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是一个
汉语成语,读音为zhī ēn tú bào,图,谋划、准备,也就是说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德于施恩人也。出自于《
说苑·复恩》。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
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
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意思就是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与他人。
字词解释
3 尝:曾经.
4 亡:丢失.
5 求:寻找.
6 是:这.
7 惧:恐惧.
8 去:离开.
9 居:过了.
10 卒:最终 .
11 方:正在.
12 起:站起.
13 溃:击溃
14 杀人:指会有杀人的念头
15 出死:出,付出.出死,付出生命.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想,思考
知恩图报,中的图当然应该指“谋划、准备”的意思,也就是说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德于施恩人也。若说图为图求之意则非也,此并非主谓颠倒之“施恩者图求受恩人报答于己”也。
即饮之酒:于是给他们酒喝。
译文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的人不喝酒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秦穆公给我们马肉吃、
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秦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打败晋国,并把晋惠公抓了回来。
出处
选自《说苑·复恩》
《说苑》,西汉刘向撰。
刘向,西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
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
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
政治思想和
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
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
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
君道、臣术、
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
史记》、《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荀子》、《
韩非子》、《
管子》、《晏子春秋》、《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
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
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
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典故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
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
赵宣子,晋国
正卿)在首阳山(今
山西省
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
晋灵公(春秋时代著名昏君)想杀赵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赵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赵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原来那名病汉武士,名叫
灵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侠士之一。
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
杜甫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寓意
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习题
文章最后用“徳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做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如何施恩于人,又获得回报。
骏马被人斩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
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来
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
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战胜了晋国。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考虑)
文学常识
《说苑》:西汉学者、文学家刘向编撰。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
沛县)人。官至
光禄大夫、
中垒校尉。曾受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前后几近二十年,撰成《
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
目录学专著。他编撰的《
新序》、《说苑》,是分类撰编先秦至西汉史事。
相关的名句
2 饮水不忘挖泉人
3 怀着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
4 千恩万谢
5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6 恩深义重: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也作“义重恩深”。褒义。明;
冯梦龙《
醒世恒言》卷八:因爹妈执意不从,故把儿子玉郎假妆嫁来。不想母亲叫孩儿陪伴,遂成了夫妇。恩深义重,誓必图百年偕老。清;袁于今《西楼记;卫行》:崎岖古道,教伊浪游,繁华别院,与奴遣愁,义重恩深难消受。
7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也作“恩重如山”。褒义。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恩重泰山,未有毫发酬。”宋;
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8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褒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恩同再造: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也作
9 “再造之恩、恩若再生”。褒义。《宋书;王僧达传》:
10 “再造之恩,不可妄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再造之恩,恨无所报。”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81回:“
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11有恩必报
名言与谚语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当家方知柴米贵
养儿才晓父母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
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
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
藏族谚语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 日本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日本谚语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 中国谚语
我们要感谢苍天大地,是它们给了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有多少人为了蓝天碧水而奋斗,有多少人为衣食住行而操劳,我们无法离开为我们服务的劳苦大众,我们享受着他们的成果。
我们时时想着感恩,就会时时想着图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没有谁不懂得。知恩图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人人把这个通俗的格言落实在行动上,那么我们的后代必将是人格健全的建设者,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是和谐的社会。
故事
1、小时候就听说过的一则“千人糕”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大人说,我们来吃“千人糕”,小孩稀奇得不得了,等到糕上台,却原来是普通的年糕。于是大人说,这个糕是由许多人做成的,试想,糕是米磨成的,米是农民种出来的,农民的工具又是由许多工匠做出来的,这些工匠的原料又是由更多的人做成的,台上的糕何止“千人”所做。去苏州灵岩山游玩,到山顶的时候刚好是僧人们的用膳时间,我有幸目睹了他们的用膳过程。僧人用膳前面对食物
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我想他们肯定是在感谢上苍赐给他们美食,感谢劳苦大众的辛勤劳作。
2、“喝水不忘挖井人”的名言似乎人人知道,但每件事都想到感恩的也许不多。每每取得成绩,人们总想到的是自己吃了多少苦,经过了多少个人奋斗,才取得了如此的成果,这些人是否想到这成绩是许多人集体的智慧,大家的帮助呢?你取得成绩时,应该感谢帮助过你的人。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父母为了子女,舍得付出所有的,我们难道不能表示一点感恩吗?前不久部分中学对学生进行了
感恩教育,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一做法很有积极意义,值得提倡。我们还要感谢师长学友,是他们给了我们健全的智慧体系,没有他们,我们将处在原始的混沌之中,只是具有动物的属性,没有人类的智慧。每年的教师节给了我们感谢教师的机会,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感恩教育,社会逐渐形成了
尊师重教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