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志》是惠州市首部辖县(市、区)市志。它是在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主持下,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政府的部署,以及在省地方史志办的安排和指导下,由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队伍,并协调全市有关单位共同参与下编修而成的。
内容简介
《惠州市志》的整体设计上采用章、节体,中小编结构。全志并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除总述、大事记、党政要事纪略、县(市、区)概况及附录外,采用章节体,分编,各设章、节、目层次。编、章之首一般有概述之类的文字,在节或目下记述史实。该志有65篇合342章,约700万字,从政区沿革开始,并以之为平台,分述自然要素,含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生物、自然灾害等,为了解该区的自然基础及其历史变迁提供坚实可靠基础资料;继以人文为主线,纵横展开,涉及人类活动一切领域,包括人口、国土、环保、经济、水利、电力、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房地产、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商业、粮油、物资管理、外贸、旅游、乡镇企业、口岸、财税、金融、劳保、计划管理、统计、物价、工商管理、质监、审计、党政社团、人大、政府、政协、公检法、军事、人事、民政、侨务、外事、教育、科技、文化、文物、档案史志、医疗卫生、体育、方言、习俗、宗教、人物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举凡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层面,无不尽收其中,为了解人类活动在惠州发生的历史过程、各时代特点、时空变化规律、经验教训、利弊得失,以及相互关系等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自然和人文编章在该志中相互补充和整合,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结构框架,将惠州天上、地下、人间各元素及其组合的历史变迁、现状特点等全盘托出,着眼于“求真致用”,立足全市大局,详市略县,尽可能详今明古,记述公元前214年至公元2000年底两千余年间惠州市境自然和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各方面,在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3种社会形态下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奠定扎实资料基础。
基本内容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北纬22°24′~23°57′、东经113°57′~115°28′之间。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市境。陆地总面积11158平方公里,东接汕尾市,南临南海,西界广州、深圳、东莞3市,北邻韶关、河源两市。与周边6市陆地界线长846.49公里。拥有海域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海岛140个,是广东省海洋资源大市之一。2000年,辖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代管惠阳市,设有国家级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有83个镇(乡),8个街道办事处,1033个村民委员会,8256个村民小组,189个
居民委员会。另有,潼湖经济管理区3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杨村经济管理区设有12个分场,124个生产队。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7.8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98.40万人、农业人口179.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8人。居民中绝大部分讲客家话,一部分讲粤语或福佬话,全市通行普通话。
惠州市境域地貌,山河相间,岭谷平行,丘陵、低山广布,沿江沿海平原狭小。山地、丘陵约占70%,台地、平原约占18.3%。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低山丘陵区为粤东岭谷区的一部分,山地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低丘、平原区,属粤东岭谷与珠江三角洲的过渡区域,地势较平缓,多在海拔100米左右。东江、西枝江、龙门河等主要河流大体上与山地走向相平行。
惠州市地处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影响的过渡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多年平均气温19.69℃~21.9℃。日照时数1741.1~2068.2小时。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1743.5~2188.9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相对湿度79%~81%,蒸发量1406.3~1779.2毫米。冬天无严寒、夏日炎热潮湿。主要灾害性天气是早春低温阴雨、晚春倒寒,前汛期暴雨,夏、秋台风,秋季寒露风,冬、春之交低温霜冻,春、秋多旱。
惠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草地、水面、滩涂样样齐全,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海域中有浅海面积560.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养殖面积137.33平方公里。海区设有省级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适宜建设海港码头的岸线长28.4公里,惠州港为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深水港。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全市森林覆盖率58.8%,设有古田、南昆山、罗浮山、象头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
惠州城湖山秀美,是广东省历史名城。惠州市拥有省内少有的高密度旅游资源。全市各类景观有900多处。山、水、湖、海、泉、瀑、洞、岛屿等星罗棋布,与古城胜迹、道教源流、名士遗址、革命纪念地,以及客家民俗和瑶乡风情等交相辉映。有著名的惠州西湖,“岭南名山”罗浮山,“岭南第一汤”惠州汤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南昆山,东江、西枝江如练似带,大亚湾、巽寮湾和平海湾蜿蜒曲折,奇丽壮观,风光无限。
惠州人才辈出。从隋以后千余年间,有许多国内名人客寓或莅临惠州,留下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
惠州市是广东的一个主要产粮区。主要有水稻、番薯、玉米等,是丝苗、香稻主产地。
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大豆为主,是广东省甘蔗主要产区之一。蔬菜有130多个品种。水果有20多个种类、数百个品种,是广东“四大名果”即荔枝、香蕉、柑橙、菠萝的主要产区之一。杨村柑橘场为全国最大的柑橘场,柑橘种植面积1200公顷。
惠州梅菜、东江糯米酒,杨村橙、柑橘,
罗浮山百草油、龙门三黄鸡、小桂鱿鱼等是惠州市驰名港、澳与东南亚地区的土特产。
惠州市境在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已发现多处。先秦时期属百粤(越)范围。公元前214年在今博罗“缚娄”族居住地方置傅罗县后,此地为南海郡傅罗县(后称博罗县)的一部分。西汉前期近百年间,处于赵氏南越国治理之下。589年废梁化郡置循州。循州于607年改称龙川郡,唐代曾易名雷乡郡、海丰郡。917年循州析置祯州。1020年祯州改称惠州,1120年改称博罗郡。1279年市境属惠州路,明、清时期属惠州府。1912年归善县改名惠阳县。1914年6月,惠阳、博罗两县属潮循道,龙门县属粤海道。1949年2月后,惠阳、博罗两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龙门县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市境行政区划及其归属调整多次。1949年12月,隶东江区。1970年10月惠阳专区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3月龙门县划归广州市。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惠阳地区建制,分设惠州、东莞、汕尾、河源4个地级市。惠州市管辖惠城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1994年5月惠阳撤县改市(县级),由惠州市代管。
惠州城区自南朝梁以后,特别是隋以后的千余年间,先后为州(郡)、路、府、区、市等行政区的所在地,成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辖之地,东扼粤东咽喉,北控粤、赣要冲,水、陆拱卫广州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惠州市人民具有反封建剥削和压迫,反抗外国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光荣革命传统。最早有五代南汉时博罗县张遇贤领导反抗南汉腐败统治的起义。在辛亥革命前夕,惠州一些仁人志士踊跃参加同盟会,先后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三洲田(今属深圳市)起义、
七女湖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惠州地区革命党人又组织民军起义,克复惠州、龙门、博罗等城。1925年,惠州工农群众支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攻克惠州城,打垮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叛军。1924~1926年,市境各县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在惠阳县高潭区(今属惠东县)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在
抗日战争中,惠州军民奋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为抗日战争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抗战胜利后,惠州人民积极投入解放战争直至人民解放战争在惠州市境最终取得胜利。
惠州市是广东省有名的侨乡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惠籍华侨、华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也曾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惠州市各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至2000年全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由1987年的41.9∶26.8∶31.3调整为2000年的15∶57.7∶27.3。在三大产业绝对值均有较大增长的前提下,第二产业快速增长,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其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半壁江山。
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199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11.6万吨。全市林业用地绿化率达88.4%,森林覆盖率达57.3%。全年肉类总产量13.16万吨,水产品产量13.28万吨。全市有乡镇企业63187家,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第三产业有较大发展。2000年全市商贸繁荣,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2.92亿元。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收入同步增长,旅游营业收入大幅提升。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谷后逐渐复苏。
工业的主导地位明显增强。惠州市建立起电子、纺织、化工、机械为主的支柱产业,创建以TCL、德赛、麦科特、百路宝(纺工)、华阳五大集团为骨干的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电子城。五大集团中的4家已进入全省70家大型企业集团行列,另一家成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大企业集团。2000年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电话机、电池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脑、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线路板和照相机的生产基地。
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大发展。2000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50560户,私营企业3967家,从业人员122776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惠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外向型经济成为惠州经济发展的主体。2000年已有美国、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奥地利、韩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公司、大财团在惠州办起8000家外资企业。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索尼、日本、松下、LG、三星、西门子等16家落户惠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也终于正式签约。至2000年底,全市累计利用外资83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成为推动惠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00年惠州市已构成公路、铁路、航运、空运、管道5种运输方式并存的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改观,全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建成红花湖景区,市区面积扩大到26.51平方公里。整治市区七大出口路道和两江四岸,建成商业步行街、下埔滨江公园。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1999年后,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的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冬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
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7年的1236元增加到2000年的98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639元上升到3630元。200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586元,城乡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31亿元,总体消费水平达到“小康标准”。贫困地区致富步伐加快,惠阳市、博罗县在1998年通过农村小康县达标验收。至2000年底,348140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316643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322167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正在实施,覆盖面逐步扩大。部分居民生活已由小康型向富裕型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惠州市科学文化事业也取得显著进步。1988~1998年,全市有7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2000年全市有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47638人。有5家电子工业企业已列入国家电子工业百强行列。
惠州是东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地。自隋以后,建制逐步完善,朝廷命官、贬官多是进士出身有作为的高官,心系朝政,关心民生,治理地方以教化为己任,以建立学校作为教化人才、治理地方之本。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幼儿教育方面,有两所幼儿园评为“一级幼儿园”。中、小学校教育方面,基本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也得到发展。高等教育方面,1978年,惠阳地区在惠阳师范学校基础上,设立惠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与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惠州分院联合成立惠州大学,2000年2月升为本科院校,更名惠州学院。80年代中期后,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办学。2000年由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学校有177所,其中基础教育类141所、成人教育类36所,在校学生近两万人。惠州市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初级、中级和高等教育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
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也较快。新中国建立以前,惠州只有民间剧团或戏班。至1998年有专业文艺团队7支,表演团(队)20个。反映反腐倡廉的大型话剧《警钟》进京演出,获文化部最高等级奖项,受到中央领导和文艺界的赞扬。
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甚快。1949年市境只有几家简陋的电影院,2000年已有78家影剧院。各县都建起有线电视台,电台与电视台结成城乡网。2000年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6%。
艺术方面,除专业艺术工作者创作了有相当水平的艺术精品外,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遍及城乡。
龙门农民画享誉海内外,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农民绘画之乡”。
1949年10月惠州市境有《东江日报》,1993年,全市出版发行报纸22种。经过整顿,至2000年仍有2种。各类书店253家,印刷企业260家,音像零售点324处,出租音像店176间。1950年只有私立丰湖图书馆,藏书仅2万册,2000年,全市有5家公共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公园、文化广场逐步兴建,计有文化活动中心、惠州电影院、体育公园、东坡乐园。全市范围查明文物点230处,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古文物。惠州、惠东平海古城被省政府定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新中国成立后,惠州市开展体育学术研究,
发展体育运动。至2000年,全市已有体育场4个,体育馆5座,运动场10个,小运动场71个,灯光球场18个,高尔夫球场2个,足球场3个。排球、篮球、射击场遍及城乡,还建了专供老人活动的门球场。惠籍运动员高敬萍、吕钦、钟秀娥、蓝卫、韩朝明等,曾以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身份赴欧美、港澳及澳洲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比赛。全市有322名运动员参加过全国性、国际性比赛,并获得全国性赛奖牌。已有一批县、镇被
国家体育总局或省体委授予先进单位。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逐步完善。2000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0552人,比1987年增长66.1%。有85间医院评为等级医院,惠州市中心医院被评为“三甲医院”。
《惠州市志》将惠州市辖区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落后的区域,如今崛起在中国的南海之滨,引世人瞩目的光辉形象,精心安排、合理布局,描绘得淋漓尽致,堪称是一部较为出色的著述作品,是各界人士研究和了解惠州的良师益友,是进行爱党爱国爱民爱乡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是惠州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