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红包
2006年171条汉语新词之一
感恩红包(gǎn ēn hóng bāo),2006年171条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学生送给教师的礼金,其中有自愿的,也有被迫的。
相关报道
元旦前后,福建某小学的一些老师大肆收取学生的“感恩红包”,钱数为10元到150元不等。据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为老师送红包,竟是响应学校的“号召”。对于红包现象,一位老师称:“家长这么客气,是想表达感谢之情,我们不接受红包显得不礼貌。”
感恩非得用“红包”
对于家长而言,学校开口向孩子要钱,怎敢不给?如果不给,谁能担保孩子在学校不会受到“特殊待遇”呢?家长们只好乖乖掏了腰包。在看似自愿的背后其实是不自愿和强迫。更让人觉得变味的是,学生30元钱的红包还入不了老师的“法眼”,“至少要包100块钱”,这成了赤裸裸的索贿。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张贺卡,都能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做个拥有良好社会风尚的人,本是学校教育重要职责。可变味的“感恩红包”不仅没有正确培养孩子们感恩的心,反而让孩子们过早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误导他们在感恩和金钱上画等号。还可能使老师因“红包”大小而对学生区别对待,影响教育的公平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谓危害极大。
警惕腐败的潜伏期
所有教育腐败的“消极因子”,在许多学生的身上肯定会“潜伏”良久,而且随时都可能产生“裂变”或爆发。从此意义上讲,在校园里流行的教育腐败,比任何领域的腐败都更可怕!著名教育家常燕生曾说:“其他的制度都是根据自然的人性要求所产生的,而教育制度则把握有改造这个人性的可能力量。”人性改造是社会改造的根本之途,如果教育园地被腐败广为污染,民族的精神家园就难免不会沉沦。
韩国在教育领域里实施了“铁鞭制度”,规定教师如收受学生家长的红包,即使金额很小,也可能被开除并因此丢掉其饭碗。的确,与各式腐败相比,教育腐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更为危险的是,它还蕴含着一段让我们无法测控,且破坏能量随时都可能产生递增着的潜伏期。
感恩红包
社会评论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但是如何感恩,又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呢。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他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谢。
历史事例
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猛苻坚知遇之恩,辅佐之至,后世皆称一代名相;汉臣董文柄受元主忽必烈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献计献策,最后灭了南宋,是元朝开国大功臣之一;投桃报李衔环结草之事,更是千古流芳,万人传颂。
不错,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感恩事例,可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
诸葛亮不顾蜀国国力弱小,连年进攻强魏,蜀国国力愈加衰微,陇西地区生灵涂炭;后秦统一黄河的过程中,大肆杀掠,屠杀妇孺过三百万;而元灭宋过程中一遇抵抗便屠城,当时死在元军手下的百姓不下千万。之后,暴元统治下的万民,倍受欺凌,死者更不知几何。
诸葛亮王猛和董文柄为了报个人所谓知遇之恩而置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难道这也是感恩
当然,并非说感恩都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但是,我们似乎到目前为止,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恩
感恩最重要的是黎民恩,其次是感国恩,最后才是感个人恩,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以黎民苍生为重,以劳苦大众为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恩。中国历史上的感恩故事,很多都是像诸葛亮似的。看似感动人,实质上是人们对感恩的一种误解。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如何感恩,正是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存的方法。学会如何处理国家人民与个人恩情之间的关系。
明朝海瑞,在身陷监牢之时,老相国徐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险扣下圣旨,救了海瑞一命;海瑞出狱后,又保荐他做了应天府尹。海瑞见到他都尊称一声“老恩公”。可在海瑞得知徐阶纵容家人强占民田,强夺民女之时,大义禀然的要求徐阶退还民田,并将其两个儿子治罪。
我们可以想象到海瑞当时的心情,一面是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徐老恩公,另一边是备受压迫的黎民百姓。最终,海瑞心中的天平还是倒向了百姓一边。因为,自幼熟读诗书的他明白,个人恩情永远比不上黎民苍生。
海瑞没有报恩,徐阶怀恨将他再次革去官职,再次下狱;可是他又报恩了,他报答了人民群众对他的生育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个常人所应该有的品德,“知恩图报”更是自古以来君子的基本准则。但我们应记住最重的是黎民恩,后是国恩,最后才是个人知遇之恩。因为只有如此,感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才不至于演变成一场闹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16:57
目录
概述
相关报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