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灵女中的前身为
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亦称浸礼会差会)于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的慧灵小学,创办人蓝纱斐女士,宣统三年(1911)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
简介
慧灵女中系
苏州市第三中学前身,当时由
晏成中学和慧灵女中组成。晏成中学的前身为
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亦称浸礼会差会)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的浸会小学,创办人麦嘉祺,
宣统元年(1909)迁址临顿路谢衙前,增设中学部,民国2年(1913)改名为晏成中学。于
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的慧灵小学,创办人蓝纱斐女士,宣统三年(1911)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民国26年
卢沟桥事变后,两校曾迁沪,与上海晏摩氏中学合并成浸会联合中学。翌年,部分教师借晏成校舍开办“成智私塾”。 1942年又由汪伪教育厅先后办“江苏省立联合中学”、“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及其附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散,晏、慧回苏复校。解放后,因晏成校址被借办康复医院,两校合并于慧灵女中,一度称晏慧中学。1953年1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校,定名为“苏州市第三中学”。
图为民国时期慧灵女中校舍,外观三层,水泥外墙,六根罗马柱支撑,结构对称稳健,时代特征明显。现无存。
历史沿革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浸会小学,创办人为麦嘉祺先生。
1909年(宣统元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增设中学部。
1913年 改名为晏成中学。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慧灵小学,创办人为兰纱裴女士。
1911年(宣统三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民国初年,
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曾到学校讲学;
1919年
孙中山先生为晏成中学题写“其道大光”的匾额;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学校一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尤以外语与体育见长。
1936年
程金冠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但是,由于国民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两校几经变迁,教育教学不免受到影响。
1953年 1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校,遂定名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
1960年 学校被中共江苏省委命名为
江苏省重点中学,并被确定为“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 20世纪90年代,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96年苏州三中与市三十九中合并办学;同年,经市政府批准,创建了苏州市第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中学——平江中学。1998年,苏州三中正式恢复“江苏省重点中学”称号。
2000年 平江中学与母体苏州三中分离,迁址西北街,并租赁光明丝织厂的部分厂房作为校舍。
2003年 苏州三中与市二十一中合并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合并后的二十一中校区作为平江中学的一个分部。
2004年 平江中学及其分部(原二十一中)两校区一起迁址学士街389号,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同年,苏州三中高中部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组专家的验收,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2006年 苏州三中又与市一初中合并办学,并将苏州三中初中部(原三十九中校区)迁至原市一初中校区,作为苏州三中的初中部,增设平江中学二部。
2007年 苏州三中又与通才中学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学。
校区分布
苏州三中现有三个校区——南校区(高中部)、东校区(初中部)和西校区(民办性的平江中学)。其中,南校区毗邻
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名园——狮子林 ,是一座园林式的校园,校园内耸立着弘道楼、逸夫楼、成林楼、纵横楼,而
中山苑、弘泽园、麦兰园、璞石成器等景观镶嵌其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结合,恬淡、典雅。东校区是一座古典园林式的校园,内有被誉为“小林屋洞”的小花园和明清时期的建筑——惠荫书院,环境优美典雅,文化气息浓郁。平江中学位于学士街389号,内有王鏊古居、慧成楼、学士楼等。
现三校区共计学生4600多人,在职教职工530多人。学校拥有140869册图书,每年订阅160多种期刊、60多种报纸;建有千兆校园网,是一所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学校。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形成了“本部领导,校区办学、部办服务”的管理模式,形成行政、学术、督导三支队伍,努力构建
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概况
校训:“学道爱人”
校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办学目标:“让学生更聪颖、更健康、更有创新能力”
教育理念:“关爱每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家庭”
办学追求:“弘扬百年优良办学传统,再创新百年育人伟绩”。
办学特色
外语特色
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研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的实践,90年代,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涌现出了英语特级教师赵晴芳等有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在她带领下,学校积极探索外语特色之路,率先在苏州市开设双语课,率先在苏州市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处,并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2004年,苏州三中成为“中央教科所外国语实验学校”,2007年,学校被评为中央教科所的优秀外语实验学校,外语特色现已成为苏州市的知名品牌。
科技特色
1976年,苏州三中建立了地震测报站,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持了下来,并成为全国中学系统中的“独此一家”,1997年4月,钟连元同志任苏州三中校长后,将逸夫楼建设成为科技中心,并建立了以地震科普教育为龙头的多学科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2005年,学校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国际科联大会的分会场活动;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深情寄语苏州三中:“希望学校把科技活动继续搞好,使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风气推广开来。”为了认真落实温总理的批示,学校开展“科普知识进课程、科普专家进课堂”的“双进”活动,建立了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苏州三中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夏令营。2007年,苏州三中开展电脑机器人援藏行动,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得大奖。
体育特色
2003年,苏州三中进行“市队校办”体制改革,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教工男篮勇获苏州市教工篮球赛“三连冠”,学生女子篮球队参加国内外比赛屡获奖牌。尤其引人注目是
张晓一同学,2006年他获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跳远冠军,后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备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办学成果
学校成功举办全国五省二区一市
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会;编号为5013的小行星被国际
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
苏州三中星”;学校获“全国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学校”、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苏州市双语实验学校”、“苏州市教科研先进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等上百个荣誉称号。2006年12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参观苏州三中后欣然题写:“凝聚姑苏灵气,汇成全国骄傲。”这是对苏州三中的最高评价。
校友名录
国务院副总理、
外交部长吴学谦,有陆道培、殷瑞珏、王礼恒等8位两院院士。
著名作家苏童。
著名歌唱家顾欣。
著名教育家于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