乱,认为周围事物都死气沉沉,甚至伤心坠泪或绝望。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 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医宗必读》强调:“境缘不偶,营救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故历代医家主张:“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凡心之病当须用心药治才能见效。
要点
情志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因
病人角色各种各样,心理状态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施护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我们认为应以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开导式、情胜式、静式、转移式等方法对其实施情志护理。护士应首先从病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心理评估,并针对心理评估在临床护理、观察与交谈中注意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因素。如癫狂的病人,其病因大多数与精神刺激有关,所以精神安慰对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应主动接近病人,态度和蔼、亲切、诚恳,得到病人的信任,了解病人的真实思想,针对主要问题开导病人。护士不应随着病人的情志改变而
改变,应镇定自若,不慌不忙,耐心询问,辨证施护,善于谅解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予以开导,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排除一切对疾病不利的思想因素,保持愉快的情绪,尽快恢复健康。
护理方法
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新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 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员,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 、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 ,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新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正确运用开导法
开导法,就是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激比其它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产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 以上开导法,可运用于情志护理实践。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不良的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五志过极
意义
中医认为,七情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关系,活动喜悦适度,可使气机条达,营卫调和,经脉通利。如果七情太过,失去制约(突然或长期持续性刺激超出人的耐受限度)即成为致病因素,使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疾病。但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七情伤及一脏则病气累及他脏。由于情志的异常波动,而导致机体发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者,往往因过度恼怒而肝阳上亢,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现代
生理学、
心理学研究证实,情志活动与直接控制人体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大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关系。高兴、欢欣、愉快等积极的情绪能提高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提高脑力、体力、机体的耐受力,使各个器官功能协调一致,增强人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