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陶渊明诗作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描述了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全诗情感真切自然,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诗人以隐耕为主线,襟怀婉转明述,使诗臻于完美。
作品原文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①
草庐寄穷巷②,甘以辞华轩③。
正夏长风急④,林室顿烧燔⑤。
一宅无遗宇⑥,舫舟荫门前⑦。
迢迢新秋夕⑧,亭亭月将圆⑨。
果菜始复生⑩,惊鸟尚未还⑪。
中宵伫遥念⑫,一盼周九天⑬。
总发抱孤介⑭,奄出四十年⑮。
形迹凭化往⑯,灵府长独闲⑰。
贞刚自有质⑱,玉石乃非坚⑲。
仰想东户时⑳,余粮宿中田㉑。
鼓腹无所思㉒,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㉓,且遂灌我园㉔。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戊(wù)申岁:即晋安帝义熙四年(408)。
②草庐:即作者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寄:寄托,依附。穷巷:偏僻的村巷。
③甘:自愿。辞:拒绝,告别。华轩:指达官富贵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轩,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
④长风:大风。
⑤林室:林木和住宅。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顿:顿时,立刻。燔(fán):烧、炙。
⑥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
⑦舫(fáng):船。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⑧迢迢(tiáo tiáo):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新秋夕:初秋的傍晚。
⑨亭亭:高远貌。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⑩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
⑪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⑫中宵:半夜。伫(zhù):长时间地站立。遥念:追想很远的往事。念,常思。
⑬一:句首助词,无义。盼:顾盼,凝视及环视。周:遍,遍及。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⑭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
⑮奄(yǎn):忽,很快地。出:超出。
⑯形迹:身体,指生命。凭:任凭。化:造化,自然。往:指变化。
⑰灵府:指心。《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
⑱贞刚:坚贞刚直。自:本来。质:品质、品性。
⑲乃:却。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比玉石都更坚贞。
⑳仰想:遥想。东户:指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帝王东户季子。《淮南子·缨称训》:“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田首。”
㉑宿:安放,存放。中田:即田中。
㉒鼓腹:饱食。《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而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一说击腹成节拍而歌。无所思:无忧无虑。
㉓此:指东户季子时代。
㉔遂:就。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这里指隐居躬耕。
白话译文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此时陶渊明居上京,六月中旬,一场火灾将其居室焚烧殆尽,便只好住在门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时,料理始完,遂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起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两句是写诗人这几年的平静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诗人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著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迢迢”则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亭亭”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据说东户季子时代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毕竟是空想。“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诗人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房屋被毁,似乎并没有使诗人感到更多的痛苦,他安居舟中,依旧悠然地生活。真正使他感到痛苦、忧伤的是生不逢时,没有赶上上古之太平盛世。因此诗人在表示要保持贞刚品性的同时,也更加加强了他隐居躬耕的信心。
名家点评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果菜’二句,写出灾后之状,甚妙。达人遇灾,未足以吊,亦未足以贺,读此觉柳子厚之多事。”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2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