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细长或粗,木质化,侧根多;茎直立,稀单生,上部分枝,枝短,稀略长,斜向上,或不分枝;总苞片背面近无毛;花序托有白色托毛,花冠狭管状,花柱伸出花冠外,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果长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上端圆;花果期7-10月。
多年生草本,有时略成半灌木状。主根细长或粗,木质化,侧根多;
根状茎粗短或咯细,有多条营养枝,并密生营养叶。茎直立,数枚或多数常与营养枝共组成疏松或稍密集的小丛,稀单生,高30-60(-70)厘米,稀10-20厘米,基部多少木质化,上部分枝,枝短,稀略长,斜向上,或不分枝;茎、枝、叶及总苞片背面密被淡灰黄色或灰白色、稍带绢质的短绒毛,后茎上毛稍脱落。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宽0.8-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
叶柄长0.5-2厘米;中部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宽0.5-0.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枚,中部与上半部侧裂片常再3-5全裂,下半部侧裂片不再分裂或有1-2枚小裂片,小裂片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0.5-1.5毫米,先端锐尖,基部裂片半抱茎,并成假托叶状,无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全裂或3-5全裂,裂片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半球形、球形或卵球形,直径(2-)2.5-3(-4)毫米,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或为狭窄的总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密被短绒毛,有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背面近无毛,半膜质或膜质;花序托有白色托毛;雌花8-13朵,
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上部2叉,叉枝长,叉端尖;两性花20-30朵,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
瘦果长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上端圆,有时有不对称的膜质冠状边缘。花果期7-10月。
紫花冷蒿(Artemisia frigida var. atropurpurea Pamp.)与冷蒿区别在于紫花冷蒿植株矮,高10-18厘米。头状花序半圆形,直径3.5-4.5毫米,在茎上多组成穗状花序,稀少为
穗状花序式的狭圆锥花序,花冠檐部紫色。分布于中国宁夏、甘肃、青海及新疆;生于海拔2000-2600米的山坡。
在中国的东北、华北省区生长在海拔1000-2500米,西北省区生长在海拔1000-3800米,
西藏生长在海拔4000米附近;适应性强,在中国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及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
山坡、路旁、砾质旷地、固定沙丘、戈壁、高山草甸等地区都有生长,常构成山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主要伴生种。
分布于中国
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
陕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蒙古、土耳其、伊朗、
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部分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北部、美国西部、中部及西南部都有分布。
冷蒿一般采用种子和分株繁殖。在沙地或撂荒地播种,播前须进行地面处理。播期宜在雨季前或化雪后,将种子直接播于地表,不覆土或覆土不超过0.5厘米,每亩播种量0.2千克。冷蒿具有枝条萌发不定根的特点,当枝条与地面接触后,条件适宜时即长出不定根,枝条脱离母株,形成新的植株,因此,可在固定沙丘上封育,以提高其覆盖度,增加利用效果。
冷蒿的全草入药,有止痛、消炎、镇咳作用,还作“
茵陈”的代用品。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痘、小便不利等,也入蒙药,能止血、消肿,主治各种出血、肾热等。
冷蒿为优等饲用价值的牧草,春季返青早,生活力最强,单株产量高,是抓膘、催乳的牧草之一。草场上生长冷蒿的多少,可作为选择放牧地时特别注意的条件。在牧区为牲畜营养价值良好的饲料。利用开花期鲜草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2.2%,
粗脂肪6.8%,粗纤维42.2%,
无氮浸出物31.6%,粗灰分7%,其中钙1.38%,磷0.67%。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在霜冻后或冬季其营养枝仍保存良好,且柔软良好,且柔软多汁,对家禽,尤其是产羔母畜冬季放牧利用更有价值。马、牛、
骆驼终年喜食,具有采食后驱虫之效,因此,是优良的放牧场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