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慈(拼音:c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形声字,此字始见于金文。本义是仁爱、和善。引申义是特指“慈母”,多用于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对父母的孝敬奉养。
字形演变
形声字。从心,表示与心境相关;兹声,表示音读。金文上为两束丝,下为心形;小篆构形相似,“丝”变为“兹”;隶书笔进一步离散;楷书写作“慈”。本义为上对下的慈爱。《说文》:“慈,爱也。”《礼记·祭义》:“敬长,慈幼。”《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慈幼,二曰养老。”郑玄注:“慈幼,谓爱幼少也。”由上对下的慈爱引申为仁慈、仁爱,也可指对父母的孝敬泰养。古称父严母慈,故称母亲为慈母,可省称为慈,如“家慈、先慈”。佛教中则指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如“慈悲”。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爱也。从心,兹声。疾之切。
说文解字注
爱也。从心,兹声。疾之切。注:笺曰:戴氏。侗曰:幼者人之所慈。大学曰:为人父止于慈慈竹竹之叶,生子母相依者也,慈石矿之精者能引针铁,以母感子也。汉书曰:慈石取针。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慈
唐韵》疾之切。《集韵》《韵会》墙之切。《正韵》才资切,𠀤音磁。《说文》:爱也。从心,兹声。《精薀》:父母之爱子也。《左传·昭二十六年》:父慈子孝,姑慈妇听。
又《仪礼·丧服》慈母如母,谓:养母也。
又《礼·内则》慈以甘旨。注:慈,谓”爱“,敬进之也。
又《增韵》柔也,善也,仁也。
又石名。《精薀》:山产铁于其阳者,慈石产其隂。《郭璞·慈石赞》:慈石吸铁,母子相恋也。俗作”磁“,非。
又竹名。《竹谱》:竹之丛生,子母相依,曰慈竹。
又果名。《羣芳谱》: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岁闰则十三子,如慈母之乳诸子也。
又州名。唐置慈州
又姓。汉有慈仁,明有慈止。从心从兹。《魏校曰》:兹也者,养其子而使之长,心乎爱之。俗或譌作㤵。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汉典网
书写演示
笔顺:①点②撇③横④撇折⑤撇折⑥点⑦撇折⑧撇折⑨点⑩点⑪斜钩⑫点⑬点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汉典网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网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8 17:58
目录
概述
字形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