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下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或许你情绪高涨,或许你在闹情绪,或者是你想说一点情绪都没有。你的情绪状态,就是你的生命的状态。对情绪的认知和把握,就是对你的生命的领悟和对你人生的掌控。
原理
内涵
从古希腊至今,历代思想家都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情绪的产生。 当代情绪理论多注重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很多独立的理论并不互相排斥,大多数研究人员乐于采纳多种视角,融合各种理论。引起争议的问题主要是认知判断对产生情绪有多重要,特别是和身体反应等其他方面比较。
情绪,是对一系列
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
哀、惊、
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
嫉妒、惭愧、
羞耻、
自豪等。情绪常和
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
荷尔蒙和
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
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构成
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基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
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例如:看到心爱的宠物死亡,主人的认知系统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
身体反应: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
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
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
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
产生和激活
心理学家伊扎德(1993)认为情绪能够以多种方式被激活,他提出的情绪激活的多系统模型表现了情绪过程的多样性。他将情绪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过程。
情绪激活和调节的多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Izard,1993)
(1)
神经内分泌过程。①通过神经递质的水平的变化诱发情绪(如血清素减少→抑郁);②通过在脑部的电刺激诱发情绪(如下丘脑的人工刺激→大怒)。
(2)感觉反馈过程。①通过面部表情诱发情绪(如紧缩鼻子→厌恶);②通过身体姿势诱发情绪(如垂头弯腰的姿态→悲伤)。
(3)情感激活过程。①通过品尝、闻味道产生情绪(如甜味→兴趣);②通过疼痛产生情绪(如厌恶的刺激→愤怒)。
(4)认知激活过程。①通过评价、评定和归因产生情绪(如将有害的判断为不公平的→愤怒);②通过记忆产生情绪(如回忆童年的经历→感伤)。
伊扎德指出,
神经内分泌系统不仅可以直接激活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影响其他三个情绪激活过程。体内、外的感觉输入信息作用于皮层下的有关部位,传出的运动信息使个体产生表达情绪的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所引起的感觉反馈信息进入边缘皮层区,使情绪达到意识水平,产生情感体验。这就是情绪产生的神经肌肉—感觉反馈原理。伊扎德认为,认知是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认知不等于情绪,也不是产生情绪的惟一原因。
动力性质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情绪是一种动机。情绪就像需要和认知一样,提供行为以能量,并且指引行为。例如,愤怒通过动员生理的、荷尔蒙和肌肉资源来提供一个人以能量,指引那种活动来完成一个特定的目的,如扫除一个障碍。
所有的情绪研究者都将情绪建构为一种动机,也有一些人认为情绪构成了基本的动机系统(Tomkins,1962,1963,1984; Izard, 1991)。综观动机研究的历史,生理驱力(如饥饿、渴、睡觉、性、疼痛)一直被早期动机理论家视为动机的基本来源。然而,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对有机体行为的驱使,不仅出自于生物的内驱力,而且出自于心理的反映功能。汤姆金斯明确指出:早期动机理论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把内驱力本身的信号和这个信号的“放大器”混淆了。内驱力信号(如食物、水、氧气等生理需要的信号),需要经过一种媒介的放大,才能驱策有机体去行动。这种起放大作用的媒介,就是情绪。例如,个体在缺氧时,空气的缺失威胁了身体的体内平衡,引起了吸氧的生理需要(内驱力的信号),同时,空气的缺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害怕或恐怖的情绪反应,这种恐怖将缺氧的内驱力信号加以放大并与之合并,提供了补充氧气的行动的动机。如果仅有内驱力而没有情绪反应,相应的行动就不可能产生。汤姆金斯认为,情绪不仅可以放大内驱力信号,其本身也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与内驱力相比,情绪是更强有力的驱策因素,情绪系统具有更概括化的性质,它无论在发生的时间、对象和强度上,还是在各种情绪的相互补充或抵消上,都比内驱力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例如,任何食物都能满足饥饿的生理需要,但情绪却使人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因此,情绪比内驱力具有更普遍的动机作用。
其次,情绪提供了一个人始终变化的动机状态的状态读出。动机和情绪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Buck, 1988)。饥和渴这样的生理驱力激励人去行动,而沮丧感和缓和感这样的情绪提供了这些动机被满足的情况的持续进展报告。例如,对于性动机,情绪反应可以提供进展报告,促进一些行为,抑制另一些行为。在试图性满足时,积极的情绪(例如兴趣和高兴)促进了性行为,而消极的情绪(例如憎恶、愤怒和内疚感)会抑制它。这样,如果是兴趣和高兴的情绪反应,人们会继续该行动;如果是憎恶、愤怒或内疚感这样的情绪反应,人们会终止这种行动。具有这种情绪信息读出系统,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得到很好的协调。
情绪与动机
在心理学研究历史中,把动机与情绪联系以来的观点早已存在。但是,动机与情绪二者间关系的性质,在心理学中仍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许多情绪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情绪与动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特殊的动机功能:它能以一种与生物动机或生理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指导行为;它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影响行为的动机状态;甚至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心理学家的这种研究开拓了动机研究的领域。
认知理论
理论概述
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E.Singer)提出的情绪归因论(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认为情绪产生决定于两个主要因素,
生理唤醒和认知因素(故有人称之为“情绪的
二因素理论”),认知因素又包括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解释和对环境刺激的认识。这样一来,影响情绪产生的因素主要是:生理唤醒+对生理唤醒的归因+对环境刺激的认识,三方面的因素(故又有“情绪的三因素理论”之说)。在新修订的彭聃龄版《普通心理学》中只提沙赫特与辛格的情绪认知理论,不再使用两因素或三因素的提法。
实验过程
J.E.Singer(辛格)
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当时做的实验非常有名。他们给
被试注射一种药物,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
复合维生素,目的是测定这种新药对视力的影响。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和食盐水。注射肾上腺素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情绪生理反应。
被试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无告知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指示语。对于正确告知组,即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发抖、脸发热等反应。对于错误告知组,有意错误地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可能无感觉、会发麻、发痒、头痛等。对无告知组,主试什么也没有告诉他们。注射食盐水的所有
被试都列为无告知组。
然后,人为地安排了两种实验情境;一种是欣快的环境,一种是愤怨的环境。所谓欣快的环境,是由
主试的助手(这个助手是受过训练的,他和被试一起,被试以为他也接受同样的注射,在同样的情况下参加实验)同被试一起唱歌、玩耍和跳舞。所谓愤怒的环境,是主试的助手当着被试的面对主试要他填写的调查表表示极大的愤怒,不断咒骂、斥责并把调查表撕得粉碎。实验后,主试询问被试当时的内心体验。
结果错误告知组的反应最容易受助手的高兴所感染,正确告知组的反应不容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无告知组的反应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同样,他们对愤怒的环境的反应也是一样的。该实验说明,注射肾上腺素虽然引起了典型的
情绪唤醒状态,但它的单独作用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同样,环境因素也不能单独决定人的情绪。在这里,认知对人的情绪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于
生理唤醒状态的错误告知组,因对其自身的生理状态不能作出恰当的说明,他一方面环视周围环境,以求得某些说明的线索,同时又认为自己之所以体验到这种生理反应,乃是由环境的气氛所致,于是就把自己的生理状态与环境线索相适应说成是欢乐或愤怒。正确告知组由于已经具有说明自己的生理反应的信息,便不去寻找环境中的线索。无告知组从主试那里什么信息也没有得到,完全按自己的评价作出反应。
于是
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
生理唤醒状态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沙赫特和辛格的
情绪理论又称情绪二因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实际上,在上述实验中,认知对情绪可能有三种作用,即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解释,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情绪的再评价。不过,有人重复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但没有得到和他们相同的结果.
情绪认知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这个结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
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
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
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
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
大脑皮层的
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
情绪唤醒模型。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联接模式
首先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减肥。很多人下定决心减肥,而且很多很多次要减肥,但是结果总不理想,常常没有坚持到底。其实就是“减肥”和减肥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更为积极的情绪联接,没有积极的情绪不断持续提供能量或者是动力。
再看一个例子,如今“健跑”很时髦,很多人惊讶,这么多人为什么能坚持下来。科学家进行了分析,发现人在跑步20分钟以后,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脑垂体分泌的物质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劳感、疼痛感,会让人感觉很舒服,这种身体反应和相应情绪状态让人记忆下来,这种情绪本身的动力驱动,产生了能量,驱动人们继续不断跑步,再现这样的情绪状态。
建立有效情绪联接,是让人们持续去做事情的动力。
动力学应用
如何持续管理激发个人的积极情绪
如何管理和激发他人产生积极的情绪?
如何帮助别人消化处理负面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