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蝗(Calliptamusitalicus)属于
蝗科星翅蝗属昆虫,成虫体型粗短。
前胸背板中隆线较低,侧隆线明显,几乎平行,3条横沟均明显。主要喜食
菊科的多种蒿类和黎科以及禾本科的植物,也可危害小麦等作物,是新疆草原主要害虫。前胸腹板在两前足基部之间具有近乎圆柱状的前胸腹板突。后足腿节粗短,上隆线具有细齿,后足腿节内侧玫瑰色或红色,常有2条不完全的黑色横纹,此横纹不到达后足腿节内侧的底缘,后足腔节上侧和内侧红色。前、后翅均发达,前翅明显超过后足腿节的顶端,后翅基部玫瑰色。雄性尾须狭长,略向内弯曲,顶端分成上下2枝,上枝长于下枝,下枝顶端有明显尖锐的下小齿。体长:雄性14.5-23.4毫米,雌性24.5-41.1毫米;前翅长:雄性11.3-18.3毫米,雌性22.3-31.6毫米。
形态特征
雄性 体型中等。头大而短。颜面侧观略向后倾斜,颜面隆起宽平,两侧缘几乎平行。头顶略向前突出,低凹,两侧缘具隆线。缺头侧窝。复眼卵形。触角丝状,通常到达或超过
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圆筒状,前缘微圆弧形,后缘为钝角状;具明显的中隆线和侧隆线,中隆线通常被3条或2条横沟割断;后横沟位于中部,沟前区的长度约等于沟后区的长。前胸腹板突近圆柱状,端部钝圆。中胸腹板侧叶横宽,侧叶间之中隔长宽近相等或宽略大于长。后胸腹板侧叶在端部彼此分开。前、后翅发达,到达或超过后足股节的端部。后足股节短粗,股节的长度约为其最宽处的3.2~3.9倍;上侧中隆线的细齿明显可见。后足胫节缺外端刺,内、外缘刺各9~10个。鼓膜器发达。腹部末节背板的后缘缺尾片。肛上板为长三角形,中央具纵沟。尾须狭长,顶端分成上、下两齿,上齿长于下齿,下齿的端部又分裂为2个小尖齿,下小齿较尖。下生殖板圆锥形,顶端略尖。阳具瓣较长,其超出阳具侧附突顶端的长度较短于侧附突本身的长度;阳具瓣外围的袋状膜较长,下曲,端尖,略向后倾。
雌性 似雄性,但体型较粗大。
体色:体通常褐色、黄褐色或灰褐色。前胸背板沿侧隆线有时具淡色纵条纹。前翅褐色,具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后翅基部为红色或玫瑰色。后足股节内侧红色或玫瑰色,具2个不到达底缘的黑斑纹;上膝侧片黑色。后足胫节红色。
体长:♂14.5~25.0mm,♀23.5~41.1mm;前胸背板:♂2.8~5.0mm,♀4.5~7.9mm;前翅:♂11.3~18.3mm,♀17.5~32.0mm;后足股节:♂9.4~14.8mm,♀13.8~21.8mm。
蝻期:雄性5龄,雌性6龄。1龄:触角13节,端部灰色。体长5~6mm,后足股节长2.5~3.0mm。头部、体躯呈黑褐色或黑色,唇须、前胸背板侧片的下缘、体躯的下部、前、中足胫节基部淡白色。后足股节外侧具两条白色或淡白色斑纹,后足胫节近基部具白色环纹。前胸背板无侧隆线或侧隆线不明显。无翅芽。2龄;触角16~17节;体长6.0~7.0mm;后足股节长3.8~5.5mm。体黑褐色、黑色或灰褐色。前胸背板侧片常具一为灰色包围的暗斑。前胸腹板突圆锥形。前、后翅芽可见,并有翅脉的痕迹。3龄:触角18~22节;体长雄性11~13mm,雌性12~16mm;后足股节雄性5.0~6.5mm,雌性6.0~6.8mm。体灰褐色或黄褐色,前胸背板侧片具一为灰白色包围的暗斑。前胸腹板突明显,呈圆锥状。前翅芽较小,后翅芽较大,半圆形,翅尖指向后下方。4龄:雄性触角21~22节,雌性22~23节;体长雄性10~14mm,雌性19.0~22.0mm;后足股节雄性7.0~9.0 mm,雌性8.0~12.0 mm。前翅芽基部被前胸背板后缘掩盖着,后翅芽增大,前、后翅芽均向上翻,后翅芽将前翅芽掩盖。5龄:触角雄性23~24节,雌性25~26节;体长雄性12~28mm,雌性19~22mm;后足股节雄性9~12mm,雌性9~15mm。翅芽长,到达或超过腹部第3或第4节。前胸腹板突与外生殖器近似成虫。6龄;仅雌性具6龄,其体长较5龄长。
生活习性
周期
1龄:头部及体躯呈黑褐色或黑色,后足腿节、胫节也呈褐色或黑色;但下唇须、前胸侧板后下角及后缘、体躯下部以及前足和中足皆呈白色或浅肉色,后足腿节基部也呈淡白色,并在其外侧有2条白色或淡色带斑。后足胫节近基部有一白色环纹。翅芽尚不明显。触角13节,端部灰色。体长5-6毫米,后足腿节长2.5-3毫米。
2龄:体色如1龄或增加灰褐色。前胸背板侧隆线明显。前胸侧板常有一为灰色包围的暗斑。前胸腹板具圆锥形突起。前后翅芽可见,翅尖指向下方,并有翅脉痕迹。触角:雄性16节、雌性17节。体长6-7毫米。后足腿节长3.8-5.5毫米。
3龄:体色呈灰褐色或黄褐色。前胸侧板为灰色包围的暗斑明显。前胸腹板具有明显的锥形突起。前翅芽较小,后翅芽较大,呈半圆形,其翅尖指向后下方。触角:雄性18-20节,雌性20-22节。体长:雄性11-13毫米,雌性12-16毫米。后腿节长:雄性5-6.5毫米,雌性6-8毫米。
4龄:前翅芽基部被前胸背板后缘所掩盖,后翅芽增大,前后翅芽皆翻上,且后翅芽将前翅芽掩盖。触角:雄性21-22节,雌性22-23节。体长:雄性10-14毫米,雌性19-22毫米。后足腿节长:雄性7-9毫米,雌性8-12毫米。
5龄:翅芽暗色或黑色,且到达或超过第三或第四腹节。前胸腹板突起与成虫相似。触角:雄性23-24节,雌性25-26节。体长:雄性12-23毫米,雌性21-28毫米。后足腿节长:雄性9-12毫米,雌性9-15毫米。
6龄:仅雌性具6龄,其翅芽及体长皆较5龄增大。
卵
卵囊常呈屈膝状,即泡沫部分与卵室部分相连接处微细并成钝角。卵囊长22-41毫米,直径约为4.5-7毫米。卵囊上部泡沫物质呈较长的柱状,为淡黄色、黄褐色或土红色,其外包被有较软的卵囊外壁。卵囊下部为卵室,内含卵粒20-50粒,排成4行且与卵囊外壁几乎呈直角,其外壁混有由较硬的土壤或沙粒形成的土壁。卵粒黄褐色或土红色,长5-6毫米,直径约1.2毫米。卵粒表面具5-6边形的网状花纹,花纹隆起在彼此交接处具圆形瘤状小突起。
生活史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年份,在新疆地区卵的孵化最早出现于5月上旬,孵化盛期约在5月中、下旬,个别年份孵化末期可延迟至6月上、中旬。最早羽化期约在6月上旬,羽化盛期通常在6月中旬。产卵初期在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上、中旬,产卵末期可延迟至8月。成虫经多次交配后,雄性常先于雌性死去,雌性成虫可活到9月中旬。
发育历期
意大利蝗蝗蝻一龄期为8—12天,二龄期为6—15天,三龄期为5—16天,四龄期为5—19天,五龄期为15.47天;六龄期为6.57天;成虫寿命雌性20—51天,平均35.5天,雄性33—54天,平均43.5天。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为124.6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5.52℃
意大利蝗蝗蛹孵化时从卵囊内爬出地面,呈半透明淡黄色,3—5min后脱去胎衣,体色由淡黄色变为褐黑色或黑色。在一天内,卵的孵化集中在北京时间10:00一13:00,晴天在10:00一16:00均有孵化,阴天孵化少,雨天未见孵化。蝗辅的活动主要与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成虫在地面温度20一30℃时活动最为活跃,40℃以上及阴雨条件下,则栖息于草丛根部静止不动。当意大利蝗虫口密度大于12头/m时,由散居型变为群居型。群居型意大利蝗成虫取食顺序:冷蒿、苜蓿、新疆鼠尾草、针叶苔草、沙蒿、糙苏、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散居型意大利蝗成虫取食顺序:
冷蒿、苜蓿、针叶苔草
新疆鼠尾草、
沙蒿、糙苏、阿勒泰狗娃草、紫花芨芨草、羊茅=冰草=0。
交配产卵
成虫在羽化后4-7天开始交配产卵。产卵多在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之间,多选择在不十分坚硬、碎石较多的裸露地段。产卵时把产卵器靠近并顺着小石块向地下钻洞。约经1小时产卵完毕,卵产完后,猛然跳走,产卵洞口即被周围的土粒封闭。
意大利蝗喜集中产卵,据观察,在不到1平方米的地方就有30多头雌虫同时产卵,在0.5平方米面积内,挖出蝗卵140块 (新疆巴里坤)。雌虫一般可产卵3-5块,每块含卵20-50粒。意大利蝗主要喜食
菊科的多种蒿类和黎科以及
禾本科的植物,也可危害
小麦等作物。
分布范围
意大利蝗Calliptamusitalicus(L.),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Acridoidea)星翅蝗属(Calliptamus Serville)(夏凯龄系统)。
意大利蝗是欧洲大陆的代表蝗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海拔800—2300m荒漠、半荒漠草地的主要危害蝗虫之一,它们广泛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东起巴里坤盆地,吉昌州,西至博尔塔拉州,伊犁州,塔城盆地,阿勒泰山区以及南疆的巴音郭楞州,阿克苏地区和喀什等地。内蒙古、青海、甘肃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