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琪的第一组18首的《
梦游的孩子》发在江苏《
少年文艺》第10期上;
第二组32首的《蒲玛》上海《少年文艺》第12期发了24首;现寄来的第三组21首的《拖着小窝走》我
已读过。如果说《梦游的孩子》、《蒲玛》更多的是
童心童趣的展现,而《拖着小窝走》这组写“乞儿”的
儿童诗,更多地是描绘“乞儿”生活的艰辛、困窘与无助,因而需倾注更多的感情与关爱、呼唤与期盼。这也许就是写“梦游”与“蒲玛”写得顺手而写《拖着小窝走》难度很大,几经增删才算定稿的原因所在。
第三,作者使用的语言是纯净的儿童语言,不是呆滞而是活泼的;不是用大人
腔调而是充满童趣的,透着游戏精神。这种精神展现的是充满童心的
儿童世界。
第四,在这三组诗里,作者把目光伸向
弱势群体,把笔触伸向
日夜操劳过度的过着困窘生活的妈妈,从而唤起孩子对妈妈的爱心并延伸出一个个生活的天地。《
梦游的孩子》是这样,《蒲玛》是这样,《拖着小窝走》中的乞儿也是这样。
2、“好读,有诗意。”这是我对组诗《梦游的孩子》的评价。听起来简单,做到很不易。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写诗的人)以为写诗就是写出不太好懂的文字,这样才见水平。唉,怪不得读诗的人这么少,比读小说、读童话的人少多了。
你来读读慈琪的诗,很好懂,却又不是
大白话。每首都这么精致,这么情浓,这么有想象力,这么音韵流转。
3、文学的样式,不是文学的模样。那是对文字心领神会,对生活洞察秋毫之后的“
功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