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桂(1917年4月5日—1990年7月21日),安徽
桐城人,电子计算机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民国六年(1917年)4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
桐城县杨树湾(今枞阳县麒麟镇梅花村)。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安庆被日军攻陷,学校被迫迁往九华山。毕业后又随学校迁往湖南,沿途日机轰炸,目睹无数同胞惨遭杀害,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考取了
西南联合大学的航空系,但不幸因病无法登程,只好借读于湖南大学的机械系,后转入电机系。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湖南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当研究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大学毕业,同年8月被保送到当时依托于昆明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当研究生,潜心于微波理论与雷达技术的研究。
1946年1月—7月,被选派赴英国考察雷达技术。8月,分配到已迁回北平的
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无线电实验室的创建。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他毅然放弃公费留美的机会,加入清华大学教职员志愿进城工作团,投身革命,积极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6年—195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1950年4月,奔赴大连高等海军学校,任指挥系副教授。
1953年,任雷达通信系副主任。
1950年—1953年,任大连高等海军学校指挥系副教授。
1953年—1954年,任大连高等海军学校雷达通信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4年11月,被选调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雷达教研室主任,负责筹建雷达声纳专业。
1954年—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雷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55年—196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夏,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科学家专攻数字电子计算机项目,正在苏联和东欧访问的慈云桂也包括在内。回国后,他接受了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的任务。
1957年7月,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会刊(Proc.IRE)上有一篇关于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综述性文章,慈云桂读后很受启发,乃与同事一起研究,提出把
数字计算机用于指挥仪的方案,并迅速组成了一个计算机研制小组。
1958年5月,带领一个8人小组住进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经过日夜奋战,模型试验告捷。
1958年9月8日,一台代号为“901”的样机在哈尔滨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61年5月,晋升为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6年1月,率计算机代表团赴英国参观学习,历时8个多月,访问了英国的计算机公司和国家物理实验室,以及牛津、剑桥等大学。慈云桂又开始构思新的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软件系统。
1966年4月,创建了电子计算机系,任系主任。
1966年—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教授。
1969年11月4日,国家组织召开“远望”号科学测量船中心处理机的方案论证会。当时仍带着“重点审查对象”帽子的慈云桂,在国防科委指名下才由专案组“护送”到北京开会。
1970年—1978年,任
长沙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
1972年,电子计算机系扩建为计算机系兼研究所,他兼任所长。
1978年—1984年,任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1979年,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0年7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
北京逝世,享年7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慈云桂长期从事无线电通讯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专用数字计算机样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441B—I型、441B-Ⅱ型、441B-Ⅲ型大中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促进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他主持建成了雷达和声纳实验室,研制了中国早期的舰用雷达和声纳,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舰用雷达和声纳工程师。研制成功200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计算机151—3/4型。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进入了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行列,使中国计算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设计研制上述各种计算机过程中,一直担任总设计师并负责技术抓总,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途径和决策,及时解决各种难题。
慈云桂学术著作甚多,截至2019年7月,慈云桂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有价值的文章。他70岁的时候,和博士生合作编著4本英文集。
Ci Yungui. Research on Frontiers in Computing. Be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89.
Ci Yungui,Xu Jiafu,L. O. Hertzberger and Shi Zhongzhi. New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Amsterdam: Int'1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Ci Yungui·Zhang Chenxi and Sun Chengzheng.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 Recent Research. Amsterdam: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ishers. 1990.
Ci Yungui and Sun Chengzheng. New Generation Computing,special issue for FGC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0,5(1).
Ci Yungui and Yang Xiaodong. An analysis of a new memory system for conflict-free access. Scientia Sinica(Series A),1983,26(2):205—213(Proc. ICPP. pp. 318-324,1981).
Ci Yungui,Yang Ziaodong and Wang Bingshan. A fast division technique for constant divisors 2m (2n±1). Scientia Sinica(Series A) 1984,27(9):984—989.
Ci Yungui. The OR-forest—based computation model and computer architecture for parallel execution of logic programs. see: Proc. of Int'l Conf. on New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1989. pp. 201—209.
Ci Yungui and Sun Chengzheng. Parallel execution of logic programs in the framework of OR—forest. see:Proc. of 1987 Fall Joint Conf.on Computers. 1987,pp. 586—593,
中国大百科全书 电子学与计算机 1[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11
电子数字积分机原理结构与应用[M].哈尔滨军工学院,1963:153.
新一代计算机技术前沿的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587.
概率论与信息论基础讲义[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9:104.
L. O. Hertzberger and Ci Yungui (eds.). FGC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0(6).
Liu Guizhong and Ci Yungui. Architecture of the synchronous dataflow system SDS-1. J. of Compt. Sci. and Tech.,1986,1 (1) : 19—25
Chen Haibo and Ci Yungui. Optimization for the parallel execution of Non—Do loops under leading iteration model. J. of Compt. Sci. and Tech.,1988,3(4) : 263—272.
Zhang Chenxi and Ci Yungui. Desig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A Prolog Machine. Scientia Sinica (Series A),1989,32 (10):1237—1250.
人才培养
慈云桂在大学工作40余年,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1961年5月,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几十年来他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已成为计算机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
慈云桂为中国国内高等学校编写了100多万字的教材,其编写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数字积分机原理、结构与应用》再版三次。
荣誉表彰
1980年,慈云桂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慈云桂幼年家境十分贫寒,弟兄姐妹8人,全靠父亲在杨树湾街的半爿小店和3亩地收入维持生活。幼时在家乡读私塾。
人物评价
慈云桂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一代宗师,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研究所的创始人。慈云桂院士从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开始,继而到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又从一般大型机到“银河”亿次巨型机,他始终活跃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最前沿。他与同事们共同奋战的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计算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安庆党史方志网评)
慈云桂秉性刚直,意志坚强,待人热情,生活俭朴。在赶超世界计算机研制步伐的过程中,他锐于进取,思想开拓,讲求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因而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他几十年治学生涯中一贯恪守的格言。(《
安庆日报》评)
慈云桂院士可谓是中国大科学工程中不可多得的全才。但是由于他的谦逊、过早去世,他的光辉事迹在学界之外鲜为人知,但愿《慈云桂传》的出版和宣传能让这位一心献身科学、献身国防的科学家走进更多人的心里,给更多人以奋进力量。(国防科技大学朱亚宗教授评)
慈云桂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奠定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基石,被称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
新华网评)
人物纪念
1990年8月24日,在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降重的慈云桂遗体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
江泽民、
聂荣臻、
刘华清、
张爱萍等送了花圈,
宋健、
钱学森等参加了告别仪式。
1990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人工智能工具国际会议上,第一项议程临时改为:“向世界著名的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慈云桂教授肃立默哀”。
1995年,国防科技大学为纪念慈云桂的业绩设立了“慈云桂计算机科技奖金”。
2012年4月5日,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隆重纪念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主要创始人、国防科大计算机系首任主任、
银河计算机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教授诞辰95周年,并举行铜像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