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黎基金会(The Phelex Foundation)成立于1995年,是根据美国501(c)(3)非赢利组织法设立在马萨诸塞州的慈善组织。惠黎基金会积极扶持亚洲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特别帮助那些在经济、社会地位或身体条件都处于不利地位的学龄儿童完成基础教育。
工作重点
惠黎可持续助学计划(1995年)
可持续助学计划是惠黎基金会开创的一个可持续性助学扶贫的新方式,这种方式经过反复实践和论证,已被证明行之有效。基金会以乡村中小学为运作单位,建立勤农助学基地,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和现代化、民主、公开的财务管理取得项目收益,再将收益全部用于助学、
助教及改善教育条件。 惠黎基金会自1995年以来在中国开发了40多个有永久或半永久资金来源、有合作伙伴参与、公众支持和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项目。基金会董事、合作伙伴、捐赠者以及各界友好人士都为这些亚洲项目的成功所鼓舞,并坚信基金会运作的扩大将会使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童享受教育带给他们的希望。
惠黎乡村教育研究会(2000年)
惠黎乡村教育研究旨在促进对
亚洲和
非洲欠发达国家的乡村教育,寻求建立一个支持惠黎基金会和其他慈善组织资助计划的信息资源中心。惠黎乡村教育研究还为从事研究亚洲贫困地区乡村教育的社会帮助体系、资金募集机制和决策过程相关课题的美国本土研究生提供学期奖学金和助学金。
国际青少年城乡文化交流(2003年)
惠黎国际青少年城乡文化交流宗旨在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惠黎基金会资金来源于全球各地私人、
社团、
公司的捐助及机构伙伴的合作。
助学理念
可持续救助 是惠黎基金会理念的核心。与一次性捐助不同的是,惠黎基金会捐助5,000至30,000美元帮助学校建立小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并提供农业技术、项目策划与监控、财务管理决策方式诸方面的培训。项目一般在2至3年内产生较稳定收益。惠黎基金会项目收益首先用于为受援学校贫困学童减免学费、书本费、食宿费,其次可用于改善学童
营养社区议事会 由5至11名家长、村民、志愿者组成,经当地学区民主
选举产生(社区议事会可以是已经存在的村民委员会)。职责是对与项目有关的事宜予以决策。这些决策包括:
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和公开、公正的原则发放
助学金、
奖学金、
教师津贴和营养餐资金
监督助学项目的财务和帐目,确保其真实、透明
为校长提出学校整体财务管理的建议
帮助学校和惠黎基金会筹集额外助学基金,资助学区内贫困学童
定期向惠黎基金会和当地政府提供报告
社区议事会制度作为可持续助学项目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受援学校所在乡村广泛接受,并逐步推广。 财务管理
惠黎基金会为所有捐助项目提供
财务管理方法,包括可行性研究、预算程序、采购、核销、财务报告(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审计、收益预测、分配计划和财务信息披露。基金会的资助专款专用,项目款不可挪作它用(如支付各种
税赋、
政府收费、购买土地、补发政府拖欠的教职工工资等)。援助项目的收益也不可用于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
现金和实物。
惠黎纪事
2008年度
9月23-24日,
河北省电视台分别以《苹果长到来年卖》和《桃树盆景春节早结果》为题进行了报道和宣传,社会反响强烈,果树盆景在当地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为今后市场销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10月,兴隆盆栽基地育有苹果、梨、杏等8种果树盆景总计8300盆。通过基地老师多年来的摸索实践,在盆景塑形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8月5-7日,25-28日,
德国友人Gerhard Faisst应邀分别访问河北兴隆职中、内蒙巴彦塔拉两所乡村学校,参观各自的可持续助学项目,对项目有较高的评价,并与中国学生深入交流、畅谈互动、气氛热烈。
2007年度
兴隆职业中学“果树盆栽”助学项目,经过两年的艰苦经营,取得喜人的进展。九千株不同种类的果树盆景,几乎全部挂满了果实。老师带着园艺系的学生在大棚里精心造型,准备选择优果上市。此情此景受到来自美国黄汝斌基金会董事们的热情赞誉。
六月,惠黎基金会与
北京伊凡苗木有限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该公司多年来致力于繁育、推广抗生杨品种,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成功建立实验基地和
种苗基地。作为合作伙伴,将在未来数年内为基金会拓展的林草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2006年度
12月,与中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湖北薤山中心小学助学茶厂二期工程开始运作。同期,面向境内外在校大学生及学生社团的2007惠黎假期
乡村游学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在本月拉开序幕,活动将为基金会开展的 国际青少年城乡文化交流项目提供更优的备选方案。
11月, 香港宝嘉怡升制衣有限公司向基金会助学项目捐赠价值4万元人民币的服装。
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和
中国传媒大学等北京高校的 学生社团组织了爱心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助给惠黎乡村助学项目学校的贫困学生。
2005年度
2005年11月22-28日,基金会工作人员走访了河南嵩县洛沟小学、青山小学、汪城小学等乡村学校。期间,在洛沟小学,基金会工作人员对学校师生进行了
电脑培训,助学项目的财务培训和社区议事会议事程序的培训。走访了贫困生家庭和为助学项目基地义务出工的村民。(更多)
2005年10月1日-5日,惠黎基金会会长周元先生在重庆酉阳县走访山区学校,与当地教育官员、农业专家、学校校长和村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贫困山区乡村学校的
财务支持体系和教育理念。同往的还有中国证监会官员冉华博士和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樊英女士。
转型报告
转型原因
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国农村发生较大变化:其一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带来乡村新出生人口的下降,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减少,很多村落小学生少到几人或十几人。其二体制改革带来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精简,很多乡村在地理上相邻的乡镇大多进行了合并。以上两点带来的结果是部分乡村小学被取消或合并。惠黎基金会助学项目学校湖北谷城滴水小学、天柱山小学、西坪小学、刘坪小学,河北兴隆车河堡中学,青海循化撒拉女中等学校先后被合并、取消。
其次,进入本世纪,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乡村教育支持出现良好势头。2003年9月20日公布的《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 “ 两免一补 ” (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诸多困难
目前,
农村职业教育有些恢复,但对乡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却面临诸多困难:
1 、现有职业学校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基础薄弱,竞争力差。
2 、从师资力量和资源上看,原有的师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3 、农村学生难已支付高额的学费。就目前
中等职业教育收费看,每生每学年的
学费在1000~3000元之间,个别专业还更高。
4 、农村学生面临着就业、创业的难题。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于社会地位、社会关系、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很小。
上述困难的制约,使农村教育,特别是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运作方式
鉴于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乡村教育情况的变化,惠黎基金会助学活动拟将资助重点和支持力度转向农村职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特别是这些学校的贫困农村学生。
基金会将采用直接赠的方式 在助学项目开始之际向若干名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提供助学金。在项目取得成功之后,每年增加的收益将把受援学生人数逐渐扩大到更多。在助学金的资助下,受援学生乐于在学校学习
农业 /
林业、商品农业以及环保科学等学科,并积极参加与项目相关的劳动和运作活动。
作为这些项目的执行和受益者——农村职业学校将负责运作这个
可持续性助学项目,保证苗圃、大棚或基地以逐年增加收益的方式资助当地最想从事现代农业科技学习的贫困生完成相当于高中学历的职业技术学习。
如上所述,转型后的惠黎助学项目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农科技实践场所,并创造一个环保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可持续性助学金项目。其项目可在未来若干年内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
志愿者
创业者精神
志愿者精神是乡村助学项目的基本要素。基金会依靠志愿者担任项目具体工作。从项目申报到可行性论证,从项目实施到助学反馈,无处不包含着他们点点滴滴的奉献。山西省孝义市的杜玉玺老师和吕云进老师就是这些志愿者中的典型代表。
杜玉玺
山西省孝义市教研室小学自然教研员
吕云进
团队精神
1999年惠黎基金会在湖北宜都市召开助学项目现场交流会,图为湖北志愿者。 作为惠黎基金会团体志愿者的
湖北省教育报刊社《
小学自然教学》编辑部的老师们,从1995年惠黎基金会在中国境内救助贫困学童开始,便积极为基金会在湖北山区选择、考察和监控贫困学童救助方案的落实,培训乡村自然教师。他们还发挥其工作优势,帮助贫困的乡村小学寻求技术和市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